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夜读 | 高校现天价热水 学生吐槽“不配洗澡” | 儿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元钱”引争议
09-07 21:26:57 来源:上游新闻综合

【有点贵】

高校现天价热水1吨70块 学生吐槽“不配洗澡”:10分钟洗掉7块钱

@时间视频 消息,9月5日,武汉某高校有学生发现宿舍换了热水表,老师通知70块钱1吨。有同学反映洗澡十分钟花了7块钱,烧个水就涨20倍。有学生称,由于曾有学生网上买卡盗刷热水,热水公司才换了热水表。目前学校称会高度重视此事。

【有争议】

儿歌也涨价?“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元钱”引争议,原作者女儿称不值得提倡

扬子晚报消息,近日,一张截图在朋友圈流传,那首著名的儿童歌曲《一分钱》被改成了《一元钱》,有人感叹,时光飞逝,过去的“一分钱”“与时俱进”成了“一块钱”,也有质疑,这样改编经典,难道不是恶搞吗?要知道,作曲家就曾在南京创作并生活多年,扬子晚报记者采访了原作者的家人。

一分钱变一元钱,

消解经典文化可取吗?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等曾伴随亿万少年儿童成长的歌曲,都是出自国家一级作曲家、著名音乐家潘振声之手。潘振声生于上海,1991年调任江苏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1995年退休。潘振声创作的大量儿童歌曲,有一千余首在全国各地报刊电台发表、热播,被人们誉为当代 “儿歌大王”。他因患脑血栓经多方医治无效,2009年5月14日在南京逝世,享年77岁。

女儿马莉南艺老师,也是长笛演奏家。马莉也在朋友圈看到了这个截图,还有不少朋友来问她,知不知道这个事情。“这种还真是无从下手,去寻找它的源头,我觉得正规出版社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马莉说,“爸爸这首歌写的是孩子天真无邪,捡到钱要交给警察叔叔,跟物价飞涨没有什么关系。尽管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经典就是经典,我们今天唱来仍然可以体会当时创作者的心血。改成这样,唱起来不觉得拗口吗?我觉得,对这样的恶搞或者调侃,不用去理会。我理解大家是用这个来搞笑或者调侃,把它变成一种段子,但现在我们有时候,并不尊重自己的经典文化,随意就去丑化或者消解掉,但又缺乏原创的能力,这并不值得提倡。”采访中,不少音乐创作者都表达了此类看法,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不宜去改动它。这也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尊重。

你知道吗

《一分钱》“一分钱不要”

马莉回忆起《一分钱》的故事说,因为这首歌太有名了,潘振声还有了“一分钱爷爷”这个雅号。当时响应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全国都在学雷锋。潘振声应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喇叭》节目来信邀请写一首歌。当时他在一所小学当大队辅导员,办公桌上有一个文具盒,里面放满了孩子们捡到交上来的硬币。那时孩子们排队回家,交警就在校外维持交通秩序,孩子们经常走出校门很远了,还回头和交警挥手喊道,“叔叔再见!叔叔再见!”

潘振声于是将这两个场景融合起来,创作了《一分钱》这首歌。后来上海公安博物院成立,找潘振声要当年的那封约稿信及《一分钱》曲谱。对方开出了20万的收购价,结果潘振声说:“孩子把一分钱交给警察叔叔,这份手稿,我当然也要交给警察叔叔,一分钱不要!后来经中国文物局鉴定,《一分钱》的手稿、曲谱被评为“现代革命一级文物”。

此外,他创作的《春天在哪里》,也成了世界儿童乐坛中的“世界名曲”。他曾获得中国唱片公司“金唱片奖”等重量级奖项,被人们誉为当代“儿歌大王”,并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贴。

保持一颗童心

“一分钱爷爷”一辈子创作不息

家中曾堆满他的音像作品

马莉说,创作了一辈子儿童歌曲,但看着孩子们没有可以争相传唱的歌,每次看到一些歌唱比赛上孩子们唱着大人的歌,满口“情爱”,潘振声就觉得忧心忡忡。退休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进行创作。老人的工作台被他花光全部积蓄购置的录音制作设备占去了大半,原来一贯追求时尚的潘老晚年还在跟一帮年轻人学习制作CD,把录音棚搬到了家里。“他跟年轻人不耻下问,认真做笔记,还自己做了一个使用指南,”《老鼠爱大米》等网络歌曲也被潘老刻录进了他的教材。

在家人的心目中,潘老还保持着一颗童心。马莉还记得,“老爷子不落伍,一些时尚的东西他都能接受。他平时在家经常也会玩连连看、泡泡龙等小游戏,因为比不过我妈,还着急上火,晚上不睡觉用掌上机‘苦练’。”  

除去《小鸭子》、《一分钱》、《好妈妈》、《春天在哪里》、《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等脍炙人口的儿歌之外,潘振声在本世纪仍然创作不息,晚年还去各地采风,历时4年积累出《56个民族新儿歌》等作品。

【熬鸡汤】

给即将工作的女儿一封信

女儿:

经过18年的学习,你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爸爸以前经常唠叨你“早点上班,老爸就解放了”,现在突然觉得舍不得了。

这段时间爸爸一直在思考和你说点什么,毕竟工作占据了我们人生的大半时光,爸爸希望你顺利、快乐。爸爸反复回想了自己近30年的工作经历,尤其是这么多年来对成功人士的观察,决定给你写这封信,和你分享三个观点。

1

第一,职场是一所大学,有“事、人、利”三个专业。

“事”是工作。学好“事”这个专业,就是要全力以赴做好我们所经手的每一项工作,无论事大事小、事多事少,都要努力做到最好。

有一个学建筑学的研二女生,暑期到一家知名设计院实习。女孩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逐个办公室问一遍:有需要我做的事情吗?然后接一堆材料开始干活。

当时设计院在冲刺一个大项目,各种加班,女孩也接手了大量的工作。但无论多忙,第二天一上班她肯定准时将处理好的材料送到各办公室。后来,这个女孩成为设计院近几年招聘的唯一一个非211高校毕业生。

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我们的名片,日积月累就是我们的品牌。

“人”是同事或客户。学好“人”这个专业,就是要建立利他的思维和助人的习惯,发自内心地关心、支持、帮助他人。

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的开口伤人、有的开口烦人、有的开口服人、有的开口暖人,学好“人”这个专业确实很难,爸爸也不能完全做到,但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对他人好不是一味地迁就和取悦,而是提升和净化我们的品德。只有德高才能望重。

“利”是报酬。学好“利”这个专业,就是要坚信付出和获得总是成正比的,只是有的多、有的少,有的早、有的晚,要学会努力工作、快乐付出。

一位70后MBA学生曾和我说起他的职业历程:985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某国字号单位工作,因为嫌弃待遇低、发展慢,他辞职了。后来他又换了几份工作,都不是很满意。他现在是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同时自己做些小业务。本科毕业20周年聚会时,他深刻感受到自己和同学的差距。他说,现在想起来,刚工作时那些不满意都不值得一提,但正是这些鸡毛蒜皮改变了他人生的航向。

工作报酬其实是多元的,有物质收入也有精神奖励,还有我们能力的提升、思维的拓展和品格的熔炼。后者虽然是无形的,却深刻地影响我们一生,让我们终生受益。

2

第二,工作中最大的挑战往往是能不能越过自己内心那道坎。

因为工作关系,爸爸每年都会认识数百位工作3到5年的年轻人。他们工作中的烦恼往往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觉得工作繁琐枯燥,日复一日、了无新意;二是缺乏有效激励,干多干少一个样;三是和同事不合拍,常有摩擦。因为这些烦恼,他们失落、愤怒、迷茫、消极,甚至离职。

不同的禀赋和成长历程赋予我们不同的思维和习惯,在工作中,我们特有的思维和习惯经常会受到冲击,能否越过自己内心那道坎,对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某位县直机关的年轻人被抽调到市里筹备会议,熬夜整材料、起早接送人,年轻人干得很好。后来省市有活动就抽他去干活,渐渐地年轻人在系统内有了好口碑。我问他为什么乐于做这些没有报酬的份外事?他说,我干的事情越多,越能够精益求精,找我做事的人越多,信任我的人就越多,所以我很珍惜这些机会。

初入职场,这样一个从拒绝到接受、从消极到积极,再到坚韧不拔、努力向上的过程,就是我们心智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3

第三,初入职场最宝贵的收获是积累工作带来的快乐。

工作是一场马拉松,需要持续补充能量,工作带来的快乐则是最好的补给。爸爸以为,工作中的快乐有三个来源:

一是工作给的,因为我们的积极主动、踏实专注,我们可以获得或大或小的成功;二是他人给的,因为我们出色的工作表现、暖心的人际沟通,我们获得了他人的认可;三是自己给的,因为我们高效的时间管理、良好的工作习惯,做到了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乐生善,善生福。爸爸这些年的观察和体会是:快乐的人更宽容、更善良、更乐于助人,于是机会更多、获得的帮助更多,生活也会更加幸福。

女儿,爸爸啰啰嗦嗦说这么多,就是希望初入职场的你能够喜欢工作、快乐成长。

正如在你二十岁生日的时候,爸爸说过的一句话:父母的责任就是在有生之年陪伴孩子一起度过困难、挫折和磨难,这样我们走了以后孩子就会少受罪。

永远爱你的爸爸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