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扎根家乡的上甘岭战斗英雄蒋诚:一句“父债子还”背后的为民初心
03-11 08:25:23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1955年2月,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荣获了“一等功”的蒋诚,复员回到了重庆合川区隆兴镇广福村老家,重新做了一名农民。

回到家乡后,他对战场上获得的功绩只字不提,也没找任何一级组织提出哪怕是正常安排工作的请求。

他个人举债带领村民修路、努力钻研桑蚕技术、带头流转土地种植油橄榄……身为党员的他,扎根农村,努力发挥自己的带头作用。

3月3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在合川区见到了蒋诚。93岁的他已经无法正常与人交流,可每当有人哼起,他还是能够跟着唱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GetAttachment (1).jpg

“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莫给国家添麻烦!”

2(5989860)-20210311100148_极速看图.jpg

蒋诚的士兵档案中保存着的一份《返乡生产计划决心书》,里边这样写道:“祖国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干好革命业务工作。”

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

回乡后,受过重伤的蒋诚毅然投身到艰苦异常的地方铁路建设中,一干就是9年。

铁路建成后,他又继续回乡务农,因为有一手种桑养蚕的好技术,蒋诚被乡农技站选中,为当地群众传授桑蚕技术,一干就是24年。

那时候,每天清晨5点多,蒋诚就已经坐在蚕桑站广播室,通过大喇叭给十里八村的农户讲养蚕技巧。白天,蒋诚到各个村子实地指导,直到深夜才返回。

忙的时候,蒋诚经常不着家,特别是夏秋季,时常一个星期都见不到人。儿子蒋明辉很不理解:“一下乡就是好几天,别人的父母都在家,就他不在。小时候得到的父爱太少。”

“爸爸平时特别节俭,家里的灯随时都必须要关上,吃东西的时候只要剩下一点,就要挨骂……”蒋明辉回忆到,从小到大,爸爸经常会跟他们兄妹几个念叨:“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莫给国家添麻烦!”

但家里谁都没想到,蒋诚竟然默默地在外面借了“一大笔钱”,最后还要让蒋明辉“父债子还”。

一句“父债子还”,差点让儿子丢了媳妇

GetAttachment (3).jpg

原来,20世纪80年代,隆兴的群众出行特别困难,只有一条羊肠小道。1983年冬,当地决定修建隆兴乡到永兴乡的道路,自认有些修建技术的蒋诚,抛下了蚕桑技术员的活,主动请缨牵头修路。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乡村修路,绝不是什么包工程赚钱的概念,牵头人没有报酬,修路的也全是本地村民,然后按工分兑现工钱。

路修到一半,钱没了。村民们放下钢钎捡起锄头,跟蒋诚扭捏地表示想回家干活了。向来不怎么抽烟也寡言少语的蒋诚,连抽了三根烟,末了扔下烟屁股,瓮声瓮气地说了一句:“大家继续干,钱我去想办法。”

蒋诚话极少,一旦他开口,那就必定是一口唾沫一个钉,大家闻言又笃定地放下锄头捡起了钢钎。

很快,工钱来了,甚至连每天的工分标准也没降低。修路工程得以顺利推进,直至完工。

直到1991年,蒋诚才告诉接了他在桑蚕站岗位的二儿子蒋明辉,钱是他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款借的,本金加利息一共2400元。

那时候,2400元可是笔巨款。

蒋诚说:“我的钱全部修路了,幺儿接的班,钱就幺儿还。父债子还,天经地义。”

蒋明辉平时也是跟蒋诚一样,言语不多,可那天终于忍不住鼓起勇气还了嘴,“爸爸从来只考虑公家公事,点都不为子女着想,这让我们怎么活嘛?”

蒋诚当时就教育他说:“我是军人,又是党员,只要为了家乡好,做啥子都可以。”最后没办法,当时23岁的蒋明辉拿出了参加工作3年多省吃俭用积蓄的1000多元钱,又把准备结婚的婚房卖了400元,还找亲戚朋友东拼西凑了一些,一起交给爸爸,去还了贷款,把和他相恋了3年准备结婚的女朋友唐群气得跑去了城里打工。

最后,蒋明辉还是靠着真情感动了女友,两人喜结连理。

唐群说,她从蒋家两代人的身上看到了“舍小家为大家”“诚信做人”的那种可贵的气质。“当女人,不嫁这种勤快、老实、值得信赖的人,又嫁哪个呢?”

老兵把不忘初心的精神代代流传

1(5989864)-20210311100230_极速看图.jpg

2015年,蒋诚所在的广福村脱贫攻坚发展油橄榄种植项目,已是87岁高龄的蒋诚第一个带头将全家的土地流转出去,并自告奋勇给其他村民做劝导工作。

“当时有企业来投资,村里计划栽种1500亩油橄榄,但村民们大多不同意,难以落实下来。”广福村支书杨元蛟回忆,当时他找到蒋诚,想听听他的看法。没想到蒋诚一听这是个能带领村民致富的好项目,仔细思考了下大家的得失,便不顾妻子的反对,扛起一把锄头带头把自家田里的柚子树全部挖了,又带头去劝导大家。

“老爷子是军人又是党员,这些年对村里贡献不少,威望极高,经他劝导的村民,全部都同意流转土地。”杨元蛟说,当年自己上中学的时候就听过蒋诚来学校讲课,那个时候他给大家讲打仗的故事,特别崇拜他。村里人也都特别信服他,遇到棘手的村民矛盾,只要蒋诚出马,基本都可以调解。

蒋诚有四个孩子,一家人生活虽不富裕,但都勤勤恳恳,家风淳朴。大儿子蒋仁君说,父亲虽然话不多,但对他们要求很严格。1974年,蒋仁君前往西藏参军。送他去部队前,蒋诚只交代了三句话:“当兵就要准备牺牲;在部队严格要求自己;不要给组织添麻烦。”

“我是国家的人,我还要为国家做事的!”这是老伴陈明秀劝蒋诚换下那条老旧的绿军裤时,蒋诚倔强地、嘟囔着说出的话。

几十年来,蒋诚只穿绿军装。杨元蛟说,老爷子一辈子对党忠诚,只讲奉献,不求回报。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身体力行把这种精神传承给子女,也深刻地影响着家乡的人。

新闻多一点>>

蒋诚,1928年出生于合川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49年底参军入伍,朝鲜战争爆发后编入志愿军第12军31师92团1营机枪连担任重机枪手,先后任副班长、班长。

6(5989870)-20210311100205_极速看图.jpg

1952年6月,蒋诚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爆发,蒋诚随部负责坚守537.7高地。

由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政治部签发的一份《革命军人立功喜报》清楚地记载了他的功绩:

GetAttachment.jpg

1952年11月,在上甘岭战役中,他带领班里战士们在严密敌炮封锁下,以重机枪歼敌400余名,击毁敌重机枪一挺,还击落敌机一架,身负重伤仍不下火线,配合步兵完成了任务,对战斗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在这次惨烈的战役中,蒋诚被敌机炸弹弹片炸伤,经过紧急抢救保住了性命,右下腹部永远留下了一道约6厘米的伤疤。

11(5989884)-20210311100256_极速看图.jpg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宋剑 摄影 李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