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消息,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我们警惕。
第一个需要警惕的是:不应该以信息化程度来评价城市智慧,而是要与历史积累的城市智慧共融。技术是聪明的,但是作为衡量标准则太片面。
现在许多智慧城市规划是由IT工程师承担的,他们擅长在技术角度上思考问题,而往往忽略了城市总体上效益与功能的协调。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选好自己在社会经济大格局中的定位非常关键。所以,智慧城市在产业规划上不能生搬硬套,而是要因地制宜。
城市规划就是一种顶层设计,好的顶层设计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必须扎根于实际需求。而放到更大的城市集群中,我们还需要生态标准。
比如,省一级的智慧城市,应立足于数据资源的整合、治理、调度以及全生命周期的管理,重心自然落在数据整体运营层面;市一级的智慧城市,出发点在于城市的管理和控制,以及市区县三级职能部门的整合;到了县一级的智慧城市,要聚焦于县域的综合治理,要给居民带来看得到、摸得着的智慧化。
企业的信息化工程效益很直观,决策者只要计算出效益与成本就可以上马。但政府长期服务的信息化项目,如果服务期超过领导者的任期,影响效益的因素将变得不可控。因此,长期服务项目的效益保证是一个机制问题。
无论是国外还是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都不能只是缝缝补补,而是让城市成为可持续生长、自我演进的有机生命体。
原标题:智慧城市就是有机生命体(选自《解码智能时代:刷新未来认知》第七章第四节)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