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碚庙嘴往文星湾方向百多米有一个叫柏树林的地方,种有一片柑子树,也有些坟茔。这是熊明甫的产业。熊明甫不是北碚最大的地主,但马鞍山这边一坡,大多是他家的产业。
1933年,熊明甫先生把柏树林这块地捐给了中国西部科学院,开辟修建科学院的理化所,这样就不用建到河对面去。次年夏节,一幢漂亮的两层大楼建起了,因国民政府主席杨森字子惠,此楼就命名为惠宇。
如果说这个惠宇还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没赶上1933年的中国科学社第十八次年会。而到了1938年各个科研机构内迁时,惠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37年9月中旬,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区署就收到中国科学社的来函,称下属的生物研究所将迁来峡区。二十九日,生物研究所职工,就在所长钱崇澍带领下抵达北碚。卢子英安排研究所落户在惠宇,让出自己的住房给研究所当宿舍。这里恰好在惠宇和庙嘴之间,自己一家搬到区署内挤出两间屋子,这一住,就直到解放。
惠宇里本有西部科学院的理化所,多一个生物所也还行。
但几天后,朋友就多起来了。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惠宇
航空会油料研究所,清华大学无线电研究所,中央工业试验所化学部陆续迁入,一下子就把惠宇挤得满当当的了。中央工业试验所化学部下属的五个实验室只能到杜家街去找了地方,三个工厂更是搬不进来,也到了杜家街。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来慢一步,看了一圈,转身去了成都。中央农业实验所也只能在北碚街上选址。
挤了四个月,四川省地质调查所也要来与西部科学院的理化所和地质所联合办公,西部科学院同意了,干脆把地质所合到四川省地质调查所,迁到重庆,这里只留理化所。
继续动植物的研究,分析各种矿石成分含量,研究植物燃料发电,反正要把事情做起走。
▲1937年12月,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参观惠宇
其间,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得到拨款,在张家湾觅地建楼,在1040年2月建成搬走。1939年一月,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又来联系,迁到了惠宇,惠宇仍旧充实着。
后来,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迁来北碚,也挤进了惠宇,所长竺可桢,吕炯。气象研究所又在团山堡水井湾购地建房,迁进新居,惠宇才转得开身。
中央研究院,是民国之最高研究机构,直隶国民政府,院长蔡元培,秘书长杨杏佛。院设行政机关、研究机关、评议会。1940年3月5月,蔡元培在香港逝世,国民政府根据评议会推荐,特派朱家骅代理院长。其下属研究所,迁到北碚的有动植物研究所、气象研究所、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心理研究所,迁到昆明的有天文、化学、工程、数学等四个研究所,迁到宜宾李庄的有历史语言、社会科学研究所。
▲地磁点
在惠宇,或者说西部科学院,为迁入的科研机构提供了房舍、场地、设备、仪器,以及丰硕的生物研究成果和数万号标本,使他们马上就能继续投入研究工作。鉴于西部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与发展的需要,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便一分为二,即分别成立了动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由王家楫和罗宗洛分任两所所长,地点在距此三里外的彭家园子。充分利用西部科学院的设备和大量的动植物标本,从事动植物研究。动物研究所主要研究鱼类、昆虫、原生动物、寄生虫;植物研究所主要研究植物分类、标本采集等。
▲中国地形浮雕
中央地质调查所1939年春迁来北碚,也把总部设在惠宇,还另找了个地方,挨着气象研究所,办公和存放图书仪器。
正如常隆庆所说:“科学院现在是难民收容所,收容科学的难民。”
也正是惠宇这个难民收容所,成了北碚科学三角的一个支点,另两个是张家湾和杜家街。这个依托马鞍溪的科学三角,也就成为参观过昆明、桂林、李庄和北碚的李约瑟,把北碚定义为战时中国最大的科学中心的主要依据。
1944年12月25日,在一众科研机构倡议下,经一年的筹备,中国西部科学博物馆在惠宇开馆,中国科学社三十周年纪念同时举行。经济部长翁文灏亲临剪彩,任鸿隽等四百余名科技文化界名流参加。整个博物馆分工矿、农林、生物、地质、医药卫生和气象地理六大展馆,24个陈列室,上十万件展品。
▲中国西部科学院旧址陈列馆
抗战胜利后,各研究机构复员东下,惠宇里剩下了北碚科学博物馆和只有理化所的中国西部科学院。还有一个立于1945年12月的地磁测点碑,坐标为东经106°25´46",北纬29°50´07"3。另有两个宝贝是杨钟健先生发现并复原的恐龙许氏禄丰龙第一个完整骨架,以及由黄汲清、曾世英、周宗浚、方俊等人制作的第一个中国地形浮雕。
原标题:书说北碚:惠及中国科研之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