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交会观察1 | 一场高质量农交会 渝见“小康模样”
11-30 14:53:37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核心提示

嘉陵江畔,一场高质量的农业盛会落下帷幕。这是对我国农业历史性成就的一次生动检阅。

11月27~30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暨第二十届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下称“农交会”)在重庆接受30万人次下线观众、5000万人次云观众观众“检阅”,实现线上线下销售总额3.5亿元。展会期间共组织87场贸易活动,交易总额418亿元,比上届增加37亿元,增长9.8%。

举办这样一场以“品牌强农,助力脱贫攻坚;开放合作,共迎全面小康”为主题的农业盛会,是在特殊背景下举办的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展会;也是农交会历史上规模最大、参展商和采购商数量最多、展品品类最全、办展效果最好的一届。

走过重庆国际博览中心超过20万平方米的展厅,8万余种“中国味道”、一批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黑科技”、一场场生动活泼的直播带货以及全国产业扶贫成就展上的“成绩单”,让我们渝见“小康模样”。

本届农交会举行的前几天,一则来自贵州的新闻,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性时刻。它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832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中华民族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即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在此背景之下,第十八届中国农交会上举办的全国产业扶贫成就展,也被赋予更为特殊的意义,成为了检阅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一张成绩单。

“深闺宝贝”走出山窝窝

因为产业扶贫,“养在深闺”的“宝贝”走出了山窝窝。

在陕西展厅,来自商洛市的特色扶贫产品柞水木耳受到不少市民的关注,这让前来参展的李氏凯农生物公司经理李富磊完全没有想到,并期望能够在重庆打通销路。

围绕木耳产业发展,柞水县探索出一条稳固长效的产业脱贫路子。仅在去年,当地木耳产业实现产值近3亿元,3138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小木耳”已然成为了“大产业”。

在全国贫困县当中,已经有770个资源禀赋集中、主导产业突出、发展特色鲜明、品牌效应明显的村镇,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找准“拔掉穷根”的特色产业

因为产业扶贫,让村子找准了“拔掉穷根”的特色产业。

在海南展厅,来自临高县的凤梨成为了众多热带水果展品中的一员。不过,在几年前,当地还没有发展过与凤梨相关的产业,而是种植甘蔗、桉树等。

扶贫企业进驻后,通过反复论证,选择耐干旱、抗台风的凤梨来开展产业扶贫,对当地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实现了土地产出效益的最大化。

据了解,全国832个贫困县累计建成各类产业扶贫基地30多万个,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主导产业。

更多贫困户搭上了互联网“顺风车”

因为产业扶贫,更多贫困户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

在广西展厅,一款印有“广西扶贫产品”标识的螺蛳粉受到不少市民关注。参展商告诉记者,只有企业起到了带贫减贫的作用,才有机会获得这张“身份证”。

在整个柳州,围绕“网红”食品螺蛳粉的生产,全产业链扶贫已是硕果累累,成长为年产值60亿元的大产业,带动了4600户2.3万人脱贫,人均增收3300元以上。

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决定开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工作,优先选择包括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在内的100个县开展试点,到2021年底,基本完成试点建设任务,实现农民就业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田间地头的“伯乐”找到更多“千里马”

因为产业扶贫,深入田间地头的“伯乐”找到更多“千里马”。

在全国产业扶贫成就展区,有几位“伯乐”的故事,让大家为之点赞。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的金黎平,从事马铃薯科研工作30多年,常年带领团队奔波于科技扶贫一线,助力产业扶贫。她先后培养“西部之光”学者、特培人员等20多名,为贵州培养了2个“马铃薯博士”。

通过强化科技服务,全国4400多个农业科技单位的15000多名专家开展科技帮扶,组建了4100多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招募特聘农技员4000多人,培养产业发展带头人130万人,实现了农技服务、农民教育培训的全覆盖。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陈翔 王梓涵 王淳 陈竹 范圣卿 摄影 胡杰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