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 | 名记浦熙修的报道惹恼权贵,致《新民报》险被封门
04-29 07:46:15 来源:新民文化

浦熙修是位名记者,先后服务于南京《新民报》和重庆《新民报》。

2.jpg

1936年秋冬,浦熙修阴差阳错地被推荐到南京《新民报》,做发行和广告工作。有一次,中山陵纪念堂有个女子学术活动,临时派不出记者,老板陈铭德就派了她去,结果浦熙修写出令人满意的稿子,从此开始了记者生涯,是为《新民报》第一位女记者。抗战爆发后,《新民报》撤到重庆,浦熙修1939年春辗转逃难至此,加入重庆《新民报》,逐渐大展身手。

浦熙修在擅长社会新闻的《新民报》里,如鱼得水。最著名的莫过于她把两条不相干的短小新闻放在一起(1943年3月3日),惹恼了权贵,致《新民报》差一点被封门。一条新闻说,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的女大公子赴美结婚,嫁妆皆由财政部妇女工作队代制,其绣花旗袍、湘绣百子图被面等不幸污有水渍,现正由妇工队数十人日夜赶工重制后,再行运美;另一条新闻说,女公务员因为生活困难,推选代表向孔祥熙请愿,要求增加平价米,孔祥熙以“困难时期,应该刻苦自励,不可要求过奢”予以拒绝。浦熙修把这两条新闻放在一起,编辑的两个标题分别是:《孔大小姐 飞美结婚》《女公务员为米请愿 孔副院长予以拒绝》。事后,报纸被逼承认并检讨“失实”,才躲过一劫。

浦熙修的记者生涯随着抗战一起成长。国民参政会是抗战中产生的,又称“临时国会”,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都有参加。浦熙修接手报道后,秉承《新民报》原先风格,不报道冗长的提案和发言,以旁听记的形式,撷取会场中有意味的镜头或精彩言辞,作短小精悍的记录和描述,编辑再配以醒目标题,相当好看。比如1944年9月10日那一条:“黄炎培每言必究贪污,谓县长过去吃黑(烟),今日吃白(粮)”“官声愈好,民生愈苦”。

1946年1月10日至31日在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事关中国向何处去。浦熙修竟然做到了“遍访”参加会议的38位代表,每天一篇专访,让政府方面、中共方面、民盟、无党派人士、工商界、文化界及不愿透露姓名的“某代表”悉数亮相,傅斯年、孙科、周恩来、张澜、梁漱溟、张东荪、董必武、章伯钧、张厉生、沈钧儒、叶剑英、罗隆基、陈布雷……把讨论国家前途的各种“协商”主张,公诸民众,1945年11月28日起刊载于重庆《新民报》,38位代表相当于在《新民报》上公开开了政协会议。这是浦熙修为《新民报》留在新闻史上的华美篇章。

当年浦熙修的名气有多响?曾有《联合晚报》记者回忆:1946年4月的一天,“总编辑陈翰伯约我们全体记者晚上去四马路酒家参加宴会,欢迎重庆来的客人,一共近十桌。场面不小,参加者许多都是抗战胜利后从重庆归来的新闻工作者。陈翰伯与《新民晚报》总编辑赵超构还等在楼下大门口迎接客人。这使我感到这位客人一定很了不起,6时许客人来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客人与两位总编辑谈笑着走上楼来。原来是位女客。看她的年龄,大约30左右,还很年轻。虽不是大眼睛双眼皮,但双眸十分秀气,还有两只深深的酒窝,很是迷人。直直的头发,小方格的旗袍外面套一件深色的绒线衫,一双平底皮鞋,装束朴素大方。”邻座的同行告知说,她就是浦熙修,重庆《新民报》采访主任,现在南京《新民报》复刊,她调回南京来了。

浦熙修因准确及时报道和谈进程又被称为“国共和谈新闻专家”。当年,各国通讯社记者聚集在南京《新民报》旁的小巷里,一俟当天的报纸发出,就急着从上面获取关于国共和谈最新进展的场面,成了永远的记忆。

文/蓝天天

原标题:一代名记浦熙修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