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重庆理工大学刘兴鼎同志治丧委员会消息,中国共产党党员,重庆工业管理学院、重庆工学院原院长刘兴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8月27日22时33分在医院逝世,享年81岁。
公开资料显示,刘兴鼎,男,汉族,中共党员,1939年出生于四川资中,1962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数学系,后分配到重庆工业学院任教,1986年至1993年任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副院长,1994年1月至1999年5月任重庆工业管理学院院长,1999年5月至2003年12月任重庆工学院院长。2003年,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现重庆机电职业技术大学)获批创建,刘兴鼎任首任院长,后任终身荣誉校长。
据贵州师范大学官网介绍,刘兴鼎长期致力于经济数学、劳动经济、企业管理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等,先后被授予部级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兵器工业先进工作者、重庆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刘兴鼎在担任重庆工学院院长期间,大力推进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办学,狠抓产学研结合,实施“海归工程”等,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办学思路和改革举措,使学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办学道路,被誉为 “重工模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其所著的《教育访谈录》中,专门提到重庆工学院和刘兴鼎院长,并被各级领导称为“创造高校奇迹的专家”。
重庆工学院是重庆理工大学的前身,该校历史可追溯至1940年创办的国民政府兵工署第11技工学校(对外化名“士继公学”),目前是西南地区唯一一所具有兵工背景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
1950年后,学校先后更名为21兵工厂工业职业学校、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工业部工业学校、重庆机械工业学校、第二机械工业部西南第一工业学校、重庆工业学校、重庆机械制造工业学校、重庆第一机械制造工业学校。1960年,学校升办为重庆工业专科学校,1965年升格为重庆工业学院。
1985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改建为重庆工业管理学院。1999年,由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划转重庆市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同年更名为重庆工学院。2001年,重庆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整体并入。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重庆理工大学。
关于上述“重工模式”,《光明日报》曾于1999年报道了刘兴鼎在重庆工学院办学体制改革、探索产学研结合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刘兴鼎当年在《光明日报》采访时说:“从前,我到企业‘化缘’时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几乎每个企业都拥有自己的产品研究与开发的专门机构,每年都有专门的经费,但是由于重复建设、重复开发,一些产品开发和生产中的技术问题一个厂又难以解决,有限的资金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另一方面,高校拥有人才、智力优势,却大量闲置。这等于是捧着金饭碗找不着饭吃。这两方面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于是我想,我们学校应走与企业联姻的道路”。
报道称,刘兴鼎向院党委提出了“拓宽联合办学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建立自立型教育实体。走出一条具有重工特色的改革与发展道路”的思路和主张,得到了院党委和全院上下的一致赞同。于是,重庆工学院先是与西南兵工数十家企业成立了“西南兵工两车教育基金会”,后来又在该基金会的基础上,成立了“重工车辆工程学院”;在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重庆工学院与政府部门、企业集团、港商及兄弟院校开展了多形式、全方位、多层次的联合办学。
刘兴鼎表示:“联合办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了学院的办学资金困难,但是,如果把联合办学仅仅局限在眼前利益,那么高校还是走不出象牙塔,还会是‘喝了早茶愁晚餐’。实际上,联合办学带来的不仅是办学资金,重要的是,它给学校带来一种外在的压力。在近年的改革与探索中我感到,产学研结合不是‘产业’、‘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简单拼凑。它涉及到诸如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科研的主攻方向的选择等办学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所以,我认为产学研结合实际上是一种教学改革模式。”
原标题:重庆工学院原院长刘兴鼎逝世,被称为“创造高校奇迹的专家”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