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特产传说(453) | 芦笙一响,脚板发痒!万盛道竹芦笙吹起来
02-20 07:02:26 来源:上游新闻综合

自古以来就有“苗不离笙”一说,可谓是“芦笙一响,脚板发痒”。

1.webp.jpg

对于苗族人而言,唱歌跳舞吹芦笙,是他们从蚩尤时代就延续及至今的生活。对于万盛的苗家儿女,亦是如此。每逢七夕节、大苗年、小苗年,他们吹芦笙跳苗舞,好不快乐!

2.webp.jpg

芦笙悠扬,响彻夜空。芦笙表演热闹异常。

3.webp.jpg

由于芦笙制作无文字记载,都是师傅口口相传,因此鲜少有人习得芦笙制作这项技艺。而在万盛这个小乡村,芦笙制作还在一直流传。

这里就是万盛青年镇道竹村,芦笙制作已有100多年历史,是远近闻名的“芦笙村”。

4.webp.jpg

芦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诗句出现。

苗族芦笙的制作技艺传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簧管乐器的制作技术,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种类较多,音质有别,形体大小各异,全部依靠手工制作完成。

2011年4月,道竹芦笙制作被列为重庆市第三批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道竹芦笙市级传承人熊昌贵是芦笙制作的一把好手。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就和邻居们利用农闲时间制作芦笙,并远销贵州等地。

5.jpg

制作芦笙,除了要懂得一定的乐理知识外,还要具备相应的物理知识,了解力学原理。苗族传统芦笙制作技艺,利用风箱、锤子、斧子、凿子、锯子、钻子、黄铜、苦竹、桐油和石灰(有的已改用乳胶)等工具和原料就能制作出精美实用的各式芦笙。

6.webp.jpg

芦笙制作已经成为熊昌贵生活的全部,他没有出过远门,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重庆主城。他每天都是在家里的小木凳上忙碌,一坐就是一整天。

7.webp.jpg

从十几岁开始至今,熊昌贵做了30来年的芦笙。数不清的芦笙从他手里出来,在那些他从未去过的地方,笙管悠扬。而他依旧日夜轮回,在简陋的房屋中,终日里制作芦笙。回头看看,这就是他的一辈子。

现如今,村子里的年轻人,天南地北去打工,已经没人会做芦笙了,只剩下几个老人在做。熊昌贵只好把儿子孙子都调动起来学习这项技艺,现如今,他们也逐渐成为芦笙制作的好手。

8.webp.jpg

来源:万盛微发布微信公众号、非遗中国重庆瑰宝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