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制琴大师酷爱收藏相机 世界都装在他的镜头里
10-07 10:09:55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

何夕瑞

近日,2018年第六期“最美巴渝·感动重庆月度人物”揭晓,荣昌区痴心制琴50年的民间艺术家——何夕瑞也在其列。何夕瑞,重庆荣昌人,今年73岁,是“何氏三圆琴”的发明人,四川音乐学院管弦系提琴制造专业特聘教授,西南交通大学兼职教授,他被称为“从木匠到教授”的民间奇人。或许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制琴大师,但却不知道他也是一位相机收藏者。 

收藏的相机和镜头加起来约有200款

2018年第六期“最美巴渝·感动重庆月度人物”这样介绍何夕瑞:

木匠出身的他不曾放弃天赋,数十年如一日苦心钻研,自学成才,为制作乐器,他多次深入原始森林寻找材料,将研究领域拓展至自然科学,把自己变成专家。他不畏挫折,孜孜不倦,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先后发明了何氏三圆琴、古琴增音桌、腰开窗二胡、渝派何氏古琴、钟鼎琴。其中何氏三圆琴被誉为“世界第二,中国第一” ,一把小提琴,弥补了中国民族乐器无低音的空白。如今,他身患骨癌晚期,却仍未停止对乐器制作的追求。

外出摄影采风时的何夕瑞(曾令文 摄)

何夕瑞酷爱收藏相机,不管是世界著名的莱卡、哈苏、禄莱等德国知名品牌的相机,还是日本早期的经典相机,何夕瑞手里都有,他收藏的照相机的品种不下10种,大大小小的相机和镜头加起来近200款。

何夕瑞收藏的相机和镜头加起来约有200款

由于相机十分多,何夕瑞专门用一个冰箱和一个防潮柜来放相机。打开冰箱,一眼望去,里面上上下下放满了各式各样的相机,机身重的、轻的、厚的、薄的、大的、小的,各式各样,令人眼花缭乱。另外一间屋子里的防潮柜专门用来放他收藏的镜头,他小心翼翼地一个一个拿出来,边拿边向记者介绍每一款相机和镜头的型号与特点。

何夕瑞收藏的相机和镜头装满了冰箱

近200款的相机和镜头,73岁的何夕瑞每一款都能说出它具体的型号和特点以及自己的使用感受,虽然有些相机购买的年份比较久远,但每一款都保存的完好无损,看起来就像新的。

何夕瑞收藏的相机和镜头全部整整齐齐的摆放出来,就像是记录了几十年间相机的发展史。

为了展示收藏的相机和镜头,何夕瑞用撮箕来搬运

火柴盒自制针孔相机,激发对相机的兴趣

1957年何夕瑞随全家下乡后,全家十口人,生活拮据。为了减轻家庭负担,1959年,14岁的何夕瑞去乡镇中学做勤杂工,每天干些烧开水、煮饭等杂活,在逆境中他对知识仍然感兴趣,适逢学校管图书的人手不够,求知欲十分强的他踊跃的去图书馆工作。何夕瑞勤学好读,学校藏书多达几万册,他在空闲的时候大量阅读,对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知识就是力量》和《十万个为什么》是当时给他影响最大的两本书。

何夕瑞人生第一次对相机产生兴趣是源于阅读杂志《知识就是力量》,他从书中看到用火柴盒可以做照相机,短短二三百字的文字介绍让何夕瑞此后的一生都与相机结缘。

书中介绍通过小孔,一定的距离和一定的焦距可以成像,这个成像是倒立的,何夕瑞觉得很奇怪,他根据书中的文字介绍,自己动手操作,结果模模糊糊的真的看到了影像,整个人感到很兴奋。

后来,他才知道实际上这个方法做出的是针孔相机,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小孔或透镜后,在密封箱的聚焦屏上生成倒立的实像。

自此,何夕瑞对相机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但买一部真正的相机对当时一个月工资才6元钱的何夕瑞来说是不现实的,只能先将买相机的梦想深深地记在心中。

当年红极一时的机械相机也被何夕瑞所收藏

1982年何夕瑞终于买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机,是孔雀牌的,当时价值279元钱,对于当时月薪四十多块钱的他来说,买部相机相当于自己半年的工资,好在他制作的小提琴能够赚钱,卖把琴后给老婆说只卖了一百块钱,其实卖了二百多块钱,自己悄悄存下剩下的钱拿去买相机。

买到第一部相机,何夕瑞兴奋不已,爱不释手,把相机放在床边放了一年多,天天睡前都要看上几眼再睡。后来由于非常喜爱相机,再加上逐渐有了经济能力,价值几百块上千块的相机,经过各种性价比的考虑后,他把想买的新款相机买回来,慢慢开始走上了相机的收藏之路。

何夕瑞收藏的袖珍徕卡相机,装上微型16毫米胶片就能拍摄

相机不仅能照相 还救过自己的命

何夕瑞热爱相机不仅是因为它能照相,还因为相机曾救过自己的命,心中对相机充满感恩。70年代末,为了寻找制作小提琴的最佳木材,何夕瑞曾一个人到云南、四川、西藏的交界线附近的原始森林去寻找木材。有一次他到了一个山沟里,为了拍摄木材带了一部便携式的理光照相机,为防身背上背了一把匕首。当地的老百姓见他要进山,连忙拦住劝他说:“你千万别进去,去了就可能回不来了!”,何夕瑞没有听,还是进去了。

夜幕降临,气温骤降,还未出山的何夕瑞心情很好,突然听到一声狼叫,心里立刻警惕起来,不一会儿,看到远处一双绿色的眼睛在盯着自己,慢慢地眼睛数量越来越多,7、8条狼向自己慢慢逼近。何夕瑞后背发凉、浑身直冒冷汗,只带了一把匕首的他心里明白如果正面与狼抗争,无疑是自寻死路。情急之下何夕瑞拿出了身上携带的理光照相机,走一步相机地闪光灯就闪一下,狼就不敢靠近。他用这样的方法争取到了宝贵地时间,直到当地的居民出来救了他。

这次经历令何夕瑞记忆深刻,他发现照相机不仅能照相,还救了自己的命,从此以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对相机的热爱更深了。

相机带给他制作小提琴的灵感

尼康F4相机在1988年时推出,功能强大无比,是当时最好的一款带有人体工程学的相机。它的手柄让使用者用起来更便捷,酷爱相机的何夕瑞也体会到这款带有人体工程学的相机的使用感极佳,深深地感受到了人体工程学的重要性,这给何夕瑞的小提琴制作带来了启发。

何夕瑞设计制作的小提琴充分考虑人体工程学

做小提琴不仅要能演奏出好的乐曲,还要符合人的习惯,注重使用者的感受,要外观好看、舒适感强、操作性能好。因此,他开始改良小提琴,让使用者不管是侧着拉小提琴还是正着拉小提琴都舒服,还在提琴的边缘做了光滑的部分,让使用者拉到高潮的时候不至于伤琴。

在过去,西方的小提琴都是F开孔,但何夕瑞觉得,中国的小提琴要有中国元素,他为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

何夕瑞制作的小提琴(图中右)采用的是蝙蝠开孔,和他一次外出采风拍摄的经历有关

有一次,他带着相机去贵州的溶洞拍蝙蝠,发现蝙蝠飞出来的时候翅膀是对称的,形状很好看,而且蝙蝠的蝠与福同音,中国人以蝠表示福气,福禄寿喜等祥瑞,因此蝙蝠具有浓浓的中国元素。何夕瑞大受启发,将小提琴的开孔制作成蝙蝠的形状,此外,他还将螺旋型的琴头改为中国的玉如意的形状。

相机让他更多思考

何夕瑞说,相机对自己有很大的帮助,最大的帮助是让自己多思考。何夕瑞认为多思考的内容不是单一的,而是全方面的,包括自己所接触的知识领域和对周围所有事物的认知度,相机让他看事物产生了更多的想象。

在研究各个王牌相机的设计点时,何夕瑞发现,相机的设计点更侧重人文。例如尼康F4相机是专门请意大利的设计师设计的,看似一个手柄,但开创了相机的人体工程学,让人的使用感更加舒适、便捷。很多人研究相机不是图新鲜而是研究人类对工业设计的理解,这给何夕瑞增加了许多知识。

何夕瑞说:“要多给自己提问题,多思考为什么,每设计一样东西,都有它的道理。”这种思考习惯在后面制作小提琴时,促使何夕瑞一直在做大量的研究。

何夕瑞外出采风的照片:

上游新闻·重庆晚报慢新闻记者 唐中明 冉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