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缙云 > 正文
文学新征程丨李航:我悄悄努力,希望成为自己的偶像
2024-10-02 06:31:19 来源:上游新闻

李航,笔名重李,大四在读生,重庆文学院第六届创作员。作品散发于《美文》《当代小说》《少年文艺》《牡丹》《民族文汇》《延河》《芳草》等刊物。曾获第四届“钓鱼城”大学生中文写作大赛虚构组三等奖。

李航:我悄悄努力,希望成为自己的偶像

(本期访谈主持人:陈泰湧)

上游文化: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

李航:我从小便对写作保持着热爱和一种赤诚,但真正开始写作是大学时。那时学校正好开设了作家班,教授创意写作。学习了一年,一周两节课,一共上了六十四节课。尽管课时少,但课程饱满,氛围不错。创意阅读、创意写作思维训练、故事写作、创意写作这四门课让我接触到了创意写作的大门,并且让我持续保持着阅读、思考与写作的过程。一年过去,我的两个笔记本密密麻麻都记满了知识点,例如开头结尾、语言、故事框架、如何进入等等。而大一留下的许多困惑,都在阅读和思考中得到了解决,我自己也能总结不同的写作阶段,思考下一步该去迎接什么、触摸什么。

上游文化:在你的写作旅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一个特别艰难的创作瓶颈期?你是如何去克服的?

李航:算上大一,我目前一共写作了三年。三年里,小说、散文、儿童文学我都有创作尝试,偶尔还会写一两首散文诗,但对诗歌我总是望尘莫及,觉着自己与诗歌之间有层膜,进不去,出不来。每个作者或多或少在创作上都会遇到瓶颈,例如对话、逻辑、结构等等。仔细回想,这些问题一直都困扰着我,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对我而言,最大的问题其实是如何进入。我一直迷恋有生活气息的小说,或者说拥有独特韵味、情境的小说。读者能从中浮上去,又能落下来。有时候,浮上去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利用想象,让人物在故事中延伸或遐思,但落下来有时候很难。我常常被落下来困扰,有时候,一段话都会纠结很久。思考是否与整篇文章风格相搭,是否与人物之间不脱节。既要保持住小说的现实质地,还要让自己和人物之间产生某种饱满或低落的情绪。但好在,自己有一段散文创作的经历,我能调动感官,去让生活细节重现。我相信,文章只有先打动自己,才能打动读者。

有时候,无法解决,便将困惑暂时放下。就像脑海突然出现某个打动自己的细节或内核,都不着急写。先放段时间,让自己和它都冷静下。等到时机成熟,先待它先从暗处跳出来,再与它沟通、交流。写作,既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自己笔下的人物。打破瓶颈还有个解决办法,多读,多写。在阅读中思考困惑,在写作中提升自己的技法以及对于文学的审美观、价值观。

上游文化:你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尤其是当你觉得生活平淡无奇,难以找到写作素材时?

李航:小说的呈现在某方面其实也就是写生活,但不同于散文的是,小说创作不是重现生活,而是用语言、结构,去重新抵达生活的彼岸。我自己目前仍处于初学阶段,可能刚好摸到一个门槛,还没入门。

目前看来,生活中的一切都能作为写作素材,一支钢笔、一只青蛙、一个电影片段或路边听来的一句话,都能延伸开来。但写或不写,还是要思考,这个内核是否打动了自己。引用作家蔡东的一句话“找到世俗生活和审美生活的结合点”。我很喜欢蔡东,她是一个能将平凡生活写出新花样的作家。她能挖掘到生活之外的细腻的打动人心的一面,并勇于直面困境。

我还喜欢的作家有威廉特雷弗、沈从文、吕新、鲁敏、张惠雯、杨知寒等等。他们也是这样的。我喜欢他们的文字和叙事风格,既有对人间烟火气息的表达,又能接触到生命背后的痛苦与孤独。温柔又勇敢。

上游文化:你也从事过一段时间的儿童文学创作,请问你是如何看待儿童文学创作的?

李航:儿童文学和严肃文学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虚构。

他们的本质都是“文学”,广阔,且具有道义感、审美意义以及悲悯情怀。但也有一点区别,儿童文学始终具有用单纯的目光去看待一切,走进人物内心,走进生活。它用“单纯”的基调去控制一切,氛围、节奏、人物、情节,但这里的单纯,不代表简单,有时反而难以驾驭。需要始终贴合儿童或少年的心去游走、奔波。

我写儿童文学的时间不长,不到一年。最开始写儿童文学,是看见别人晒的帖子,读完后发现,这也叫儿童文学吗?于是从散文创作转向了儿童文学创作。那段时间,正好临近寒假,于是四个月里,我大约写了八篇儿童文学作品。有的顺利发表,有的在文件夹生灰。

到今日,我已经有半年没有进行儿童文学创作了。一是在编辑和朋友的交流中,愈发觉得儿童文学的难度不亚于严肃文学,有些时候,甚至比严肃文学更难以驾驭。我听到最多的审稿意见是,“故事性太淡”或“逻辑性不对”。修改的过程是艰巨又艰难的,许多时候,无法保持一种纯粹或童真的心态进入文本,于是一下便瓦解了。二是在自己看来,儿童文学与严肃文学有某种程度的共同性。曹文轩的小说,难道不算严肃文学吗?苏童的某些关于少年视角的短篇小说,难道就不算儿童文学吗?关于两者之间,我还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因此,我暂时将儿童文学放下,在阅读和创作中继续思考儿童文学的创作方向。我相信,某一天,它会自己出来,告诉我答案。

上游文化:在你的散文作品中,有没有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或情感?这个主题或情感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李航:我的散文创作比小说创作要顺畅些,自然而然地,悄无声息地。反复出现的主题是大家创作中都离不开的主题:成长。

不仅仅是散文创作,小说创作也一样。我喜欢将人物放在一个情节中去进行成长——偷窃。偷窃钢笔、偷青蛙、偷蛇、偷鸟、偷存钱罐。偷窃在成长的路途中,是刺激的、胆怯的、同时又是上瘾的。观察他人的目光,将手伸向目标物件,迅速拿下,放入兜里。下一次会不会继续?反复质问自己,内心挣扎,偷,不偷,继续还是放弃。这,对于人物而言这既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历练。同时,这也是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时候。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如何更好地走到下一步。这也意味着,能不断思考和历练对于心理描写的驾驭。而这种情感还会让我回到故乡,以及将自己成长时的一幕幕景象重新放映出来,这是思考的过程,也是记忆进入文本的过程。在散文创作中,我遇见了让我迷恋的作家,宁肯、周晓枫、马叙、阿舍、安宁。他们不仅仅小说写得好,散文创作也极具魅力,文字与文字之间的联结、碰撞,将生活再现,重返现场。

上游文化:在写作之外,你有哪些兴趣爱好或活动能够滋养你的创作灵感和心灵?

李航:看电影、泡图书馆。

上游文化:你是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你如何看待它和文学之间的关系?

李航:文学创作让我进入到另一个世界,我可以自由穿梭、游走,看见自己笔下人物不断丰满,成长,这种滋味让人富足。创作和绘画一样,需要不断试错,都带有别样的魅力。

我一直认为,小说是素描,散文是色彩,诗歌是速写。三者互相联系,同为一体。在我眼中,绘画和文学有着互通性。比如图画的构图、色彩运用、光影搭配等等,能反映出画家的情绪以及思想。文学创作也一样,一个成熟作家的小说风格,具有辨识度。例如莫言的小说,画面感就极强;苏童的小说风格独特,令人着迷;张爱玲的小说,调动感官,身临其境。两者之间,都有抽象或具体,同时,带有延展性。创作同绘画一样,都取材于生活。我希望自己对生活保持着持久的热情,并能不断挖掘生活引出的人生意义。

上游文化:重庆对你和你的文学创作而言,意味着什么?

李航:我是一个地道的重庆人,在江津出生长大,四面山、中山古镇、爱情天梯,都是熟悉的地方。我是在九龙坡读的初中和高中,华岩寺、动物园、杨家坪地下商场、黄桷坪……九龙坡是我从少年时期到青年时期过渡的地方,太值得让我眷恋了。我很喜欢九龙坡,特别是黄桷坪,我在那里度过了三年的高中生涯,遇见了好老师、好朋友,至今仍有联系。

我喜欢穿梭在重庆的大街小巷,龙门浩、山城步道、下浩里老街,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小巷。重庆的老街是很有滋味和烟火气的,也能近距离地感受重庆生活与人情味。每一座城市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散发着独特气息与魅力的,重庆其实是一座极具文学性的地方。城镇背后,群山背后,长江背后,有太多值得挖掘的素材。近来写作,我都在有意地将重庆的地域风貌融入创作中,希望未来的某个时段,能真正以重庆创作一部满意的作品。虽然我在很多地方或多或少发表过一些文章,但在自己的故土重庆却没发表过作品,希望自己能早日有所突破。

人常说,重庆人如同重庆火锅一般火辣、豪爽。重庆人的性子不仅仅耿直、干脆,重庆人的内心也是细腻的、温和的。我读大学也没离开重庆,在合川,离学校不远就有一条江,最终毫无疑问的,是会汇入长江。而长江这个意象,我在儿童文学里也时常用到。长江是流动的,文字也是流动的。写作者能够通过具有魔法和无限魅力的通道去抵达深远的境地。重庆是一座包容性强,同时又温暖的城市。大隐隐于市,希望自己和其他写作者都能深入到重庆的城市空间里,完成艺术人生。

上游文化:接下来的写作规划是什么?

李航:文学这条道路太长了,但我愿意一直走下去。接下来希望自己能突破舒适区,或者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写作是疗愈和与孤独作伴的方式之一,愿自己保持对文学的赤诚和本心,创作出打动自己,能反复咀嚼的文章。

上游文化:有没有一本书或一位作家对你影响深远,以至于在你的写作中留下了明显的痕迹?

李航:喜欢的书和作家简直是太多了,两只手都数不过来。我喜欢那种能留住我的作家,比如他小说里的某个片段,某个场景,在多日后我仍然能常读常新。举几个例子,鲁迅的《祝福》、马尔克斯的《我只想来打个电话》、苏童的《西瓜船》、沈从文的《边城》,我都读过五六遍甚至更多,这些都是我心目中的好小说,自己也在努力接近。

而很符合自己胃口的作家,我会找他们的中短篇、长篇集中阅读,思考他们是怎么解决、怎么进入的,这个过程很上瘾,同时也是提升写作的方法之一。

我的文学“启蒙老师”是曹文轩,初中读他的《火印》,到后来的《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等。高中读莫言、萧红、王小波。大学阅读面渐渐变得广些,克莱尔吉根、布鲁诺舒尔茨、威廉特雷弗、苏童、沈从文等等,喜欢的作家太多,可能读一篇便会入迷。每个作家都有着自己的文学追求以及审美追求,所以有时候,阅读也是需要缘分的。某些阶段阅读的某些作品,是带有启发性的。持久的,不动声色地就出现在自己的文章里了。当你发现时,与之对视,微微一笑。有些作品一读便可弃之,有的可以一读再读。所以,我如今特别迷恋生活气息浓郁的小说,它不仅仅具有人文关怀,更具有关心人处于新环境、新事物里的新困境。特别喜欢的作家有时候也会使我的创作风格不自觉地向他们靠近,我也不清楚,这算好事,还是坏事。总之,阅读是最划算的买卖,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编辑:朱阳夏    责编:陈泰湧     审核:冯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