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古镇全貌
重庆日报消息,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江津区吴滩镇和石蟆镇名列其中。至此,江津已有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数量位列全国区县第一。
据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由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截至目前,全国已采取不定期方式评选和公布了7批共27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其中,江津区中山镇于2005年获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塘河镇于2007年获评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白沙镇于2010年获评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加上此次获评的吴滩镇和石蟆镇,江津区入围的名镇总数达到5个,是全国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数量最多的区县。
古老的建城史留下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
“江津能有这么多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首先得益于江津本身拥有古老的建城史!”江津区文管所所长张亮说,古人逐水而居,江津位于长江岸边,辖区长江干流达127公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居住,建县历史已有1800多年,定名江津已有1500多年。
在江津长江左右两岸,还有綦江河、笋溪河、塘河、津璧河、驴溪河等35条大小支流,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水网体系。这些水网体系不仅为沿岸城镇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优越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也为江津连接长江沿线城市及周边贵州、四川等地区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加上江津位居重庆长江上游不远,也使江津成为重庆天然的门户。得江河之利、傍都市之便、获人旺之力、用地沃之丰,江津自古就是川东重镇,千帆汇集,商肆林立,两岸风光旖旎,文人墨客、商贾走卒往来于此,早早就在长江干流及支流沿线形成了自己的城镇体系,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
数据表明,目前江津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834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江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登记国有可移动文物32586件,馆藏上级珍贵文物454件。
据江津区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江津区除拥有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外,还有1个全国文化教育特色小镇——白沙镇,1个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四面山镇双凤场,1个重庆市历史文化街区——支坪镇真武场,2个重庆市历史文化名村——塘河镇石龙门村和硐寨村,5个中国传统村落——吴滩镇邢家村、白沙镇宝珠村、塘河镇石龙村和硐寨村、中山镇鱼湾村。
江津悠久的历史积淀还孕育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形成名人文化、爱情文化、长寿文化、古镇文化、楹联文化、抗战文化六大特色文化名片,是重庆市历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区县之一。
得益于完整系统的保护体系
江津能产生这么多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还得益于江津完整系统的保护体系。
据江津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江津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跟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密不可分。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坚持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在精心呵护历史文化资源和推动资源盘活利用上互动发展,使一个又一个古镇得到及时的保护和发展。
首先,他们依托江津悠久的历史积淀,以历史轴线为线索,进一步梳理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历史发展脉络、文化底蕴和精神源泉,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潜力。除每年开展对文物保护的巡查与认定工作,还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通过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预备名录普查,建立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预备名录,启动预保护机制,在预保护一年有效期内,牵头将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纳入城乡规划管理,确保了建筑的历史价值和历史意义不受损坏,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潜在价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实施的过程中,他们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科学管理、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原则,在保存历史文化名镇原有总体布局、形式、风格特点前提下,进行城镇总体规划和必要的维修保护、改造,并针对具体保护对象,设立保护机构,落实人员职责,在古镇保护上还与古镇民居及文物的使用单位和个人签订责任书,形成领导分片负责、层层到位、群众积极参与的局面。
接下来,原规划部门开始按照相关规定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制定保护修缮规划,确保其原有的总体布局、风格风貌。目前,江津已完成白沙、中山、塘河、吴滩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四面山镇双凤场和真武历史文化街区以及塘河镇石龙门村和侗寨村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规划的编制。
与此同时,该区还建立有效存档制度,对历史文化资源使用现状、权属变化、修缮保护等情况等作出详细记载,为今后的保护与开发提供了详尽资料。
不仅如此,江津区还着眼持续发展,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活化利用。一方面保留原住民,体现原真性。该区历史文化名镇、街区及传统风貌区未对原住居民进行大规模迁出,仍保留原有生活、生产方式。另一方面创新引产业,注入新魅力。目前,该区已将会龙庄打造成重庆十大文旅地标之一,为四面山旅游景区开发注入文化魅力;将江公享堂开辟成“文化大院”,成为江津城区文化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将张爷庙开辟为白沙抗战展览馆,成为展示重庆抗战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将国立党史编撰委员会开辟为市民图书馆,满足市民阅读的需求……一系列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有效激活了历史文化资源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有效促进了江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另外,江津区正在申报重庆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及江津中学片区、三五三九厂片区传统风貌区,拟建立更加有序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体系。
可连成一条精品古镇旅游线路
江津有这么多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它们有着怎样的价值?将如何用好它们的价值?
“每个古镇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张亮说。中山古镇位于渝川黔三省市生态旅游金三角的核心区域,境内有建镇历史868年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商业老街,集商德、爱情、红色、禅宗、庄园文化于一身,有享誉全国的“爱情天梯”。
白沙古镇是水驿文化的突出代表,江津传统文化的一棵“大树”,体量最大,资源最完整。白沙古镇倚江而建,因水而兴,凭借长江黄金水道,明清时期成为川东、川南的水路要津和川黔滇驿道上的重要集镇。清代中期,工商业繁盛,是川盐、川酒的重要生产基地和物质集散枢纽。民国初年,白沙集水运联通之利,得商贾云集之富,成为四川四大经济重镇之一。抗战时期聚集了国民政府审计部、国立中央图书馆、川东师范、新运纺织厂等大批文化机构、学校和工矿企业,人文荟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沙抗战文化。历经千年风雨,白沙镇至今保留着明清时代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风貌,形成了规模最大的巴渝山地民居建筑群,古镇有老街老巷65条,保存完好的有38条约8.5公里,文物保护点达111处,保存有宋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被称为“老重庆”的城市缩影。
塘河古镇紧邻白沙古镇,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川南黔北的重要物资集散地,加上塘河周边一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在解放前就有各地方大姓均在此建有宗祠、庄园。由此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庄园文化、宗祠文化,是农耕文化的突出代表。该镇有重庆市保护最完好的客家祠堂——廷重祠,有重庆市最大的地主庄园——石龙门庄园,有封建社会时曾广为宣扬的二十四孝之一——“安安送米”故事的发生地,有感天动地的3211钻井队塘河一号井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有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而厚重的民俗风情——塘河婚俗。
吴滩镇是共和国开国元勋聂荣臻元帅的诞生地,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聂荣臻元帅故居,聂帅启蒙学校——插旗寺小学,保存有1216米长的历史文化街区及聂氏染坊、陈家祠堂、田家祠堂、杨氏洋房、荣禄医社、中兴桥楼等一大批优秀历史建筑,具有鲜明的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特色。
石蟆古镇紧邻四川合江,拥有长江水道38.8公里,巴蜀文化在此交汇,移民文化在此进行本土化。镇内拥有建于元代并保存完好的传统街区5处,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建筑文物之一清源宫、重庆日报创始人卞小吾故居、张氏祠、刘氏祠等文物古迹40余处,拥有古橄榄、古香樟、古龙眼树群3处,还有长江入渝第一生态人居岛——中坝岛。
这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传承了数百年至1000多年不等,不仅印刻着江津城镇的历史脉络和人文气息,也是反映川渝黔交界地带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的“活化石”。
碰巧的是,白沙古镇、塘河古镇、石蟆古镇均处于重庆三环高速,吴滩古镇、中山古镇处于新建“合璧津高速”及延伸线,因此依托四面山高速公路,可形成白沙—塘河—石蟆—吴滩—中山旅游线路。江津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邓正益认为,今后,这5个古镇将可连成一条不可多得的精品古镇旅游线路。
原标题:江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数量为何能位列全国区县第一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