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正文
拜登执政百日期间多次宣称“美国回来了”,但盟友仍心存观望
05-03 06:54:54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消息,美国总统拜登自赢得大选以来,曾多次向国际社会宣布“美国回来了”。然而,面对国会山暴动和新冠疫情等一系列冲击,不论是对手还是盟友,对美国如何回归、如何影响当前国际秩序,都持谨慎观望态度。上任100天以来,拜登政府贯彻“攘外必先安内”的大方向,把重心放在防疫纾困和弥合社会分歧等问题上,同时不得不面对南部边境难民大量涌入的棘手问题。因此,相比于疫苗推广和经济纾困的阶段性成果,执政百日的拜登政府把外交工作重心放在战略层面上,谋篇布局,搭建框架。

笔者在拜登就职时曾撰文指出,拜登政府面对“内忧外患”,强调外交与内政密不可分,致力于利用自身多年的声望与人脉,重塑美国“自由民主”的国际形象。目前来看,这些基本看法构成了拜登政府外交战略框架的主要特点。

外交与内政息息相关,这个道理并不陌生。冷战时期的美国总统时常以增强国家安全为由推进国内政策议程,例如为了打造州际公路系统,艾森豪威尔总统提出该系统将提高美军机动性。但自从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外交与内政的割裂现象越来越严重。为了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自克林顿以来的历届总统力主经贸全球化、自由化,“9·11事件”以来包括军费、外援等海外支出更是急速上升。然而,美国大多数普通民众并未从中获利,金融危机后反而剥夺感加剧,最终导致2016年特朗普横空出世。

因此,拜登政府从一开始就试图打破外交与内政长期割裂的状态。据《大西洋月刊》报道,与前几任政府不同,拜登试图打破内政、外交官员各行其是的传统界限,比如让前国安顾问赖斯出任白宫国内政策委员会主任,现任国安顾问沙利文也表示将更深入接触白宫负责国内事务的职能部门,在刺激投资、全球供应链、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等问题上进行深度整合。

外交即内政,内政即外交

拜登政府首次提出外交政策应服务于“中产阶级”,而非跨国公司或华尔街精英。在3月初公布的《国家安全战略中期指导方针》(以下简称《指导方针》)中,拜登政府把工薪家庭(working families)的利益放在国家安全战略的中心位置,同时提出“经济安全即国家安全”的理念,强调要确保“国际经济秩序不会使美国利益受损”。

因此,拜登的国际经贸政策不再像过去民主党政府那样积极推进自由化与全球化,转而追求增加国内投资和就业,并与国安议题紧密结合。4月13日,拜登政府召开“半导体和供应链”峰会,讨论芯片短缺问题,并向包括三星、台积电等公司宣传自己的2.33万亿美元基础设施计划,号召它们在美投资设厂,旨在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半导体供应链,减少对中国企业的依赖。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拜登政府试图在分裂的美国社会中寻求平衡,争取最大限度的国内支持。一方面,拜登上任后立即宣布重返《巴黎协定》,并在任期100天内举办了包括中、俄在内的40国领导人参加的线上气候峰会,对民主党支持者与国际社会表明了态度。另一方面,为了减少国内阻力,拜登更强调解决气候问题将带来巨大机遇,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振兴美国经济。

在内政方面,拜登也效仿冷战时期的美国总统,将国内政策议题与国家安全及核心利益挂钩,希望借此赢得共和党及其选民的支持。《指导方针》强调“世界权力分配正在改变”,全文提及中国15次,而俄罗斯仅有5次。除了控枪和种族议题之外,拜登在推动其他国内议题时,几乎都要搬出中国来增加其正当性。

3月底白宫为推动基建法案发布的声明中,六次提及中国,声称如果不在基础建设、清洁能源、科学研究上加大投入,将被中国反超。其后的半导体峰会上,拜登间接对国会喊话,表示中国意欲主导半导体供应链,美国不能坐视不管。在刚刚结束的执政百日国会演讲中,拜登连推销《美国家庭计划》时都要拿中国当由头,呼吁国会支持增加教育投入。演讲中,拜登再次呼吁共和党行动起来,向美国的对手“证明民主仍然能够行之有效”。

从“美国优先”到“民主优先”

与特朗普时期相比,拜登政府最大的不同是摒弃了高度排外的“美国优先”战略,转而强调“民主优先”,试图在跨大西洋和印太等地区构建“民主”联盟。

在这一框架下,拜登政府公布了沙特记者卡舒吉被杀事件的评估报告,表示正在“重新校准”与沙特阿拉伯之间的关系;另一边则是在台湾问题上小动作不断,多次强调台湾的所谓“民主价值”。从拜登政府的角度来看,构建“民主”同盟,强调所谓民主制度受到的“威胁”,有利于短时间内召回欧洲和亚太地区的传统盟友,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且不必在经贸议题上做出过多让步,最大限度地获得非民主党选民的支持。

“民主优先”的主基调还体现在拜登希望重塑美国“民主灯塔”的形象,重建“示范的力量”。除了重新加入特朗普退出的国际组织与条约,拜登在4月28日的国会演讲中依然联结内政与外交,借着承认美国的民主“遭到内战以来最严重的攻击”,号召国会采取行动,通过基建法案,在移民改革、枪支改革等问题上有所作为,证明“民主在行动”,并且“能够为人民带来成果”,同时呼吁美国社会正视并解决白人至上恐怖主义、种族主义等问题。

“美国又回来了,但会持续多久?”

执政百日之后,拜登外交政策将在上述框架下如何发展?

首先,拜登政府目前对中国的强硬态度未来可能会有所缓解。在拜登上任初期,无论是为了对中国政府树立强硬形象,还是为了回应此前共和党的种种质疑,或是为了说服国会通过基建法案,拜登政府都必须对中国采取强硬甚至是对抗的态度。然而,美国剑拔弩张时仍不忘派气候大使克里访华,拜登也强调“欢迎竞争”,但“不寻求冲突”,国务院也刚刚宣布解除中国留学生“赴美禁令”。目前,拜登政府尚未提出完整的对华外交战略,但随着拜登逐渐在国内树立起对华强硬的形象,且国内社会经济步入正轨,猛打“抗中牌”的必要性可能会下降。短期内一个重要指标是国会能否顺利通过基建法案。如果法案顺利通过,未来与中国合作的空间会相应增加。

其次,不花真金白银、纯靠价值维系的“民主联盟”难以为继。拜登执政仅仅百日,除了极少数盟友外,其他盟友们对“美国回归”表示欢迎,但仍保持观望态度。即便是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盟友日本,也努力在美中之间维持微妙的平衡。尽管美日联合声明中时隔52年首次提到“台湾海峡”,但随后日本外务省公布的一份日美首脑峰会会议纪要中,对联合声明中提及的中国台湾、香港和新疆等地区问题统统回避。拜登自己也在国会演讲中坦陈,世界领导人最关心的是“美国又回来了,但会持续多久”?显然,各国领导人都对美国政府的“朝令夕改”心有余悸。

对于拜登政府来说,如何恢复美国的国际信誉,恐怕比恢复“民主灯塔”的形象更为重要。

(吴萱萱,美国欧道明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助理教授)

原标题:拜登执政百日|多次宣称“美国回来了”,但盟友仍心存观望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