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在行动】给桥梁做CT、三峡清航道……重庆交大发挥创新引领优势
11-12 10:31:19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961c5f20eea7749323be90d5cc6aa5eb.jpg

人生病了,可以做CT检查身体,桥生病了,也能用“CT”检查桥梁隐蔽病害吗?三峡库区通航,如何让水道保持畅通?全国首个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如何将绿色融入航空?近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来到了重庆交通大学,上述问题的答案就藏在入驻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国家级科研平台科研团队最新科技创新进展里。

他是名副其实的“桥梁医生”

GetAttachment (2)_副本.jpg

△“公路桥梁检测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周建庭副校长到北京领奖(资料图)

今年48岁的周建庭是浙江金华人,在重庆生活了32年。

山区桥梁及隧道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国家杰青、重庆交通大学副校长周建庭,3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是知名的“桥梁医生”,专门和危桥整治打交道。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重庆交大投入2.5亿元建成面积250亩的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GetAttachment (1)_副本.jpg

△山区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今年3月16日获批,6月28日揭牌。(资料图)

“桥梁隐蔽病害往往难以发现、诊断,被许多人称为危害桥梁安全的“第一杀手”。我们建设的实验室,就是要更准确的治好桥的“病”。”周建庭告诉记者,自己给2000多座桥“看过病”,开出多个有效“处方”,包括2000年在国内首次完成了三峡库区变动水位区部分淹没桥梁的主拱圈块石水蚀试验和桥基水蚀试验,用以指导三峡库区县乡公路数千座桥梁的安全性评价工作。研发了8项实用桥梁加固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2000多座桥梁的加固整治。

“我们研究的磁记忆检测技术,能够实现对桥梁工程隐蔽结构无损检测。”周建庭笑着表示,这相当于医生用CT对病人进行检查。如重庆马桑溪长江大桥是特大型桥梁,采用团队首创的无外加激励磁场的爬行机器人,带着磁记忆扫描装置进行检测,可达到无损、精准、快速检测的目的。

该实验室先后取得了10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支撑了12座世界之最的桥隧工程建设与运维,近30年我国每一座世界级的桥梁都有这个实验室培养的学子担当重任。面对桥隧比越来越高的山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实验室肩负着更多的责任和担当。

从3000吨到5000吨内河航运升了级

GetAttachment (3)_副本.jpg

△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胜发介绍情况。重庆交通大学供图

随着全球内河航运的发展,如何在满足航运需求的同时又能维护河流系统生态健康,已经成为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

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紧密围绕现代化内河水运体系建设的国家战略需求,以山区河流航道整治、平原河流航道整治、枢纽通航、内河港口设计建造、航道智能化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科技攻关。

“现在三峡水库的通航能力是5000吨级船舶。10年前,考虑到泥沙淤积等情况,人们只尝试着通航1000吨级的船舶。” 重庆交通大学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常务副主任杨胜发介绍,三峡水库通航1000吨级到3000吨级,再到5000吨级的船舶,重庆交大杨胜发团队的贡献不可或缺。

杨胜发团队先后承担了两个重大国家专项,对三峡水库沿途进行详细调研,逐步攻克三峡水利枢纽通航和船闸建设等技术难关,提升通航能力。2016年开始,团队又联合开展世界黄金航道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研究。

目前,交大投入2.3亿元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面积300亩的国家内河航道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据介绍,该中心的研究成果不只是在科研技术上有突破,它还承担了长江、珠江流域70%以上的航道试验,研究水平处于世界内河航道研究第一梯队。

其中,长江黄金水道扩能工程关键技术、新水沙条件下三峡水库泥沙输移规律及航道整治技术、通航河段岸坡生态治理关键技术、船闸水力学与枢纽船闸扩能关键技术与应用、内河数字航道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等代表性技术成功被推广应用。

院士带动重庆绿色航空产业发展

2019年12月27日,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在两江新区龙兴总部智慧生态城正式挂牌。

回忆当天的挂牌仪式,该院常务副院长张铭很激动,“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是全国首个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它的诞生要感谢李应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军工程大学李应红教授是重庆奉节人,多年来,一直想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2019年,李应红院士提出在重庆设立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规划建设绿色航空产业园等6项建议。仅仅在今年,李院士及其团队专家就已到重庆十多次。”

据了解,该研究院是重庆市2019年军民融合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也是科研创新型事业单位。研究院由中科院李应红院士和欧阳明高院士、郭万林院士等领衔的专家团队支撑,技术团队汇聚院士等国家级人才30余人。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该研究院已实质性展开无人机用高功重比微型涡轮电混合动力、绿色航空材料智能制造、转子发动机等科研项目攻关并取得初步成果。

张铭告诉记者,按照计划,今年底绿航院要初步研制出一款电动与油电混合动力飞行器样机。未来5年,将致力于提升重庆及西南地区航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并推动重庆航空工程技术领域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曲鸿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