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坡新闻微信公众号消息,好个重庆城,山高路不平,山坡多平地少的地形地貌,导致城区修建陆上运输线需要大量的开山架桥。早期由于财力有限,又缺乏修筑陆上交通的工程机械设备,建造船舶利用自然河道开展水路客货运输成为首选。
重庆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交汇处,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地区的水运枢纽。而对于两江环抱的重庆来说,码头也就成这座城市的标志。而说起码头,九龙坡区域范围内,九渡口、铜罐驿、建设等几个码头大家都不陌生,无论是货运还是客运,都曾各自发挥作用,促进周边发展。
九龙坡码头
重庆第一座“洋码头”
记者在区民政局查阅资料时发现,大约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离重庆朝天门上游12.5公里水路,被称为九龙滩的河边逐渐形成码头雏形。由于那时的生产力低下,完全没有机械装卸设备,九龙坡码头初始时是依托自然坡岸,全靠人力搬运,处于原始落后状况。
▲九龙滩。
1938年,国民政府选中了九龙坡河滩岸线较长、便于船舶靠泊的有利条件,对码头进行了初期建设,设置了2台木架缆车和一台手摇绞车,安装了1台起重40吨的进口蒸汽浮吊,成为重庆第一座半机械化码头,被称为“洋码头”。抗战期间,九龙坡码头发挥了重要作用,承担了武汉汉阳钢铁厂内迁重庆的大部分炼钢、轧钢机器设备,从船舶吊装至岸上的装卸作业任务,为重钢的建成投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承担了九龙坡机场与长江水路进出川抗战军需物资的水陆换装任务。
1950年,九龙坡码头经过改建,成为重庆第一座水运、铁路联运的机械化码头,为修建成渝铁路运送了所需的全部重要器材和设备。1970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码头实现了搬运轨道车子化、坡道滑板缆车化、出仓堆码机械化、机械作业联动化的目标。此后又开辟货物集装箱转运和码头集装箱的掏装箱业务,吸引了大量的进出口货物到码头中转。
▲通过九龙滩步道,市民可以直接步行前往建设码头参观166舰。
何承玖告诉记者,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九龙坡码头几乎成为重庆最繁忙的货运码头之一,成堆的集装箱遍布在码头上,货物从这里离开或者抵达,是长江上游最大的水陆联运码头。
这些繁忙,也催化了地区的繁荣。比如,顺着九龙坡码头走几公里,就是黄桷坪,川美学生、铁路职工、港务局职工交织在一起,为黄桷坪打上了特殊的印记,引得游人不断。2020年4月,市规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长江文化艺术湾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明确了黄桷坪区域打造重庆美术公园规划;当年10月底,重庆美术公园开建……
如今,码头已经看不见当初的忙碌,但黄桷坪区域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却在延续着这一份蓬勃兴盛。
九渡口码头
货运客运兼顾
九渡口码头则兼具货、客运。货运方面,曾为主城区域生产、生活所需散货、件杂运输服务,兼有国防战备功能,承担西南地区物资进出口中转业务。客运方面,则连接起九龙坡与李家沱。
▲九渡口
记者了解到,虽然九渡口一带通公交较早,早在1943年,两路口-九渡口就开通了公共汽车客运线,这也是我区境内第一条公交客运线路。但直到1950年初,九渡口还不过三五十户人家,冷冷清清。临江的小街紧靠成渝铁路,人少屋破,居民多在码头上干体力活,穷苦人家多。码头碎石铺成的公路坑坑洼洼,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脚泥,行旅过江都得靠木船摆渡。据九渡口的老居民回忆,其跟随母亲到河对岸的李家沱走亲戚,最怕的就是坐摆渡船过江。江水湍急、浪花飞溅,乘客在颠簸中脸青面黑,提心吊胆,个个死死抓住船舷,直到小船冲过急流,满船人悬着的心才落下来。如遇水势汹涌或大雾弥江之时,摆渡只好停航。何承玖告诉记者,那时,九龙坡区的行政中心尚且在李家沱,需要往来办事的、急于归家的或要远行的旅客,再着急也无可奈何,只有望江兴叹。
后来,九渡口摆渡的小木船变成了轮渡,载的客也多了,行驶起来平稳安全。还有了车渡,整修了码头,乘客过江再不用提心吊胆。周边居民也渐渐增多,临河的小街开设了十来家店铺,附近建起了火力发电厂、木材厂、矿渣水泥厂等。重庆水上运输公司的驳船站也设在了小街上,冷清的九渡口渐渐热闹起来。
1980年后,九渡口步入了繁盛和辉煌,渡口老街店铺增至数十家,居民两百来户,小街也有了录像馆、台球馆、卡拉OK厅、电子游戏室。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拂到了这渡口小街。到了秋冬时节,江水退去,宽阔的河滩沙地上,人们搭起了长长的竹棚,经营日杂、竹木建材和餐饮,生意红火。数据显示,1991-1997年,轮渡年均客运量790万人次。
上世纪90年代初,在九渡口上游数百米的江面上,一个个巨大坚实的钢筋水泥桥墩渐渐露出了水面,这是建设中的李家沱大桥。随着1997年李家沱大桥的建成通车,九渡口的客渡车渡停航,九渡口仿佛成了被人们遗忘的角落。
不过,伴随着渝昆高铁新增九龙坡站、轨道18号线建设等众多利好,以及九龙半岛旧城改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九渡口也会以新的面貌进入市民的视线。就在不久前,区政府审议通过的《重庆美术公园周边规划道路建设工程》中,就涉及到九渡口正街的拓宽改造。
铜罐驿码头众多
如今仍有四个码头在用
而铜罐驿,历来是长江上游的水码头。在明清时,是旧时重庆四大水路驿站之一,每至傍晚,峡口这一回水沱便靠满了船舶,小镇也因此繁荣无比。
翻看《九龙坡区志》,可以看到位于铜罐驿的各类码头不少。比如,货运方面有位于建设村的上横梁子码头、偏岩子码头,位于青果村的下横梁子码头,位于大碑村的荷叶滩鸡心石码头。而位于冬笋坝的冬笋坝码头,则既能转运化肥、煤、矿石等物品,又能兼顾客运。
记者了解到,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开始,冬笋坝码头就成为周边城镇通往江津的必经要道。人员的流动,给地区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基础条件。铜罐驿镇上也逐渐开起了罐头厂、砖瓦厂、酒厂。铜罐驿居民刘德荣回忆,那时候每天有两班渡船,一艘船可以坐60个人,往来不断地运送客人。“不仅是附近的西彭、陶家,连河对岸的江津都会来铜罐驿赶场,鸡鸭、小菜也都在铜罐驿来买卖,赶场天临时摆的面摊都是几十上百家。”刘德荣说。
一直到2012年,西彭至江津公交线路开通,公路运输更快捷方便,该客运码头轮渡客运量才逐年减少。数据显示,1991-2005年间,轮渡平均每年客运量30万人次,2006年-2012年,平均每年13万人次过渡。
记者从区交通局了解到,目前全区在用的码头仅6个,其中四个就在铜罐驿,它们分别是红蜻蜓粮油码头、荷叶滩鸡心石码头、下横梁子码头、偏岩子码头,几十年的屹立,伴随滔滔江水,为周边企业的货物运转出力。
黄磏港
十年磨剑即将“出鞘”
除了铜罐驿的四个在用码头外,全区仍在使用中的两个码头在西彭镇黄磏村,分别是黄磏川维码头和157专用码头。两个码头均用于甲醇、汽油、柴油、乙醇、二甲苯、乙二醇等物料的装船和卸船作业,属于化工码头。
▲黄磏港效果图
而说起黄磏,更值得期待的则是黄磏港作业区的建设。从2009年批准建设,到中途搁置,再到2019年重启,历经十年,可谓好事多磨。
2009年,黄磏港作为国家发改委批准重庆市建设的“三基地四港区”之一,港区选址位于九龙坡区西彭园区。2010年,黄磏港取得港口建设有关的全部批复手续并开展一期工程建设,但因市政府调整全市港口建设计划,该港口建设计划被中途搁置,此后也未能纳入2016年3月公布的全市“4+9”港口群规划。
2018年9月,区政府网公开的一份“区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第0260号建议的复函”中表明,我区正积极联动市级相关部门,共同推进黄磏港作业区建设,将全力推进黄磏港作业区件杂码头建设。2019年2月,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停建多年的黄磏港被写进了重庆市级重大项目清单中。
黄磏港定位为以西彭工业园区配套服务的件杂货为主的铁公水联运综合性作业区。这也意味着,未来周边西彭园区、九龙园区乃至双福园区的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在黄磏港选择铁路、公路、水路三种运输模式。
11月29日,记者从西彭园区了解到,黄磏港建设项目已取得环评、鱼评、航评、行洪、可研报告行业审查批复等前期手续。取得用地预审和选址意见书,市发展改革委已对项目核准,并已取得项目可研批复。项目预计2022年1月动工。建成后,将为企业提供通达江海的通道,对企业节省运输时间、运输成本意义重大。
原标题:九龙坡的码头到底有几个?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