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新华社丨“追”雨记
07-06 08:12:16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新华社消息,入夏以来,山城重庆多暴雨,防汛压力不小。从7月1日开始,哪里雨大、水多,记者就“追”到哪里,得以亲历一线的抗灾行动。

△这是7月2日拍摄的重庆江津区贾嗣镇被洪水侵袭后的河岸道路和建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重庆山川多、沟谷多,暴雨持续,造成滑坡、塌方等次生灾害隐患更大。在降雨多的永川区,60名基层地灾监测员,每人都有一个值守点。7月1日,大雨瓢泼,记者跟着永川区永钢村“古家坳不稳定斜坡”的监测员侯芳,蹚过河沟,翻上地灾点上的斜坡。侯芳小心翼翼地用皮尺贴着地皮,一遍遍地测量裂缝,用来判断有没有加宽。“监测数据没有变化,心就安稳一些。”侯芳说。

△7月1日,重庆市永川区永钢村“古家坳不稳定斜坡”的监测员侯芳走在崎岖的山道上,前往地质灾害点进行巡查。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当了3年多地灾监测员,细心的侯芳总结出不少地灾监测小窍门。她告诉记者:“在有些粗的裂缝里,我会塞进一颗小石子,每次过来都要检查石子位置有没有变化。如果往下掉了,就表明裂缝又宽了,那得赶紧报告。”

△7月1日,重庆市永川区永钢村“古家坳不稳定斜坡”的监测员侯芳冒雨前往地质灾害点巡查。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每年的主汛期,一面锣、一支口哨都会被侯芳放在床头边上。“遇到下雨,总睡不踏实。心里老想着万一有啥险情,一翻身就能摸到锣、哨,敲锣吹哨,冲出去就能给大家报信。”侯芳说。

“基层监测员和地灾点驻守地质队员、片区负责人等,都是防汛防灾的‘哨兵’,为群众的安全负起责任。”永川区地质地震监测站站长刘代健说。

△7月1日,在重庆永川区的一处城市低洼处,一辆汽车通过积水路段。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暴雨汇聚易成洪灾。7月2日一早离开永川,记者马不停蹄赶往江津区广兴镇。这里的綦江洪峰刚刚过境,水位正在消退。

△这是7月2日拍摄的重庆江津区广兴镇一处居民点被洪水侵袭后的景象(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6月下旬以来,广兴镇已经历多轮洪水。有的临河居民房屋,水淹到了二楼,挂在屋里的吊扇扇叶被水搅成了“麻花”……“我家一楼阳台被冲垮了,厨房里的锅碗瓢盆被卷走了。”广兴镇时化街居民李品芳对洪水还心有余悸。

△7月2日,重庆市江津区广兴镇时化街的社区干部、志愿者在对洪水侵袭后的街道和居民楼进行清淤、消毒。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因为得到预警比较及时,通过镇里、社区干部挨家挨户敲门,提前组织居民撤离了,减轻了灾害损失。”时化街社区书记苏显扬说,被转移的10多户社区群众也得到妥善安置,有地方住,有饭吃。

△7月2日,重庆市江津区广兴镇时化街社区书记苏显扬同社区干部、志愿者一起在对洪水侵袭后的街道和居民楼进行清淤、消毒。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山区洪水,来得猛去得也快。洪水一退,广兴镇政府就开始组织清淤、消毒。来不及歇息喘口气,苏显扬和其他10多名社区干部、志愿者一起,又头顶着雨,脚踩着水,带上铁铲、消防水带,冲走洪水留下的淤泥和垃圾。

△7月2日,重庆市江津区广兴镇时化街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在对一栋被洪水侵袭后的居民楼进行消毒作业。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綦江、乌江等河流来水猛增,长江干流防汛也趋于紧张。7月2日,“长江2020年第一号洪水”形成。3日凌晨两点,洪水过境三峡重庆库区涪陵江段。

△7月2日,长江清溪场水文站的监测船在长江上开展测量作业(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记者2日傍晚赶到重庆涪陵区,搭上了长江清溪场水文站的监测船。这艘船驶向江心后,装有流速测量仪器的铅鱼被吊入长江里,相关信息被实时统计、上传……

△7月2日,长江清溪场水文站站长朱辉(左)和同事将流速测量仪器安装在铅鱼上。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水文站工作人员在汛期都绷紧了弦,晚上也要加密观察雨情、水位、流量等变化情况。”清溪场水文站站长朱辉告诉记者,通过长江沿线各站点水文监测,织密了洪水预警信息网。

△7月2日,涪陵区的长江重庆段江面上,一艘长江航道部门的作业船在进行巡查作业。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7月3日至4日,重庆一些地方的暴雨仍然没有停止,局地日最大降雨量有120多毫米。记者“追”雨还在继续,重庆各地一线防灾仍在进行。

原标题:“追”雨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