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布局5G 重庆手机产业要飞得更高
04-30 08:04:45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商报

重庆百立丰科技有限公司,员工们在生产线上忙碌。  首席记者 钟志兵 摄

提到手机产业,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深圳和东莞。过去20多年,深圳一直是中国手机研发的高地,而相邻的东莞利用区位优势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生产基地。2008年前后,深圳一度聚集了全国近八成手机制造商。

然而,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地处西部内陆的重庆悄然崛起,手机产量从零发展到近3亿,改变了中国手机产业的布局。

近日,2018年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暨通信信息终端交易会在重庆举行,上千家手机、通信、电子等行业的企业聚集山城,这也是中国联通第三次选择重庆举办合作伙伴大会。

手机产业的风潮在重庆越吹越烈,重庆手机产业将如何砥砺前行?重庆商报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机遇

大批手机制造商“西迁入渝” 南岸成“西部手机之都”

长期以来,手机制造业一直是沿海城市的优势项目,大多数手机制造商也选择在沿海发展。但近年来,受土地成本、劳动力成本上浮等因素影响,沿海手机产业逐渐向内陆转移。

2010年以来,重庆市南岸区通过引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西部分院等多个科研机构,并与重庆邮电大学等院校合作组建信息综合服务平台等,吸引了一大批手机制造商和配套企业“西迁入渝”。

国信通公司便是其一。2012年,该企业落户重庆市南岸区,投资16.5亿元,成立了重庆市国信通讯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早前,重庆国信通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沿海劳动力成本较高,政策优势也不明显,而重庆重视打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和发展机遇,“特别是南岸区获批成立国家科技部移动通信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及设立的电信研究院西部分院,为企业提供了很好的配套”。

作为我国中西部的公共检测服务平台,电信研究院西部分院为中西部地区提供信息产品的测试和国内、国际的认证服务。“过去我们的每款产品必须送到北京检测,动辄就要花上好几个月时间。南岸设立检测中心,极大地节约了运输成本、时间成本,提高了企业运行的效率。”该负责人说。

短短几年,随着南岸区手机产业集群效应显现,一大批手机企业纷至沓来,先后成功引入百立丰、VIVO等多家知名手机企业落户,加快了南岸区“西部手机之都”的打造。如今,南岸区手机年出货量达到1.6亿部。

发展

重庆成第二大手机生产基地 有多个手机产业聚集区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除了南岸区,手机产业之“花”在重庆其他地区也纷纷绽放。

重庆市经信委数据显示,目前重庆已经形成了南岸、渝北、九龙坡、潼南等多个手机产业聚集区。截至2017年底,我市已拥有手机整机企业93家,包括OPPO、VIVO、金立、百立丰、小辣椒、传音、至尊宝、大米等;ODM/OEM厂商包含闻泰、与德、东方丝路等;配套厂商包含帝晶光电、中光电等。

在渝北,去年11月,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投资的OPPO(重庆)智能生态科技园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投产运营,2021年全面达产后,预计可生产销售智能手机3000万部以上。

而在渝西地区的潼南,去年9月,曾作为俄罗斯国礼的YOTA手机落户于此,并将在当地设立YOTA手机中国总部。

众多知名手机制造商和配套企业布局重庆,让重庆的手机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重庆市经信委统计,2017年重庆手机产量达到2.58亿部,位居全国前列。记者查询工信部公布的《2017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情况》了解到,2017年全国生产手机19亿部。这也意味着,全国每6部手机中,就有1部是重庆产。

重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重庆已形成集运营商、品牌商、代工厂和配套商于一体的智能终端产业链,在全国排名前20位的手机品牌商中,有7家已在重庆落户,全国排名前20位的手机代工企业中有8家落户,重庆已成为全球仅次于广东的第二大手机生产基地。

变革

重庆研发石墨烯手机 未来手机超薄超轻不怕摔

从2015年起,国内智能手机市场开始出现井喷。而在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研究院的实验室里,科学家们正在构想未来手机的模样。

2015年3月,由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和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发的全球首批量产石墨烯手机在重庆发布。据了解,用石墨烯材料做成的手机,其技术优势有三:一是由石墨烯薄膜制成的触摸屏具有更灵敏的触控性能,且透光率高达97%,色彩还原真实;二是石墨烯电池能量密度提升10%,寿命提高50%;三是石墨烯导热膜可将手机局部50℃的高温均匀地传导至背部表面,表面最高温度可降低至35℃以下。

“重庆石墨烯产业已经形成了基础材料、平板显示、触控、整机等完整产业链的框架,涉及手机整机、显示屏、锂电池、石墨烯合金铝等领域。”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微纳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飞告诉记者,目前重庆石墨烯薄膜的年产量在100万平方米左右,石墨烯能将显示屏制作成塑料薄膜似的形态,不仅超薄、超轻,而且能够在手中弯曲到接近180°,以这样的屏幕所组装的手机,变轻巧的同时,将拥有更高的韧性,具有防震、抗摔等功能。“智能手机产业竞争日趋残酷,手机产业未来的变革,石墨烯是一个重要方向。”

破局

国内市场出货量下滑 重庆手机企业布局5G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3月国内手机市场运行分析报告》显示,中国智能手机行业继续负增长,今年一季度手机出货量仅为8737万部,同比下降26.1%,其中,国产品牌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27.8%。

在中国手机市场出现疲软的情况下,重庆手机产业未来又将如何破局?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联通2018年合作伙伴大会暨通信信息终端交易会上,重庆最大手机生产企业——重庆百立丰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百立丰)与全国最大手机零售商迪信通签署深度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打造5G智能终端生态链,用智能玩转“万物互联”。

百立丰位于南岸茶园新区,其旗下的lephone(乐丰)手机主要面向中低端4G智能手机市场。市场调研机构赛诺的数据显示,近3年来,百立丰在国内手机市场的份额一直稳居前十。同时,其旗下的手机还在亚洲、非洲、欧洲等地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有了稳定市场份额。

不过,随着国内、国际手机出货量明显下滑态势,百立丰也开始展开行动,积极谋求转型。百立丰总裁助理刘东阳透露,该公司已计划以智能终端为基础纵向布局产业链上游面板、内存、芯片等核心资源,横向拓展智能硬件、智能家居、软件研发等生态链系统,以便在5G引领的“万物互联”时代到来时抢占市场先机。

“中国三大运营商都已经确定了5G时间表,最多还有2年时间,5G就可实现正式商用。到时,这将给智能终端市场带来巨大的改变。”刘东阳表示,5G时代,智能家居、车载智能终端、运动设备和健康医疗等领域都会有巨大机遇。

记者注意到,在本次展会上,百立丰带来的全系列产品就涵盖了智能穿戴、智能家居、智能出行三个板块。

政府全力应对 瞄准智能手机产业生态圈

去年至今全球及中国的手机市场出现下滑态势,不仅手机企业在谋求转型,政府也在积极应对。

2017年发布的《重庆市信息产业发展指南》显示,全市手机产业发展目标是,形成以上游零部件生产、整机生产、移动应用开发、解决方案提供、供应链服务等为一体的智能手机产业生态圈。

在这个“生态圈”内,重庆不仅将重点发展智能手机,还将发展包括VR、AR在内的智能穿戴产业。计划通过智能化改造,将众多生产性服务业,如物流、配送、供应、金融等,与手机智造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作为重庆手机产业的主要基地,南岸区、重庆经开区正在着力于助力企业共同发展。重庆经开区副主任贾辉告诉记者,为应对手机出货量的不断下跌,南岸区和重庆经开区将采取五大途径:一是通过各种途径减轻企业的要素成本,为企业减负;二是主动为企业拓宽销售市场;三是引导企业转型,在目前区内50%智能手机比重的基础上,继续提高智能手机占比;四是利用区内存量企业具备5G产业和技术的优势,引导企业布局5G;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从手机产业链上,要建立起智能化产业生态。

贾辉所说的产业生态,便是指位于南岸区的中国智谷(重庆)。

南岸区委书记郑向东表示,中国智谷(重庆)是共建、共融、共享的生态创新平台,南岸区将通过全链服务等办法实现中国智谷(重庆)的建设目标。全链服务包含消费者行为研究、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品牌营销、供应链服务、人才保障,以及金融支撑。

“每天都有新伙伴,每天都有新项目,每天都有新变化。”郑向东说,中国智谷(重庆)自今年2月挂牌的78天内,已有82个项目签约,金额达432亿元。“这里不仅有手机品牌,还有阿里巴巴、京东、科大讯飞、紫光等等,更有研究院、高校,让这里真正成为智能产业生态之谷。”

未来

手机产业转型升级 大数据智能化产业产值达万亿

今年初举行的全市经济工作会提出,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在以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创新驱动发展上有新作为新进展,充分挖掘大数据智能化商用、政用和民用价值,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当手机产业变革步入深水区,重庆找到一条以大数据智能化引领创新驱动的道路,助力手机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2月,智能语音巨头科大讯飞落户重庆,将在语音合成、人工智能等方面展开研究工作。而才刚刚进入重庆两个多月,便开始了和龙头手机企业的合作。

重庆讯飞慧渝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星告诉记者,百立丰旗下手机产量一半以上销往了海外,在智能机的功能上,百立丰需要加入语音识别功能以增强竞争力。目前重庆讯飞正在与百立丰展开印度式英语、印度语的语音识别功能开发,预计一年左右时间能够完成。“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重庆讯飞还将与重庆手机企业针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语言进行语音研发。”

除手机产业外,大数据智能化产业还将结合自身产业基础条件,遴选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机器人等12个产业进行重点推进,计划到2020年实现产值7500亿元,到2022年突破1万亿元。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张瀚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