界面新闻消息,1989年的今天,年仅25岁的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
海子的死亡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意义,但唯有一个是确实存在的,海子死后,中国诗歌的先锋性不复存在,诗歌神性的年代结束,泛娱乐和诗歌娱乐化时代到来。
海子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15岁时,海子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但凡对文字稍感兴趣,便一定听说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曾感动了无数人,但恰恰是写完这首诗的两个月后一天,海子选择了自杀。
5封“奇怪”的遗书
自杀前,海子曾写下过5封“遗书”。在这5封遗书中,海子不断地提到常远和孙舸。1985年左右海子认识常远和孙舸夫妇时,孙舸正从事“人体科学”方面的研究,也可以说是特异功能或是气功的研究。海子对这一研究颇感兴趣,经常与以探讨诸类问题。
1980年代,气功和特异功能轻而易举地走进了人们的心里。上海的《自然杂志》更是成为宣传特异功能的前沿阵地,一些著名科学家还亲赴编辑部,公开表示支持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而反对的一方则公开表示这样的研究在科学上毫无价值。这场争论从1981年持续到了1982年,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曾卷入其中。特异功能一说退出后,以气功的身份再次卷土重来。据报道,在北京、广州、西安等城市,气功迷们占据着公园等公共场地,只为迎接一位气功大师。1987年前后,是气功的鼎盛时期。
海子去世后,他的好友西川讲到,海子曾对气功着迷,而且他似乎从中悟到了什么。气功让海子有超凡的感觉,也有了更多的创作灵感。海子说自己已经开了小周天。但是似乎是在开大周天的时候,海子出现幻听,无法专心创作。无法专心创作对海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从幻听到幻觉,海子不断留下混乱的遗书,直到最后那封写有“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海子自杀后,医生对海子的死亡诊断为“精神分裂症”。
自杀情结
海子在1986年的一篇日记中记录下了他的一次自杀未遂。在他的诗中,也反复、具体地谈到死亡,死亡与农业、死亡与泥土、死亡与天堂,以及献血、头盖骨和尸体等等。海子生前以“浪漫主义王子型诗人”自居,而浪漫主义诗人的一大倾向就是厌倦尘世与向往隐逸。海子在死亡的话题中沉浸太深,以至于他常常暗示自己是“天才短命”。在分析了以往作家、艺术家的工作方式和寿命之后,海子尊称那些“短命天才”为光洁的“王子”。或许是某种心理上的认同,“短命”对于海子的生命和写作形式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简单又偏执的性格
在距离海子卧轨自杀前两年,海子第一次将母亲从农村老家接到北京,本应共享天伦之乐的母子二人却发生了争执。母亲来到北京后发现海子从不参加学校组织的任何会议或集体活动,对此感到十分不满,认为海子的这种做法会影响日后的前途,而海子依然固执地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海子简单、偏执、倔强、敏感,又有点伤感,沉浸于痛苦之时却不能自拔。
海子的好友西川讲到,多数情况下,海子的性格如绵阳般温和。有一回海子的同事给他送信,因为信很多,所以那人便一边读着“海子海子海子”,一边把信递给海子,但是忽然送信人不读“海子”,而是改口“孙子孙子孙子”,海子并不生气,只是觉得送信人在开玩笑。但是愤怒起来的海子像一头豹子,他也会一个人和一群人打架,最后打成平手。
海子出生在农村,对土地有着天然的眷恋和归属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东西随之消亡,海子为此感到十分伤感。回到家乡后看到的景象更是带给他一种荒凉之感,“有些你熟悉的东西再也找不到了,你在家乡完全变成了个陌生人!”生活封闭的海子,缺少除家人之外的情感支持,又不愿与人有过多的交集。出生、成长在农村的父母无法理解海子的思想和写作,让他唯一的情感支持显得愈加脆弱。社会关系就像一张网,而这张网在剥夺人们的天性时,也会牢牢罩住人们,但是海子自杀时显然没有这样一张网去罩住他。
1994年,海子的家人以其侄子、侄女的名义为海子立了墓碑。按照当地的风俗,自杀本是不吉利的,村民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不远千里来祭奠、缅怀一个自杀之人。海子去世后,他的诗依然在流传。就像姜冰对他的评价:"思想的力量往往是在思想者本人远去很长一段时间后,才会被这个反应迟钝的世界所感知。抑郁而亡的孔子是这样,受难命终的耶稣也是这样。可诗人海子在卧轨自杀后的短短几年内,就已经给予了世人心底最猛烈的撞击。他诗歌中沁人心脾的原始气息,像是闪着煜煜金光的束束麦芒,每一次阅读都会刺痛我们干涸已久的瞳孔。"
一颗纯洁的心灵,加上一双沧桑的眼睛,或许就是这个天才诗人的注解。
安徽安庆,诗人海子的瞻仰者们来到海子文化园凭吊。
海子故居。
瞻仰者们来到海子文化园凭吊。
海子的塑像。
原标题:我叫查海生,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