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西部(重庆)科学城。(本报资料图片) 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重庆日报消息,川渝合作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再上一个新台阶!
12月14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第四次会议在四川省宜宾市举行。本次会议审议了8个文件,数量为历次之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共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支持川渝高竹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共建口岸物流体系、打造便捷生活行动第二批事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1年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及2022年重点任务考虑、2021年重大项目推进情况及2022年重大项目考虑等方案,经审议通过,即将落地实施。
回首起点,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共同实施”,是设立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初衷。从2020年到2021年,四次党政联席会议举行,川渝携手前行,走得越来越稳当。
在前行的道路上,川渝时刻牢记嘱托——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的第一年。
这一年,川渝两省市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情,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快车道”。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
67个川渝合作共建重大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2057亿元
开局之年,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这一宏伟蓝图,将如何展开?
川渝两省市选择共同推动实施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项目,以重大项目落实重大战略,以重大项目支撑川渝共建,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成势奠定坚实基础。
12月15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发展改革委获悉,2021年,川渝两地共同推进实施合作共建重大项目67个,总投资1.57万亿元,已累计完成投资2057亿元。其中今年1至11月完成年度投资934亿元,占年度计划的92%,达到时序进度目标。川渝千亿立方米天然气基地、5G网络覆盖建设项目、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石刻文创园区等项目提前完成年度投资计划。
这其中,多个重大项目进度令人振奋!
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标志性项目——成渝中线高铁为例,它是重庆和成都之间最顺直、最高效的客运直连通道。2020年1月,成渝中线高铁进入勘察设计招标阶段。今年8月1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成渝中线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9月26日,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全面启动。这意味着,在川渝积极推进、国家部委积极支持下,该项目仅用一年多时间就落地建设。
在能源方面,2020年7月,川渝签订《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提出共同打造川渝天然气千亿产能基地。
在重大项目“引擎”的带动下,川渝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持续提速,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空中,川渝近3亿级客运规模的世界级机场群正在形成。今年6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目前,重庆新机场推荐场址已通过民航局行业审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工程加快建设,黔江机场改扩建完工。
陆上,川渝两地间路网更密、距离更短。目前,郑万高铁重庆段建设完成,绵泸高铁内自泸线建成通车,成达万高铁控制性工程、渝昆高铁川渝段、渝湘高铁重庆至黔江段加快建设,渝西高铁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南充至潼南、内江至大足、泸州至永川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川渝省际高速公路通道达13条、在建7条。
水上,川渝航运、航电、水利设施建设加快。9月29日,长江上游首个万吨级码头——重庆新生港正式开港运营。涪江双江航电枢纽、万州新田港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建设有序推进,向家坝灌区一期、亭子口灌区一期等骨干水利工程加快建设。
新基建领域,川渝跑在全国前列。目前,川渝累计建设5G基站超13万个,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量子通信网络“成渝干线”等加快建设,成都超算中心已纳入国家超算中心体系。
传统优势产业,川渝两地过去搞竞争,现在讲融合。今年,川渝印发实施汽车、电子信息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实施方案,共同启动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新鲜出炉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施方案》提出,将依托川渝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装备制造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计划到2025年,川渝装备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新兴产业,川渝更是从一开始就走在同一条路上。两地联合申报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签订《成渝地区软件产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组建西南数据治理、川渝大数据产业生态等协作联盟。
金融领域,成都区块链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平台持续完善,川渝跨省异地电子缴税扩面增量,区域金融监管、金融服务和外汇管理一体化稳步推进。
招才引智,川渝共同开展“蓉漂人才日”“重庆英才大会”等招才引智活动,共同编制成渝地区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
此外,川渝还成立巴蜀文化旅游推广联盟,开发一程多站跨省市旅游线路70余条。并加快建设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创建4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合组建3个跨区域产业联盟,启动建设3个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园。
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启动建设
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
10月公开的《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对于这一任务,川渝早已争分夺秒,相向努力。
今年5月,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式挂牌。同月,川渝联合举行科技创新中心2021年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开工重大项目40个、总投资1054.5亿元。6月,西部(成都)科学城正式挂牌。自此,川渝以“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推动两江新区与天府新区等重点园区全面对接,合力建设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
今年以来,两江协同创新区创新速度迅猛:新增设立各类研发机构10家,累计40家;聚集创新人才1500余人,其中院士14名、博士500余名。西工大重庆科创中心正式揭牌、智能网联汽车共享服务平台正式启用、两江协同创新区融合创新中心建成投用。
为推动与天府新区的创新协同,两江新区天府新区协同创新产业旗舰联盟提出,双方将在科技项目、技术攻关、创新创业、科技服务、科技成果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探索跨区域合作共享机制,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可复制的样本和经验。
今年,还有一大批重点科技项目进展喜人——
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等建成投用,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开工建设,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成功获批,联合微电子中心获批成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成都科学中心加快建设。超瞬态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工建设。
创新,永远要向前看。根据今年5月出台的2021年度“川渝联合实施重点研发项目”工作实施方案,下一步川渝还将聚焦人工智能、大健康、生态环保和现代农业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开工建设6个合作攻坚重点实验室。
为给科技创新营造更开放的环境,川渝大力深化改革。今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技部联合下发《2021年度全面创新改革任务揭榜清单通知书》,全国共批准82项全面创新改革任务。其中,川渝两省市揭榜“以先投后股方式支持科技成果转化、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前非资产化管理”等11项全面创新改革任务。
此外,川渝还积极推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深入实施川渝科技创新合作发展计划,成立成渝地区高新区联盟、技术转移联盟和协同创新联盟,搭建川渝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
川渝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成效初显
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是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部署的一项重要改革任务,有利于突破行政壁垒,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改革需要“试验田”。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功能平台,川渝高竹新区和遂潼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迈出多个改革的“第一步”,开展了系列探索实践。
改革,要敢于触动利益。为了分配好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蛋糕”,目前,川渝两地建立了财税利益分享政策框架,引导川渝毗邻地区按照“一事一议”原则,以共建园区和合作项目为载体,开展跨区域合作和财税利益分享。
具体来说,对地方留存部分的税收,川渝两地市(区县)可协商确定税收共享范围、税收分享比例、解缴地点、解缴方式。统一两地逾期未申报简易处罚标准,并联合制定了差异化处罚措施,推动两地税收处罚标准统一。推出税款跨省电子缴库新模式,打破两地跨省缴库的区划限制,推动实现“缴库同城化、流程电子化、业务标准化”。以川渝高竹新区为首个“试水”区域,探索制定地区生产总值等指标的初步分算方法。
改革,要打破藩篱。在市场监管方面,川渝两地建立了市场准入“异地同标”服务机制,构建跨省跨区域“同一标准办一件事”的市场服务系统,实行信用联合奖惩。
改革,更要敢为天下先。
对外,川渝携手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有力支撑。今年1月1日,中欧班列(成渝)号在全国首次实现跨省市班列合作,截至11月底,已开行4200多列。川渝联合“13+1”省区市共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西部陆海新通道平台,辐射整个西部地区。今年前10个月,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超9万标箱。12月4日,中老铁路(成渝—万象)国际货运班列开通运行,陆海新通道新增到达老挝的铁路通道。
对内,川渝共同推动长江水道进出口通关便利化,“水水中转”模式落地实施;共同推动重庆机场集团、四川机场集团双方交叉持股,强化机场协作运营;共同推进20个重大能源项目,保障未来发展;重庆西部片区、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试验区建设有力推进;首届川渝住房城乡建设博览会上,川渝联合发布了5300亿元的城市更新、小城镇建设等领域机会清单。
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川渝高铁乘车证件电子化等27项便捷生活措施即将推行
高质量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
12月14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便捷生活行动第二批事项》出台,包括八个方面27项任务。此时,距离今年1月便捷生活行动第一批16项任务出台,还不足一年。
据悉,这27项任务覆盖“全年龄”,涉及川渝两地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可行的民生事项。包括推进川渝高铁乘车证件电子化、实现临时行驶车号牌互认、居住地就近办理证件证明、电子身份证(凭证)互认、社保卡跨区域服务、学籍信息共享、搭建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合作交流平台、扩大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范围、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养老服务普惠共享、食品药品信息化追溯管理、毗邻地区报警处置一体化、医疗应急救援跨界服务等。
啥时候能享受?据悉,这些任务绝大部分完成时限确定为2022年底,少部分事项虽会延续到2023年,但在2022年也会有标志性的阶段性成果。也就是说,明年起大家就能陆续享受到新一批公共政策红利。
今年,川渝两地的群众生活、办事,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据统计,210项“川渝通办”事项全面实施,截至11月底已累计办理超589万件。
得益于此前开展的便捷生活行动第一批任务,截至11月底,川渝医保参保人员住院、门诊就医购药跨省直接结算分别达13.1万人次、77.86万人次。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实现全程网办,最快当日办结。共建“川渝安居·助梦启航”安居保障政策服务平台,实现公租房互保超4.4万户。
良好的生态是高品质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今年,川渝协同开展嘉陵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立法,联合编制“六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共同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建立长江流域川渝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全国首个跨省市联合河长制办公室。
站在开局之年回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起步扎实、开局良好。展望未来,我们相信,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必将继续成为巴蜀大地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重庆日报记者 申晓佳
原标题:开局之年 川渝携手前行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入“快车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