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乐府《木兰诗》到各种地方戏曲创作
人们热衷于创造各种各样的花木兰形象
不同的花木兰带着不同创作者的主观色彩
更带着不同的地域色彩
其中
河南人无疑是花木兰的
头号粉丝
7月7日女足世界杯决赛当晚,各地网友蠢蠢欲动,焦急等待着......
是的,你猜错了。
他们等待的不是冠军的诞生,而是一则迪士尼最新电影《花木兰》的预告片。
在线催生大戏之后,预告片放出后的几天,又掀起了“花木兰仿妆”等热潮。
本君才意识到,花木兰身上竟依然还有如此不菲的流量。
毕竟花木兰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好多好多好多年......
先是文人们热衷于创造木兰的各种形象:
从北朝乐府《木兰诗》里有名无姓、
雌雄莫辨的忠勇女子——木兰,
到白居易诗中与木兰花一样美丽的木兰,
又到明代徐渭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
里开始有了姓氏的花木兰,
再到清代赵绍恩小说《北魏闺烈孝传》中
又烈又孝的闺房女子花木兰
普通民众也为木兰故事的创造添砖加瓦:
河南虞城、山东任城、陕西延安、
湖北黄陂、河北完县、安徽亳州
都流传有关于花木兰的传说,
其中,河南虞城的木兰传说最成体系,
当地今仍存为木兰而建的木兰祠。
民间戏曲中对花木兰的故事的流传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清代鼓词《花木兰征北》、子弟书《花木兰》
清末河南地方戏曲中出现了
河南梆子《穆连女征西》、《木兰女征西》、
豫剧《木兰从军》、《花木兰》
五十年代初,常香玉演唱的豫剧《花木兰》
基本定型了木兰故事,也成为了豫剧的经典。
发现没有?在木兰故事的创造中,河南人总是充满热情,尤其是普通百姓们,似乎更为热衷(表现在民间传说与民间戏曲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河南人是花木兰故事的偏爱,还应该从地域层面寻找原因。
九州之中
兵家必争之地
单是从一些古老的成语中也能体会到河南这块中原宝地在兵家眼中的重要性:
逐鹿天下 问鼎中原
历史上,这只雄鸡的中心部分,河南总能算得上数。南来北往、东去西来,都绕不过这个地方。
正是如此,河南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先秦武王伐纣、春秋诸侯争霸
战国群雄逐鹿、秦朝楚汉之争
魏晋中原逐权、隋末瓦岗之乱
后周陈桥兵变、宋代抗金鏖战
......
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
这里的人们对战争从不陌生,不得不谈论甚至喜爱谈论战争并创造战争故事。
豫剧中的一大题材类型即为征战剧:杨家将戏、岳家军戏、薛家军戏以及今天的主角——木兰戏,都是重要的代表。
战争激发了英雄情怀。对河南人来说,偏爱花木兰这位战场上成功归来的英雄,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平原沃土
农耕富裕之地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横跨海河、黄河、淮河和长江四大水系,北西南三面环绕着太行山脉、伏牛山脉和大别山脉,东高西低、水源充足、土壤肥沃,这片千里沃野自古便是农业宝地。
来自谷歌地图
农业发达地区的人们安土重迁、好礼善治,对血缘、地缘以及伦理秩序尤为重视。加之河南长期处在政治中心,这里对于忠、孝的追崇由来已久。
而花木兰就是一个兼具忠、孝、勇、烈的形象,而河南人通过民间传说和民间戏曲中对木兰故事的改造、创作,进一步强化了花木兰的这种形象。最新的迪士尼电影《花木兰》海报中,木兰的剑上所刻的“忠、勇、真”,也是对这种木兰形象的继承。
另外,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农业的发达使得这里相对生活水平较高,这才支撑得起民间文化的繁荣发展,而有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创造,才有了多元的花木兰形象。
质朴自然
民间文化盛地
中原之地,追求的不是江南那般的绮丽、柔美,在这里能看到的,多是质朴、自然。
于是在他们眼中,女子并不是柔弱的闺阁之女那种形象,早在殷商时期,中原便已经有女子披甲上阵、为国杀敌的传说。
河南各地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女性崇拜,比如香火旺盛的女娲庙、信徒众多的观音庙,以及木兰祠。在他们的信仰中,木兰甚至可以和观音一样,拥有送子的神奇力量。
在地方戏曲中,除了花木兰之外,还有穆桂英、樊梨花、梁红玉这样的勇烈女子形象。
常香玉版的花木兰
而河南丰富的民间文化更是追求质朴自然的艺术风格,戏曲中满是河南方言的表述,曲调亦朗朗上口。
这样质朴自然的风格与花木兰这位“唧唧复唧唧”的普通纺织民女不谋而合。
而这不正是电影海报上所言的“真”吗?
所以说,
如果你眼中的花木兰集齐了
忠、孝、勇、烈、真,
那么你所看到的这个花木兰,
便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河南制造。
原标题:忠勇真飒花木兰,头号粉丝归河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