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这个“医生”能让残画起死回生
06-22 19:39:49 来源:江北新闻

江北新闻消息,

有一种技艺

能够让破损的古画“起死回生”

能够让珍贵的字画“青春永驻”

能够让看似普通的字画“光彩夺目”

它,就是装裱技艺

装裱,不就是把字画、照片、十字绣等用框装上,裱在墙上?其实,装裱的工序和作用都不止于此。

元人陶宗仪在其《南村辍耕录》记载:“画有十三科,裱背亦有十三科。”裱背技艺的工序有托心、方裁、镶嵌配料、四裁、转边、粘串、配背、扶活、砑光、批串、配杆、钉圈、包头、上杆、系然、封箍、扎带等。画心装裱成普通绫片的工作程序为托心、方裁画心、刺配镶料、镶嵌、扶活、方裁等。

根据前人的记载,或许大家还是难以了解,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通过江北非物质文化遗产廖记传统装裱技艺第五代传人廖炳德,对于传统装裱技艺的『传』与『承』,来了解这项大家熟悉却并不熟知的【传统装裱技艺】。

从“学徒”到“传承人” 

▲廖炳德在上覆背 

廖炳德是廖记传统装裱技艺第五代传人,可以手工完成绫裱、锦绫裱、纺绫裱、色宣纸裱等装裱活。

中国装裱,历来分南北两派。北派质地厚实,以京裱为代表,南派平挺柔软,有苏裱、沪裱、岭南裱、川裱等。“廖记传统装裱技艺”源于成都诗婢家,是正宗的川裱。

14岁,初中还未毕业的廖炳德便到姐姐家帮忙带孩子,空闲之余,也给姐夫打打下手。廖炳德的姐夫吴仰喜正是廖记传统装裱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吴仰喜觉得妻弟既喜爱装裱且又有天赋,便将手艺毫无保留地教之。廖炳德自己也是一个不怕累、不嫌枯燥、又肯动脑筋的人,没两年,便可以独立操作了。

1989年,姐夫吴仰喜来到重庆,进入重庆国画院做书画装裱技艺工作,16岁的廖炳德也跟随前往。而正是这段时间的学习,给廖炳德的装裱技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8年,想要开拓眼界、检验自己能力的廖炳德去到了广东惠州。在惠州市惠阳区书法家高木香的提点下,廖炳德在花街艺术社工作了一年,技艺得到广泛认可,之后又到惠州市文物商店单独裱画。这段时间里,廖炳德见识了广东、南京、贵阳等地的装裱,眼界大涨、收获颇多,但思乡心切的他,决定回到重庆。

2000年,廖炳德回到重庆,进入江北大石坝芳芳画框厂工作,后成为画框厂经理。回到重庆后的廖炳德,也时常去请教吴仰喜,探讨自己遇到的难题,和新的想法。

从“农民”到“艺人” 

▲廖炳德用手抹特制的浆糊

廖炳德说,如果没有跟着姐夫学装裱,他可能就是一个农民,但是他从 “农民”成为了“匠人”,然后再成为了“艺人”。

“一张画好却没有装裱的画,只是一个半成品。” 廖炳德说,没有装裱的画,就是一张薄薄的宣纸,一是不易保存,二是墨的“浓淡干湿焦”并不突显,而装裱正好可以弥补这些问题。

一开始,廖炳德只是根据经验来装裱,能按照顾客的要求把字画装好就行。但是逐渐,他发现这样不行……

想把一幅字画装裱好,不出错就行,但是想把一幅字画装裱得好看,达到美化的目的,就还得讲究配色和配边。什么样的画心配什么颜色的绢绫、配什么色的边框,需对症下药;什么样的画作配多宽的边,得看作品的疏密:作品笔划密,色泽重,则多用浅色阔边;笔划稀疏,色泽浅,则多用带色窄边。

▲廖炳德给镶边 

为了更好的提升自己,初中肄业的廖炳德除了翻看装裱技艺方面的书,还开始学历史、翻古书、赏古画、读人物自传,甚至还看起了美学相关的书。廖炳德说,要想把装裱做好,发扬好,不能只做“匠人”,还要做有审美、能创新的“艺人”。

廖炳德不仅好学,还敢于挑战自己。廖炳德曾花3000元买了一张已碎成四五十块的阎松父《虎》画,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细心揭裱,仔细拼镶、去污,精心配色配墨描补缺损,最终将这幅古画修复成功,丝毫看不出曾被严重破损。

▲阎松父《虎》 修复前  

▲阎松父《虎》 修复后 

廖炳德说,纸这个东西很脆弱,特别是古画,真是下手轻重力度多一分不可,少一分不行。装裱就是字画的医生,拼凑的过程就如同做手术,每一条缝隙都需要细看,每一个角都要细致对比,粘合时特别讲究手法和技术。

从“初中肄业”到“高校老师” 

▲廖炳德给学生上课 

2016年,廖炳德受邀到重庆市文化职业艺术学校为文物修复专业的学生上课。

对于校方的邀请,廖炳德一开始是不愿意的,他认为自己没有文化,怎么能给学生上课呢?但是在校方的劝说下,廖炳德最终答应了,表示先带一年试试。但这一试,就试到了现在。

“其实我也是私心的,我想在这些学生里面挑点‘好苗子’,把我的装裱手艺传给他们。” 廖炳德说道。

廖炳德认为,每一幅古字画都是珍贵的,独一无二的,修复的时候不仅是要细心,更是要存有敬畏之心。因此,他上课的时候很严厉,不允许看手机、说话、不专注,一旦发现便会被罚站。“但是学生们都喜欢上我这个课,每次上课几乎全勤。”

为了让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操作水平,廖炳德时常会自费在网上买一些古旧字画让学生尝试修复,还会为学生提供来自己的“芳芳画框厂”实习的机会。

▲廖炳德给学生上课 

廖炳德说,坚持传统装裱一行太难了,需要时间、需要精力、需要耐得住寂寞,所以学生们最终还是都放弃了,没有一个毕业后继续从事一这行。但是廖炳德表示,他仍然在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喜欢传统装裱,能找到愿意一生从事传统装裱,愿意传承传统装裱技艺的人。

原标题:江北记忆丨这个“医生”能让残画起死回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