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微信公众号消息,您见过海星“吃”蛤蜊、牡蛎等贝类吗?阳春三月的胶州湾,正在不断发生这样的现象。
记者在青岛市城阳区红岛西大洋码头经过采访了解到,最近一段时间很多渔船都在打捞运送海星,码头更是一片繁忙景象。
连日来,胶州湾近海海域出现大量海星,对水产养殖带来一定危害。青岛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海星主要以贝类为食,这让部分蛤蜊和海蛎子养殖户遭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海星为何会突然大量出现在胶州湾?海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如何定义生物灾害?海星对蛤蜊、牡蛎等贝类养殖带来危害的同时,还会对海洋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3月15日,就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等涉海部门的有关专家。
3月16日,结束打捞工作的渔船靠岸,渔民在船上将海星进行分拣。图片来源:胡耀杰 摄
海星为何会突然大量出现在胶州湾?
早在2007年,胶州湾海域曾经历过一次大量海星来袭。时隔14年,胶州湾再次出现海星暴发泛滥现象。原因何在?
海星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每年春秋两季产卵,成体后几乎没有天敌,一旦长大,将很难对付。与2007年相比,今年青岛胶州湾海星暴发的规模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胶州湾红岛附近海域。长期致力于胶州湾生态研究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光涛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此次胶州湾海星暴发与海星幼体成活率增加和其向食物聚集的习性有关。
“海星成年时底栖,但幼体时却是浮游。海星繁殖力强大,但成活率极低。他们前期研究发现,若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微小变化,造成了海星幼体成活率提高,那么在几乎没有天敌的情况下,海星就极容易大量增加。” 张光涛解释说:一是海洋生物繁殖量很大,基本上幼体存活率很低。但如果海洋里的生物群落发生变化,它的幼体存活率会提高,成体就会增加很多。二是海星有向食物富集的地方聚集的趋势。此前,研究人员在贝类养殖区做过调查,调查区里的海星非常多,而一旦出了养殖区后,海星数量就会减少。
“2007年以及今年青岛海星暴发,几乎都是发生在养殖区,这就是海星向食物富集区聚集的缘故。”张光涛说:“海星生活周期大概分两个阶段,今年海星成体很多并不预示明年的成体也很多,关键还是看成体的捕食种类,以及海星幼体在水里面浮游时,它的天敌能否有效吃掉它。”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海洋管理保障中心研究员林治术认为,此次海星灾害与海水的富营养化无关,海星的产卵量大,由于生物平衡性失衡,海星天敌的减少导致其幼体存活率高。
3月16日,结束打捞工作的渔船靠岸。图片来源:胡耀杰 摄
综合专家分析意见,此次胶州湾海星暴发主要原因:一是海洋生态环境变化。海域水质的营养盐、pH值、水温等各种水文因子的变化为海星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天然条件。海星繁殖力强大,成活率极低,但有研究表明,若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微小变化,造成海星幼体成活率提高,那么在几乎没有天敌的情况下,海星将极容易大量增加,海星从深海移动至浅海,致使海星在贝类养殖区迅速蔓延、暴发。二是海星的摄食习性。海星具有向食物富集区聚集的习性,主要捕食双壳贝类、海胆、牡蛎和海葵等。胶州湾作为贝类养殖区域,其底播的牡蛎、蛤仔等为海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为海星的大量繁殖提供了环境基础。2007年以及今年青岛海星暴发,几乎都是发生在养殖区。三是天敌生物数量减少。受气候等因素影响,近海捕食海星卵及幼虫的鱼类数量锐减,为海星生物量的增长提供了可能。
海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
如何定义生物灾害?
海星是一种形似星星的海洋生物。海星是棘皮动物门海星纲5个目共计1500多个物种的统称,是西北太平洋近海最常见的海星物种,是一种冷水性生物。张光涛认为,海星一旦富集到养殖区内,清理的难度就更大了。全球范围内也曾发生过类似事件,澳大利亚大堡礁就曾遭受多棘海盘车海星的危害。随着气温、海水温度的升高,海星会逐渐减少。
张光涛表示,目前,海洋生物灾害没有特别明确的定义,除了赤潮有丰度标准判断其是否构成灾害外,其他的目前没有明确标准。
如何定义海洋生物灾害?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夏斌副教授说:“由于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和富营养化等原因,导致灾害性海洋生物大量增殖,对海洋生态环境和沿海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常见的生物灾害主要有赤潮、绿潮、褐潮、水母灾害和外来物种入侵等,需要加强检测,提高灾害预警和风险管理能力。”
海星会对海洋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聚集在养殖区的海星,危害极大。张光涛说:“海星这种杂食动物什么东西都吃。不仅吃贝类,而且存在过度捕食的习性。”
张光涛介绍,海星用腕上的管足捕到贝类后,会用整个身体将其包住,然后从口中吐出胃袋将猎物在其体外溶解、吸收。海星杀死十个贝类,可能只吃其中一两个。14年前,青岛胶州湾发生的海星暴发事件,导致有的养殖户经济损失严重。
林治术表示,目前,胶州湾出现的大量海星已经成为一种生物灾害。虽然有人提出过用化学的方法进行治理,但治理难度大,而且容易造成生态系统危害。
“海星和蝗虫一样,由于它掠食习性,会在养殖海区聚集,海星成体没有天敌,但是,海星对贝类养殖容易造成损失。”林治术称,海星对环境没有影响,不会造成污染,水温升高后,海星会跑回深海区。
3月16日,结束打捞工作的渔船靠岸,渔民将打捞的海星搬运上岸。图片来源:胡耀杰 摄
“海星暴发并非常规事件,今年发生了,明年不一定还有。”张光涛说,但夏季是海星的繁殖高峰期,其繁殖和生存能力既强且快。无论是从海洋生态环境,还是从养殖户经济利益角度考虑,都必须尽早清除,否则后患无穷。
张光涛表示,海星过度捕食的习性会对蛤蜊养殖带来危害,这是海星爆发直接看到的影响,但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其他间接影响,没有连续跟踪、监测、研究的话,现在不好预判。
胶州湾红岛是青岛重要的底播贝类海域,海星主要以蛤蜊等底栖贝类为食,在胶州湾缺少天敌,又正值海星繁殖季节,幼体成活率猛增,食物充足,因此出现大量泛滥现象。夏斌认为,3月份前后是青岛本地蛤蜊收获和播撒苗种的季节,近日胶州湾泛滥的海星不仅吃光了海底的蛤蜊,而且严重威胁新一轮的苗种投放,给胶州湾近海的贝类增养殖和渔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海星泛滥除了降低胶州湾近海贝类的渔业资源量,对渔业生产带来严重负面影响之外,并不会带来较大范围的海洋环境问题。夏斌表示,这种海洋生物灾害会不会在胶州湾持续下去仍值得密切关注,同时应针对胶州湾内海星分布、危害及发展趋势开展进一步调查研究,以起到预防警示作用。
令人欣喜的是3月12日,针对胶州湾海域近期暴发海星灾害问题,青岛市海洋发展局、青岛市城阳区海洋发展局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自然资源部北海监测中心有关专家一起与城阳区部分贝类养殖户进行了交流座谈。与会专家就前期对海星灾害调研情况进行了说明,并提出了专业性的指导意见。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考虑养殖户诉求和专家建议,尽快拿出解决方案,避免影响后期贝类投苗生产、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确保胶州湾贝类养殖有序、安全生产。
专家表示,目前除人工打捞外,没有更好的办法快速清理海星。而且,海星的生殖腺含轻微毒性,建议少吃。
原标题:胶州湾突发海星灾害,海洋专家详解诸多疑问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