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金佛山这群“宝贝猴”,“高冷”又警觉
03-24 17:03:00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1.jpg

今年,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自助果林”又吸引来了黑叶猴觅食。这片果林是人为专门为其栽种,其中栽种的树苗包括李树、梨树等。

黑叶猴为何能享受如此待遇?

它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全球数量仅2000只左右。

我国仅有广西、贵州和重庆喀斯特地区有分布。而金佛山的黑叶猴们,在种种措施的保护下,数量从不足80只逐步恢复到了约151只。

能取得数量增长的成果其实并不容易,重庆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钟伟表示,黑叶猴是“高冷”又警觉的动物,仅仅是想要保护它们,就不是一件易事。

2.jpg

“高冷”的黑叶猴

被“自助果林”吸引 前来觅食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黑叶猴分布在我市南川金佛山、彭水芙蓉江、彭水万足乡长溪河、万盛黑山谷、江津四面山和酉阳龚滩镇土沱子。但现在,我市的黑叶猴仅分布在金佛山(150只左右)、芙蓉江(40只左右)和黑山谷(10只左右)。

“这些年,我们一直致力于黑叶猴的保护,但它们不仅‘高冷’,警觉性还特别强,这为我们的保护工作增加了很多难度。”据钟伟介绍,黑叶猴不像猕猴,它们不擅长与人类打交道,看到人就躲得远远的。

但不管它们怎么躲,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仍竭尽全力守护它们。

2014年,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根据专家建议,利用当地居民土地或撂荒地,开展实施黑叶猴栖息地生境恢复与保护。

“我们为黑叶猴栽种了约500亩的‘自助果林’,这片果林树种类型多样,原生植物包括桑科、山毛榉科、榆科、豆科等植物。而我们栽种的经果苗木有李子树、梨子树等2万5千余株。”钟伟说,近年来,“自助果林”每年都会吸引黑叶猴前来觅食。

当地不少原住民偶有看到黑叶猴前来觅食的身影,但仍然不能靠近,只能远远观看。春季时,它们会爬上树梢,采食嫩叶,果林挂果后,它们又会来采摘果实。

为了更好的保护黑叶猴,保护区在它们活动区域内配备了20台红外线相机,和5套野外视频监控,并聘请专职人员常年巡护值守,监测黑叶猴种群的生存状况,控制人为活动影响。

“我们在对它们进行保护时,还要做到不打扰,因此工作开展起来会有一定难度。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我们还在保护区内安装了‘禁止鸣号’等保护标语,并开展常态化宣传,推进社区共管,引导原住民参与保护。”钟伟说。

3.jpg

连续数天蹲点记录黑叶猴

对科研人员来说是“家常便饭”

为了进一步了解黑叶猴,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西南大学、长江师范学院等科研院所,开展了黑叶猴野外种群资源调查,记录研究了黑叶猴食性、生境选择、活动规律、生活习性等。

科研调查人员和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面对这种物种时,遇到了相同的难题。因为黑叶猴警觉,科研调查人员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调查方式。

其中包括实地调查法、小区蹲点数量统计法、痕迹调查法、焦点猴群观察法和连续记录法。

而痕迹调查法是在看不到黑叶猴实体时,根据其栖息地状况、活动痕迹,如粪便和排泄污物等来判断该地区是否有黑叶猴生存。

“为了记录到黑叶猴,调查人员经常要连续数天蹲点在它们留下的痕迹附近。通过不断的记录研究,我们越来越了解黑叶猴。”钟伟告诉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随着了解的深入,保护区才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例如营造“自助果林”,便是在专家经过调查后,建议开展的举措。实践证明,这一举措的确为黑叶猴的保护带来了很多益处。黑叶猴能在短期实现大幅增长,与科研调查人员们的努力也密不可分。

而今年,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对黑叶猴启动第二次调查,届时,相关研究将会有新的突破。

4.jpg

保护区初步构建起监测体系

其他珍稀动植物也得到了有效保护

除了保护黑叶猴,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其他珍稀动植物,也得到了相同力度的保护。

据了解,近几年,保护区运用野外监测、抚育救助,人工繁育和野外回归等技术手段,推动了金佛山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们已经初步构建起了监测体系,按‘人工定时巡查、红外线相机定点监测、视频网络全天在线、无人机空中俯瞰’的思路,推动建立了网格化监测体系。”钟伟表示,通过在保护区6个重点区域配备高清红外线感应相机,已成功监测到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黑叶猴、林麝2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黄麂、毛冠鹿、红腹锦鸡、红腹角雉、猕猴、斑林狸、豹猫等7种。

监测结果表明,金佛山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正逐年增多,分布和活动区域也在逐渐扩大,栖息地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另外,科研成果方面也成就斐然。近年来,保护区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开展了对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银杉、黑叶猴、林麝的调查研究、拯救繁育等工作。

其中,通过人工干预进行种子处理、扦插繁殖、病害防治,以及出苗保苗、苗期管理、伴生树种选择、栽培造林等工作,掌握了银杉有性无性繁殖、幼苗和苗期存活率关键技术,成功繁育和保存了银杉幼苗3000余株,有效维护了孑遗物种安全和区域生态平衡。

5.jpg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范圣卿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