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的灵魂在于“人”。重庆人聂荣臻、汪云松、钟复光……以及来重庆的萧楚女、邓中夏、恽代英……他们在五四运动中的轨迹是怎样的?在这场运动来临之时,有的还是稚气少年,有的是文化界名人,有的已是响当当的商界领袖,但有一个共同的头衔叫“爱国者”。他们一直勇敢地站在队伍前列,五四运动也在他们人生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聂荣臻
“中学时代,我已十八九岁。我一面读书,吸收文化科学知识,一面从当时国内国外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变中,不断地思考,寻求真理,摸索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这是聂荣臻在回忆录中的讲述。当五四运动爆发,聂荣臻与同学们组成宣传组,到处演讲。“我演讲时特别激动,不管人家听得懂听不懂,把我所知道的事情述说一通,还获得了阵阵掌声。这是我参加政治活动的开始。”
通过五四运动,他如愿摸索到了寻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从一个普通青年,到一位杰出的人物,“五四”洗礼是重要的一步。
在五四运动中
走向革命的江津青年
聂荣臻:江津人,十大元帅之一。参加南昌起义、广州起义,抗日战争中建立晋察冀根据地,解放战争中担任华北军区司令员,新中国成立后主管科学技术工作,领导研制导弹、原子弹、人造卫星。
1919年的江津,很快被五四运动浪潮席卷。6月的一天上午,江津中学上百名学生准备上街游行,却遭到思想守旧的校方阻挠,关上校门,挂上铁锁。学会联合会代表上前和校长理论。这时,一个男生在队伍中振臂高呼,“同学们,不要怕,我们一起冲出去!”
这个发出呐喊的热血男儿来自八班,名叫聂荣臻。
1919年暑假,抱着通过工业救国改变现状的信念,聂荣臻打算去法国留学。他是家中独子,父母舍不得他背井离乡,漂洋过海。面对母亲的泪水,聂荣臻也强忍住内心的不舍,反复劝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终于得到了父母同意,又在亲戚帮助下筹措了300块银元,通过重庆留法勤工俭学会的介绍和帮助,到法国驻重庆领事馆领取了护照。
他从重庆乘轮船到上海,这转身一别故乡,就是三十六年。1919年12月9日,法国轮船斯芬克斯号起航,经过一个多月航行,抵达法国马赛。在海外留学期间,聂荣臻接触到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著作。“从马克思、列宁的学说中,我开始认识到,要想拯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使四万万同胞都能有衣有食,只有建立劳工专政,实行社会主义。”聂荣臻在回忆录中如此说。
求学路辗转曲折,但他始终不忘出国学习时立下的誓言,在给父母的家书中写下“学不成,死不归”,坚定信念跃然纸上。1922年8月,他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第二年春天,24岁的聂荣臻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
萧楚女
以文字为武器
向青年传播真理
萧楚女: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袖,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青年》杂志创始人之一,五四运动期间在重庆播下革命火种。
在五四运动中,萧楚女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思想发生巨大改变。
1922年至1925年,他两进夔门,三上渝州,播火种于巴山蜀水之间,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川渝地区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组织的创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萧楚女第一次来重庆是1922年9月,由恽代英介绍入川,原本要去泸州川南师范,被重庆联中校长熊俊慧眼识珠留校任教。1923年6月到重庆任《新蜀报》主编,并在二女师兼任教师。在学校,他进行教学改革,自编国文讲义,将鲁迅的小说、《新青年》的文章等列为教材。他鼓励成立读书会,广泛阅读新书报,还指导学生上街宣传抵制日货。
在《新蜀报》,他以文字作为武器,文章锋芒直指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映民众疾苦,笔锋犀利,文字流畅,深入浅出,生动感人,不仅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仰慕,广大市民也非常喜欢阅读。该报的评论大都出自他的手笔。
为了引导更多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他在《新蜀报》上开辟了“社会青年问答”专栏,解答青年们最为关注的读书、就业、婚姻、家庭等切身问题,启发青年透过各种社会现象,认清社会制度才是所有问题的根本。
学生们一提到萧楚女,就敬佩地说:“萧先生是我们青年的百科全书!”“萧先生是我们青年在黑暗社会里的开路人!”很快,在他周围聚集了一大批渴望光明、敢作敢为的优秀青年,他们投身革命洪流,成为四川乃至中国革命的先进分子。
汪云松
为新中国
“培养了三个副总理”
汪云松:曾任重庆总商会会长,留法勤工俭学重庆分会会长。解放后,被特邀为重庆市第一届、第二届人大代表。
他做过清朝的四品官,辛亥革命后回到重庆,担任总商会会长,还担任过市参议会主席,是重庆知名商界领袖。这位前清官员思想开化,一心想走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道路,尤其注重教育事业,着力潜心培养新学人才。
1918年,汪云松眼见吴玉章组织的成都留法勤工俭学的学生途经重庆的盛况,心潮澎湃,受到很大启发,立即筹组留法勤工俭学会重庆分会,并出任会长。此后,他费了很大心力出面邀约工商界人士和社会名流,筹集了32000银元,在夫子池文庙“泮池”侧面,开办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汪云松任校长兼董事长。
第二年,年仅15岁的邓希贤和叔叔从四川广安老家赶来重庆就读。经过一年时间的学生生活并通过体检和毕业考试后,共有83名学生获准赴法。其中,46名学生每人获得学校资助的300银元路费;其余37名是自费生,每人由学校助资100银元。邓希贤属于自费生。
汪云松见邓希贤年龄最小,但天资聪颖、好学上进,便以私人名义赠他300银元。事后他说,“希贤这个娃娃,是学校里我特别喜欢的学生之一。一是稳而灵活,干啥事都很有主见,二是爱国有正义感。当时我就觉得,这娃娃将来定有出息!”
1920年8月2日,邓希贤和同学们踏上旅欧学习之路。这位邓希贤,便是后来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获得汪云松帮助的不仅仅是邓小平。此前,聂荣臻从江津赶到重庆,也是得到汪云松鼎力相助,才得以赴法成行;1922年,朱德经重庆准备到欧洲寻找共产党前夕,汪云松帮忙把杨森送朱德的一万元旅费汇出;当陈毅等留法学生被迫回国时,经济极度困难。汪云松又想法筹集了一大笔经费汇去,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邓小平一直感念师恩,对汪云松非常敬重。解放后,他多次感谢恩师,还把他介绍给毛泽东认识。在中南海怀仁堂聚餐时,邓小平感慨地说:“汪云松为我们培养了两个副总理!”陈毅补充说:“加上培养了我,实际有三个副总理。”
钟复光(左)
“离经叛道”的
山村少女
钟复光:江津人,中国早期妇女运动领导者,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母亲。
钟复光出生于江津一个山村,从小就是个喜欢独立思考的女孩。读私塾时,念的是《三字经》、《女儿经》,学的是男尊女卑和三从四德,她经常提出质疑,为此挨了老师的不少责打。母亲强行给她穿了耳孔,她就是不吊耳环。
16岁的钟复光考入设在重庆的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从乡村来到城市,这名青春洋溢的少女充满了好奇。她非常珍惜这个公费学习的机会,多次被评为品学兼优的学生。但校长保守封建,要求学生将来做一个三从四德的女人,学习的内容多是《女诫》、《女论语》、《内训》等书。
钟复光心中的疑问加深了。当“五四”浪潮卷来,她毫不犹豫地和同学们冲出课堂,走上街头,发传单,做演讲,向群众宣传打倒帝国主义,宣传抵制日货。这个胆大又心细的姑娘,从不会顾及别人异样的眼光,每次宣传她都走在前面,带头喊口号,带头剪掉辫子,还悄悄借来《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如饥似渴地阅读。她被选为学校学生自治会会长和川东学生联合会副会长。她组织宣传队开展爱国宣传,办起了平民夜校,她又被推选为校长。后来,在邓中夏鼓励下,钟复光去往上海大学继续学习,并遇到了革命伴侣施存统。
赵世炎
从学生会积极分子
成长起来的革命家
赵世炎:酉阳县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创建者之一。
五四运动爆发时,赵世炎当选为学校学生会干事长。在他的领导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中同学们组织严密,步调一致,参加游行的人数众多,斗争英勇。赵世炎勇敢走到工厂中去演讲,宣传革命。先后创办和主编了几种进步刊物,主张在中国实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使赵世炎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洗礼,开始了对共产主义革命真理的追求,革命思想日益成熟。
1920年5月,赵世炎从上海乘船到达法国巴黎,开始了勤工俭学,先后辗转于巴黎西郊工业区赛克鲁和圣德建铁工厂做工。他每天工作八个小时,在工作之余捧读《资本论》和法共中央出版的《人道报》,向勤工俭学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他对同志们说:“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快坚决地要为它宣传奔走。”
赵世炎在法国勤工俭学之余,积极从事革命活动,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他认识到,“勤工俭学会”等团体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急需建立统一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领导核心来指导斗争。通过与周恩来、刘伯坚、王若飞等进步分子商酌后,1922年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赵世炎任书记。“少共”成立以后,赵世炎常到华工和旅欧青年学生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积极分子,发展党的组织力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欧洲中国人中的影响。
感谢市委党史研究室、渝中区党史研究室、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图书馆提供史料和图片
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