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精巧!巴南一百年前所凿石屋 楼上是卧室楼下有厨房
07-28 19:20:13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建筑是记载岁月的语言。

7月28日上午,在巴南区文化艺术中心一楼,为期30天的“家园千里梦中归”乡土建筑摄影展正式开展。征集精选的80多幅乡土建筑摄影作品,在隔空向人讲述历史的同时,也勾起不少观展者的乡愁。

石屋子 摄影 冯亚宏

现场的众多乡土建筑中,一座凿出的石屋子引起不少人的兴趣。这副作品是摄影达人冯亚宏2014年在接龙镇春龙村巧遇所拍。

上个月,冯亚宏又去了一趟。

石屋子内门 摄影 冯亚宏

据他介绍,石屋子内有两层,从一整个大石头中掏空出两间房,目前推算为130年前所凿。

“楼上以前是住人的,楼下还有厨房。楼梯上一层比楼下高。”冯亚宏说,“据村里老人说凿了10多年。”

现在石屋子中没有住人,基本已经废弃。

巴南区前身是千年历史名邑——巴县,商代时期巴人就在此立国建都,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巴南地处长江南岸丘陵地带,地质地貌形态多样,造就乡土建筑形态多姿多样。

石屋子一层 摄影 冯亚宏

石屋子是在展出的“尘世暖阳”民居板块,除此外,摄影展还有“晨钟暮鼓”古镇、“信仰之基”宗祠、“连珠合璧”抗战建筑、“磐石永固”碉楼等5个部分。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现场看到,展出的作品既有巴渝古建的壮美身影,又有飞檐、门柱、彩塑、雕刻的细节描述;既有对建筑历史环境风貌的巡礼,又有家国情怀精神心灵的寄托。

巴南博物馆馆长黎明通过此次活动,大力宣传展示巴南乡土建筑资源,让参观者透过镜头品味古物之美,记住乡愁。同时,也期待藉此活动吸引公众更加关注乡土建筑,参与文物保护,并传承致远、勃发生机,让乡土建筑活在田间地头、体现时代气息。

新闻多一点>>

走,一起打望巴南乡土建筑

丰盛古镇 摄影冯亚宏_副本.jpg

丰盛古镇 摄影 冯亚宏

1、丰盛古镇被誉为“长江第一旱码头”,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碉楼是丰盛古镇“四奇”之一。古镇自古以来商贾云集,不少商贾为自卫修建了集居住、防守为一体的碉楼,土墙夯筑、冬暖夏凉、坚固耐用,历经几百年不倒。

这些碉楼修建的年代并不一致,最早的为明末清初,最晚的在民国初年,主要是当地富绅为守家护院陆续建造的。碉楼以大户人家的院落作为基点修建,是民居建筑空间的延续。这些碉楼一般3—5层高,层高近3米,占地面积20—70余平方米不等。

木洞河街 摄影 冯亚宏

2、木洞古镇,曾为川东四大名镇之一,以“洞出神木”而名满天下。相传因明代在此建禹王庙,所需木材从镇以西约500米的石洞中取出。这里曾是长江边上的重要水运码头。

3、二圣戏楼位于巴南区二圣镇老街中心,坐东向西,总占地面积约350平方米,为一楼一底重檐歇山式屋顶,抬梁式梁架,小青瓦铺面,戏楼四角飞翘,造型独特;正面舞台为抬梁式梁架,八架掾,屋前乳扶搭牵用六柱。台面用厚木板铺成,戏台进深9.7米,宽8米;左右耳房各一间,面阔4米,进深5.3米。戏楼背面底层边长21.5米,现被隔成四间房屋和两个通道;台前抬梁有木雕戏剧人物,花卉、格眼窗花。这是目前巴南区保存较完整的唯一一个清代戏楼。

天星寺 摄影 刘金权

4、天心寺坐落在巴南区天星镇天星社区莲花山。山势自然形成莲花,与佛教莲花佛台有着某种契合,莲花之奇,重庆市绝无仅有。

天心寺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乾隆46年重建,嘉庆元年和民国15年有过大的修缮,清同治六年(1867年)维修并建大雄宝殿,民国十五年重修法堂。

朱家大院 摄影 刘纪湄

5、朱家大院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朱家老夫人在城内做生意的姐姐资助银两,并亲自肩挑背扛步行送到朱家。

大院位于巴南区南彭镇石岗社区原石岗农场内,依山而建,由前阶梯踏道、正大门、围墙、6个天井、98间大小房屋组成的覆式四合院建筑群,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建筑面积3009.6平方米,占地面积4044.84平方米。

建筑群按中轴线布局由上、中、下三厅及左右各2个大四合院组成;上厅右角往后为生活、生产的碾房、磨房、厨房;前厅左右有小姐楼,除上、中、下三正厅无楼房外,其余四合院均有楼厢房。

建筑为土、石、木结构,穿逗小青瓦屋面,硬山式顶,蔑竹夹灰粉墙及木板式障水板相结合,福、禄、寿、几何纹格眼窗花、板式木门,宽敞的廊檐可达任何一间房屋、二层地下排水系统,一百多年来的特大暴雨都没有造成排水困难。

别花山房  摄影 刘纪湄

6、别花山房位于天星寺芙蓉村学堂堡社,又名杨河湾廖氏庄园,系天星寺镇清代廖氏家族庄园之一,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占地面积3970平方米,庄园围墙用土砖砌成,上部留有枪孔,外墙抹白灰。

院内共有大小天井7个,正门用条石砌成,前有弧形如意踏道5级,院内海坝以条石铺面,拾级而上,为前天井,左右厢房屋大部分垮塌;入内天井,院内房屋大部分改建,现存后院正厅,面阔7间,左右厢房面阔3间,厢房两侧各有一小天井,正屋为木构穿斗式歇山式屋顶,小青瓦铺面。

后院岩壁下开凿有一口长方形水池。池壁深刻楷书“灵寿”二字。另有两处重要的建筑题刻,分别刻于正门和侧门门楣:方形篆书印“道光甲辰”、行书横批“云淡风迟”。

据村民介绍,该院为清代官至五品的廖海棠专为其小妾修建筑的院落,廖海棠清嘉庆年间曾任重庆知州,捐南坪海棠溪义渡。该义渡从清代一直延续到民国。

彭氏民居全景 摄影 刘纪湄

7、彭氏民居又称彭家大院、彭瑞川庄院,位于巴南区南泉街道白鹤村,民居始建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迄今已有近200的年历史。

整个大院占地面积39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彭氏民居是一座由上中下三厅、二层楼房组成“器”字形四合院,分别由10个回廊式小四合院组成,大小房间77间,天井12个。

大院坐东向西,为单檐硬山式穿斗木结构建筑,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了繁复的透雕、浮雕工艺,异常精美,充分体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精湛的技艺。四周用高达5-7米的砖石围墙和风火墙维护,屋面均施小青瓦,青石铺地,有科学的双层排水系统。民居依山傍水,前傍风景秀丽的花溪河,后依樵坪山系。

2009年彭氏民居纳入南泉抗战旧址群,2013年由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听泉楼 摄影 刘金权

8、听泉楼位于重庆市巴南区南泉街道虎啸村,长南桥西南约120米建文峰北麓。建于1937年,坐西向东,面对虎啸口,右靠建文峰,四周绿树环抱。该建筑大小厅室15间,占地面积509㎡,建筑面积994㎡,通高13.5米。

建筑主体为中西合璧风格,青灰色调,砖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屋顶,铺素面小青瓦。一楼一底带地下室,地下室均为条石砌筑。兼具住宿、办公、防空功能。室内有壁炉与夹墙相同,可为各房间供暖,其中一间内墙嵌设枪械柜。该建筑为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重庆的主要官邸之一,建筑和环境风貌保存较为完整,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抗战遗址。

杨氏碉楼全景 摄影 刘金权

9、杨氏碉楼,始建于晚清,民国年间培修,原为地主杨丙成旧宅,解放后改建为校舍,现为私房。该建筑坐东向西,占地面积1167平方米。平面呈四合院布局,主体建筑为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土石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小青瓦铺面,草灰泥塑脊,穿逗木梁架,板式木窗,木楼板,条石台基。门楣、窗额、天花板有浮雕图案、彩绘装饰,为欧式风格,以蓝色为主。碉楼均为二楼一底一阁楼,通高12.7米。底楼均以砂岩条石垒砌,以上各层为夯筑土墙。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郭发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