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广大妇女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和努力,起到了“半边天”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各个战线上,广大妇女奋勇争先、顽强拼搏,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女性风采。
今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有这样一群女性,她们扶贫济困,攻坚克难;她们质朴坚韧,热情洋溢;她们履职尽责,甘于奉献。为了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这些巾帼力量始终奋斗在脱贫路上,在第111个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我们一起致敬这群最美脱贫攻坚巾帼奋斗者。
严克美:乘势而上 带领村民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人物名片:巫山县双龙镇副镇长、双龙镇天鹅村驻村第一书记严克美,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人物语录:“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要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带领村民走好乡村振兴之路。”
人物事迹:
3月7日是个周末,严克美也没闲着,她忙着从中牵线搭桥,请专业农技人员下周到镇里指导村民种植技术。
“我们双龙镇有2000多亩柑橘、1200多亩脆李,脱贫摘帽后要继续走好乡村振兴之路,建设规范化标准化果园必不可少。”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是严克美作为巫山县双龙镇副镇长、双龙镇天鹅村驻村第一书记的短期小目标。
2月27日一大早,刚参加完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后的严克美就马不停蹄赶到村里。村民齐聚一堂,坐等严克美跟大家分享此次获表彰时的感受和经历。
“虽然这不是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会议,但是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心情还是十分激动。”严克美有一肚子话要跟乡亲们说。她首先耐心为大家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又讲诉了时代楷模毛相林带领下庄村人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故事。院坝会尾声,严克美对大家说,脱贫攻坚胜利了,但是我们还要继续实施乡村振兴,让大伙儿的日子越过越好,把天鹅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严克美是巫山县当阳乡红槽村人,也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从小就梦想着能走出大山。但大学毕业后,她却毅然回到大巴山深处,带领村民修路、引水、发展产业。
那时,村里通乡的硬化路还没有修,自来水不通,全村只有一台变压器,到了晚上用电高峰时,钨丝灯就像一朵“南瓜花”,只有一点点微弱的光。村里的产业结构单一,有些偏远的地方生产物资还靠人工背运,一趟至少一个多小时。
要想富,先修路。严克美跑上跑下,要来了修路物资。有了物资,劳力也是个大问题。村民们不相信路能修好,都不愿意参与进来。严克美二话不说,带着村干部先干了起来。慢慢地,村民们也纷纷加入义务修整道路的队伍。
短短3年时间,严克美让红槽村完成了公共用电和饮用水工程,整修道路14公里,硬化道路5.7 公里,入户人行便道覆盖率100 %,改善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一转眼,严克美在深山里已经待了13年。从红槽村、平定村到玉灵村再到天鹅村,她凭借女性特有的柔情和韧劲,帮助了一位又一位村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如今,村里的路通了、特色农业发展了、电商下乡了、乡村变美了……
严克美说,为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她将一直在路上。
廖和平:为脱贫攻坚贡献高校智慧
人物名片: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精准扶贫与区域发展评估研究中心主任廖和平,重庆市三八红旗手、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人物语录:“高校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一支重要的力量,充分发挥学科、专业、人才、文化等优势,深度参与其中,为摆脱贫困贡献了有目共睹的力量与智慧。”
人物事迹:
今年年初,一部讲述脱贫攻坚电视剧《山海情》受到观众强力追捧。结尾当镜头定格在绿水青山之间的涌泉村时,电视机前的廖和平缓缓起身看向窗外,眼前不由浮现出自己带领团队在重庆、贵州、四川、云南等地走家入户,参与扶贫评估的情形。
2016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首战之年,作为高校教师的廖和平一直在思考,高校该如何发挥智力帮扶的作用?
查阅了大量资料,也请教了相关领域专家,反复思考后廖和平认为,脱贫攻坚的效果需要一个客观中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估检验,这个第三方实质上充当了“质检仪”和“助推器”。
廖和平以危房改造为例,“过去个别地方直接将危房刷漆应付了事,甚至有的贫困户明明还住破房子,地方政府却把评估人员直接带去好房子进行评估。”廖和平表示,这种时候就需要第三方团队介入,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对他们的房子进行拍照,对他们讲述的困难情况进行录音。“这就是我们做的事,发挥‘质检仪’作用,把脱贫攻坚中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
“如果说‘质检仪’是发现问题,那么‘助推器’就是在发现问题后,助推整改,解决问题。”廖和平还是以危房改造为例,有些地方拆修大量的木板房,造成人力和资金浪费。“这个时候,我们作为第三方评估团队就会给出建议。”廖和平会告诉地方政府,按照住建部门相关标准,在主体结构安全的范围内,明确哪些木板房是不需要拆除的,节约财政支出。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廖和平还提出“把思政课堂设在扶贫路上”,参与脱贫攻坚也成了实践育人的方式。
地理学专业学生王子懿由于在校成绩不理想,感到人生迷茫。廖和平建议他加入第三方评估团队,希望他能从中找到人生目标。
“这段经历非常珍贵。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真正走过悬崖绝壁的盘山公路、曲折泥泞的乡村小道,我深切感受到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易。”看到廖和平挨家挨户地了解困难家庭情况,用专业知识为贫困群众排忧解难,王子懿深受感动,同时也理解了地理学科的价值。
“我要考地理学的研究生,以后像廖老师一样,为农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王子懿立下了目标。
2016年以来,廖和平带领评估团队深入重庆、贵州、四川、黑龙江、吉林、宁夏等 13 个 省市(自治区)的 134 个区县、1978 个乡镇、3170 个行政村开展贫困县推出专项评估检查和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撰写各类评估报告和决策咨询建议累计达 105 份、315 万字。
罗显清:带领乡亲共奔致富路
▲通讯员 夏荣伟摄
人物名片:万州区郭村镇集庆玩具服装制衣厂厂长罗显清,重庆市巾帼脱贫示范基地负责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人物语录:“我一个人脱贫致富不算富,大家一起致富才算富。”
人物事迹:
3月6日晚上8点过,拖着丝丝倦意的罗显清走出车间。“订单多,最近都挺忙的。”
其实对罗显清而言,经营好加工厂,并非关系到她一人,而是关系着厂里的50多位父老乡亲。
上世纪90年代,罗显清离开家乡到广东打工,在一家制衣厂做起了制衣工。能吃苦、做事细心,让她赢得了老板的肯定,从制衣工一步步升到部门经理,这一干就是10多年。
2014年,想着自主创业的夫妻俩在东莞租了一个门面,卖起了具有家乡风味的卤菜,因为物美价廉受到顾客青睐。
可是一次意外,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2014年8月,罗显清的丈夫引意外车祸身受重伤。事后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是交警认定她丈夫负全部责任,为此,他们家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几万元外债。
关掉卤菜店从东莞回到万州后,没有了收入来源,欠下外债,加上两个孩子读书,四个老人需要供养,她家于2014年底被列为建卡贫困户。
可是罗显清并没有被苦难打倒,她决定重操旧业,做起制衣。
在老东家的帮助下,罗显清申请了5万元小额贷款,又借来5万元,在村里把制衣厂办了起来。
干了10多年制衣的罗显清明白,产品质量和信誉是企业的生命,对此她非常看重。
一次,有客户反映说有一批衣服质量不好。经检查,她发现原来是自己的疏忽造成工序错误,为此她一边赔礼道歉,一边全部回收返工重做。
在罗显清的辛勤努力下,制衣厂逐渐步入正轨,她也成功脱贫。曾为贫困户的她深知贫困户的难处,为此,她在招工中优先考虑贫困户。
柏木村3组的贫困户蒋腊梅,老公因意外摔伤成了残疾,孩子读大学开销大。罗显清得知后就对她特别照顾。平日里,她会手把手教蒋腊梅制衣手艺,也会关心她的生活近况。如今,踏实肯干的蒋腊梅成了厂里的领班,一年的收入养活了一家人。
此外,还有贫困户因特殊原因不能到厂里上班,罗显清就把设备送到家中,让他们在家里做,做好成品后再回收。
罗显清的努力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肯定,2018年12月,集庆玩具服装制衣厂被认定为就业扶贫示范车间,获得了上级的项目资金支持,她又在武陵镇鹿井新设了厂房,带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现在,罗显清厂里吸纳了50多人就业,其中33人来自贫困家庭。
“我享受到了扶贫政策的红利,也想让更多的人享受到。我一个人脱贫致富不算富,大家一起致富才算富。”罗显清告诉记者,接下来她希望进一步扩大规模,带动更多人就业,实现共同致富。
付体碧:干出个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付体碧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名片:丰都县十直镇秦榜沟村村民付体碧,全国三八红旗手、重庆市最美“巾帼脱贫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人物语录:我横下一条心,只要肯干,就有活路!”
人物事迹:
“不久前, 我到北京参加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后,我也更加有信心了,接下来我打算带动其他村民一起听党话、跟党走,一起脱贫致富,把日子越过越红火。”3月5日,在重庆市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111周年大会上,付体碧向姐妹们讲述了自己的“脱贫故事”。
付体碧今年42岁,是丰都县十直镇秦榜沟村村民。1996年付体碧结婚,老公家里条件也不好。2003年,5岁的女儿得了脑膜炎,家人到处借钱,才把女儿治好,欠下了几千块钱的账。
“我和老公总想着找钱来赶快还了。可这人啊,有时候就是运气背。”付体碧回忆,2004年,她生了儿子,家庭负担更重了。老公就去成都打工,但上班没几天,他的右手就遭机器轧伤致残,成了二级残疾,厂里赔了两万块钱。
但这一家老小,都指望到付体碧,日子还得继续过。
“我横下一条心,只要肯干,就有活路!”付体碧说,她把别人不做的田地都要来,还凑钱买了两头猪来喂,老公虽然只剩下左手,也起早摸黑跟着干。
那时,村里也对付体碧一家进行了帮扶。2014年,在村组干部的帮助下,经过多方考察,他们发现养殖肉牛是一条脱贫致富的好门路。
于是,付体碧夫妇就开始发展肉牛养殖,花了3万多元在自家房屋旁修建了200多平方米的养牛场,同时用3万元购买了6头牛进行试养。
“我们每个月要去县城拉四五吨草料,那时路没完全修通,草料只有拉到主马路上,再靠人挑回来,怕草料淋了雨发霉,我和老公不歇气都要挑一两天。”付体碧说,有一回牛生了病,十几天不吃草料,她十分着急,到处去请兽医,可她和丈夫都不怎么识字,兽医开的药不晓得怎么配、怎么喂,只有硬起头皮画些自己懂得记号来记,再一点一点地琢磨,慢慢地她也就成了养牛的行家。
2015年,付体碧出栏了第一批肉牛,净赚了6000多元;2016,付体碧就脱贫销号了。2018年,付体碧养了30多头牛,一年能有10万块钱的收入。
“现在我们家不愁吃不愁穿了,女儿嫁到了涪陵,生了个孙女。小儿子读高二,有贫困生助学金。我和老公现在也在帮着周围的村民养牛养羊,把学到的养殖经验教给他们。”在大会现场,付体碧不禁感慨道,这样的日子,真的是苦尽甘来!
孟玲:最有成就感的事是全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图由受访者提供。
人物名片:江津区西湖镇团委书记、镇扶贫开发中心负责人孟玲,脱贫攻坚“最美巾帼奋斗者”、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人物语录:“只要群众有动力,我们就要鼓励;只要能勤劳致富,我们都不遗余力。”
人物事迹:
“我参与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脱贫事业,全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这是我最有成就感的事情。”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孟玲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久久未能平复心情的她激动地说道。
2018年,孟玲根据组织安排,以镇团委书记身份负责起了扶贫开发中心工作,一头扎进田间地头,白天走基层、下农村、进农户,晚上登台帐、细筛查、录系统,严格对标,做到“不让脱贫路上掉队一人”。
“只要群众有动力,我们就要鼓励;只要能勤劳致富,我们都不遗余力。”这是孟玲在扶贫工作中常说的一句话。
西湖镇地处骆崃山山区,农业有基础,但其他产业不算发达。孟玲与驻村工作队、村居"两委"、群众代表商讨,经过多次走访群众调研,科学选定并引进发展了魔芋产业、金银花种植、茶叶种植等3000余亩,并积极邀请农业产业专家到镇村开展技术培训,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帮助群众解决了产业发展的系列技术问题,让群众在产业扶贫中尝到了甜头,增强了脱贫信心。
到去年底,西湖镇712户2340名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11751元。
孟玲作为扶贫开发中心负责人,除了统筹全镇脱贫攻坚工作,她还主动认领帮扶4户贫困户。
百燕村秦昌文就是她帮扶的其中一户,他的妻子患有严重的慢性病,基本无劳动能力,儿子正在读大学,家庭收入比较困难。
2019年1月,经过多次沟通,孟玲了解到秦昌文愿意喂养生猪,但没有资金购买猪仔,也无力迁猪仔。作为帮扶责任人的孟玲决心帮他渡过难关,通过协调争取落实了帮扶资金,又经过四处打听后,最终帮助秦昌文购买了4头猪仔送到家中。
2019年12月,孟玲还帮着秦昌文联系生猪买主,由于传统喂养,肉质有保障,一次性出栏销售3头,收入18000元。秦昌文激动地说:“我现在手头有本钱了,每年都打算喂几头,儿子也快大学毕业了,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要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扬脱贫攻坚精神,全面加快乡村振兴,让我们的农村靓起来、农业旺起来、农民富起来。”谈及未来的乡村振兴工作,孟玲充满了信心。她告诉记者,接下来,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
张瑞月:扶贫项目资金的“守护者”
▲张瑞月(左)正在向农户了解情况。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城口县北屏乡财政办工作人员张瑞月,“巴山巧媳妇”志愿服务队带头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人物语录:“扶贫资金是困难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
人物事迹:
“习近平总书记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前不久,参加完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的张瑞月,一回到家乡,便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带到了当地村民徐伦武家中。
张瑞月是城口县北屏乡政府财政办工作人员,而徐伦武一家,则是她负责帮扶的对象。
徐伦武一家四口人,曾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后,便由张瑞月进行一对一继续帮扶。
这次,张瑞月除了带去好消息,还像以往一样拉起家常,并询问徐伦武一家还有啥困难,需要什么帮助。
“都帮我家这么多年了,真的很感谢!现在家里都很好,不需要啥帮助了!”徐伦武说,他准备过段时间就外出务工,一年有个3-5万收入;妻子现在懂了养殖技术,喂鸡喂猪一年收入也比较稳定,儿子和女儿也有了工作。
“算了一下,我们家现在一年收入有个5、6万吧,真没啥可愁的了!”徐伦武笑呵呵地说。
看着徐伦武满脸笑意,张瑞月的心里涌起暖流,她告诉记者,“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选择回家乡的决定,很值!”
张瑞月是城口人,从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毕业后,放弃了城市里的工作机会,毅然回到家乡。
“我从小在这里长大,深深知道交通不便带来的贫困,所以想通过自己所学,为家乡建设出一些力。”这个90后女孩的初心很简单——学的会计专业,那就去资金使用管理薄弱的乡镇,发挥自己所长。
2018年2月,张瑞月来到离家2个小时车程的北屏乡。报道第一天,她就来到北屏乡月峰村,对该村过去一年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账目进行查看核对。
时值寒冬,村委办公室里只有一个小火炉,张瑞月和几个同事伏案查账,冷了便哈口气搓搓手,然后继续核对每一笔资金流向。
时间一点点过去,当张瑞月核对完最后一项账目,抬头才发现窗外已漆黑一片。一看时间,已经是凌晨2点。
票据不齐全、账务登记凌乱、建立台账不规范、不懂如何建立电子账……这是张瑞月在月峰村查账时发现的问题。
“后面我就手把手教他们,怎么建立标准的账目和电子账。”张瑞月说,这次查账,也让她给自己定下首个工作目标——尽快弄清楚整个北屏乡的账目。
在接下来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张瑞月对当地181个扶贫建设项目进行实地走访了解,查阅项目档案,翻阅资金凭证,对每个项目、每笔资金逐一对账核实,重新规范建立项目台账。
“要防止扶贫资金滥用,就必须自己心中有一本清晰账。”张瑞月说,比如,用于产业到户的资金,就绝不能用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不能用混了。
“如何扣紧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的‘第一颗扣子’,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张瑞月说,简单来讲,乡里建了一个项目,如果老百姓都说没啥用,那这笔钱就不该花出去。
为了保证每一笔扶贫资金,都让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张瑞月又开始一山一水踏勘实地,一账一策查看资金,一家一户走访实情。她先后深入6个村35个社,走访600余户群众,收集他们的所需所求,踏勘200余个项目规划现场。3年来剔除不符合规划、群众带动少、效益发挥不够的项目48个。
“扶贫资金是困难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张瑞月说,获得全国脱贫攻坚个人先进是对自己过去工作的最大肯定。接下来,她将继续扎根基层,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庆日报全媒体 杨铌紫 黄乔 张莎 崔曜 周松
原标题:迎“三八” 一起来看这些脱贫攻坚中的“她”力量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