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你现在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
“枇杷山”
这是刘曦生前和儿子刘晓军最后的对话,虽然已经过去十年了,但是每逢提起这段对话,刘晓军的眼眶都会泛着泪光。“我的父亲是2009年去世的,在重庆市话剧圈里,枇杷山就是话剧团的代名词,因为演出彩排都在那儿的抗建堂进行。”
当年的枇杷山与话剧团仅一墙之隔,那扇木质老门永远敞开着,演员们常到枇杷山喊嗓、练功。住在剧团大院内的家属们常去枇杷山散步、锻炼。而生活在大院里的小孩子们,则常在枇杷山结群嬉戏玩耍。所以回枇杷山,就是回家了。
作为剧院的开拓者之一,刘曦的照片和生平被永远的留在了重庆市话剧院的墙上。因为对话剧的热爱,他把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也培养成了话剧人。
“我父亲在团里忙了一辈子,我现在主要负责话剧院演员中心的工作。”今年40岁的刘多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爷爷的一句话自己一直都记得,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演戏。“我们家祖孙三代人,见证了重庆话剧,我不能让爷爷失望。”
与祖国同岁的重庆市话剧院
前身是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文艺大队
提到重庆市话剧院,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在哪里?
“我们是2017年开始,从抗建堂搬到了临江门魁星楼这个位置。”刘多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重庆市话剧院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文艺大队。“1949年7月,从上海过来的,文艺大队的骨干成员多出自原‘国立剧专’和‘中华剧艺社’。”
1949年12月,重庆市话剧团改称“重庆市文工团”,1958年1月正式定名“重庆市话剧团”,2017年6月更名为“重庆市话剧院”。
建国初期,剧院曾受邀赴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演出。剧团演职员在演出结束后,受到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贺龙、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亲切接见。
如今,在重庆市话剧院的墙上还留着早期代表作的相关资料。“像早期代表作《四十年的愿望》被周恩来同志赞誉为”一出歌颂中国工人阶级的好戏”,并获得第一届全国话剧汇演演出一等奖等七项集体和个人奖励。”
改革开放以来,剧院先后创作演出了百余部反映时代精神、再现历史风云、传播正能量价值的舞台新品,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好评,其中《沙洲坪》1995年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河街茶馆》2011年荣获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特别奖”及中国话剧“金狮剧目奖”。
“那会儿演出,排练都是在抗建堂,其实条件还挺艰苦的。”刘多还记得爷爷刘曦排练的时候,整个场地都是灰,演出看戏都是席地而坐。“条件不好,全凭热爱。道具不够了,拿一块大铁板,一晃就是雷声。簸箕装黄豆,一摇就是下雨了。”
刘多觉得,爷爷梦牵魂绕的枇杷山,有他至爱一生的话剧事业。
△重庆市话剧院展览厅展出的获奖奖项
从18岁演到73岁
很多老艺术家都认识刘曦
1939年,15岁的刘曦考入成都国际电台工作后,便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邮电支部组织的进步戏剧歌咏活动。
18岁时,刘曦在神鹰剧团开始专业话剧演员生活。1943年,19岁的刘曦进入中华剧艺社,成为剧艺社里的小老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刘曦经人介绍,进入刚组建的重庆市文工团,即现在的重庆市话剧团。那时话剧团的业务骨干几乎都由西南服务团的成员组成。直到1996年,刘曦因身体原因结束话剧生涯在家休息。
“他那时候都已经73岁了,还在舞台上演出。”刘晓军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父亲最后扮演的角色是《红岩》中的徐鹏飞和《雷雨》中的周仆园。“他是太热爱了,但是岁数大了,身体没法承受舞台的高负荷了。”
“对,爷爷离休之后,还常到团里指导,也会和我们讲一些过去的故事。”刘曦曾和孙子刘多讲过自己参演的故事,刘曦参演的第一个剧目是《屈原》,同台的有白杨、张瑞芳、石羽等艺术家。“他只聊和艺术家对戏的感觉,然后人家是怎么把角色演绎得活灵活现,很少说自己的故事。”
直到多年之后,刘多读了石曼老先生撰写的《抗战剧人戏剧功臣》及其它一些文章,才对爷爷有所了解。
石曼先生列举刘曦的经历时写道,“我为什么以抗战剧人称呼刘曦……抗战剧人已是资深的戏剧工作者难得的光荣称号,真正能称之为抗战剧人并不容易,用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话来说,抗战剧人是经受了三重苦难战斗过来的:一是冒着日本鬼子炮火与炸弹的袭击;二是忍受着饥寒交迫的生活;三是承受着国民党反动势力的迫害……。”
书中还写道,“最近二十年间每每见到戏剧文学大师陈白尘以及著名艺术家秦怡、张逸生、严良堃等,他们都要问及刘曦,有的记得他演过不少好戏,有的记得他富有正义感。都说当年的刘曦是创造中国话剧黄金时代的有功之臣,都表达了对刘曦的思念。”
△重庆市话剧院展览厅展出的获奖作品
戏内精彩绝伦
戏外无一点架子
在刘晓军和刘多的记忆中,以前与刘曦走在街上,常有不相识的观众上前拉住刘曦谈论话剧。
记得有一次在解放碑,一长者模样的人从老远冲到刘曦面前,拉住手就喊着,刘老你好。
然后立在街上聊了半天,直到挥手离开,当众人询问刘曦那个人是谁的时候?刘曦表示自己也不认识,只知道是以前的一个老观众。
在刘曦八十多岁住进医院时,常常有相邻病房的病人和医生到病房里拉着刘曦聊天,说是刘曦的戏迷。
印象最深的是,刘曦病房隔壁的病友是一位八十多岁的离休老干部,因脑梗塞无法用语言表述,便将自己是刘曦的观众,喜欢看话剧的字样写在稿纸上由其老伴转述给父亲。
“还有一些五、六十岁的中年病友或家属也是话剧迷,他们在关心父亲的同时也关心着话剧团的近况,这使我们也从中感受到了当年的重庆市话剧团在观众中的地位。”刘晓军称,每每遇到这样的场景,刘曦的脸上总会绽开幸福的笑容。
戏外没有架子,演戏却是另一番模样。
1995年,刘曦出演的《沙洲坪》在北京调演时。我国著名戏剧评论家童道明就表示,刘曦扮演的“老天牌”精彩绝伦。“年逾古稀的刘曦的精彩表演,更加增强了老天牌这个人物的’命运’色彩。他在台上一直不苟言笑的,这反倒加重了他一言一语、一举一动的分量。直到最后他抱着刚刚出世的孙子说出结束全剧的‘这小子命可真好哇’这句台词,似乎依然不动声色,但我们却从中听到了命运的凝重的交响。”
△年轻的话剧演员在排练
“好好演戏”
留给儿子和孙子一句话
抗建堂地处重庆母城渝中区的繁华路段,属中西式砖木结构楼房。虽然见证了重庆话剧的历史,但如今经过修缮的抗建堂也即将开始发挥自己的新能量。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从重庆市话剧院了解到,2019年话剧院将结合抗建堂剧场、重庆抗战戏剧历史博物馆建成开放,着力将该区域打造成融经典抗战戏剧驻场演出、参观、戏剧书店、衍生品开发销售等于一体的综合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从而逐渐形成极具抗战戏剧文化特质的特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重庆文化新名片,焕发重庆话剧新活力。
据悉,中国话剧诞生110余年,重庆是和话剧关联度最高的城市之一。目前,重庆筹备建设的“重庆抗战戏剧历史博物馆”将进入验收阶段,展陈设在抗建堂一楼。博物馆将以永久展陈形式,向公众系统全面展示重庆抗战戏剧的基本历史概况,包含抗战戏剧团体、名人、名剧、历史成就等八个单元。
“抗建堂经过修缮,现在已经焕然一新了。我们的话剧也将在那里继续前行。”在重庆市话剧院,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看到,一些新剧目正在进行编排。
在刘曦去世前,他曾在儿女的陪同下,最后一次回到枇杷山。尽管由枇杷山通往话剧团的老木门已经拆掉,尽管在老木门的地方建起的住宅高楼挡住了通往话剧团的老路,但刘曦似乎仍然感受到了高楼那边话剧团的气息,听到了话剧团里、抗建堂内新一辈话剧人排练、演出的台词声。
“我们祖孙三代人和重庆市话剧院有着很深的情愫,就像是一粒种子,从发芽到茁壮成长,爷爷交给了父亲,现在又到了我的手里。”刘多还记得,爷爷去世前曾把父亲和自己叫到了病榻前,只嘱咐了四个字“好好演戏”。
“话剧、话剧团、抗建堂就是爷爷的这一辈子,我们还会继续走下去。”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曲鸿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