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富 > 正文
为机器装上“火眼金睛”!这家公司3年申请72项专利
07-28 16:25:28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商报

汽车、机电、电子设备、食品、医药······在涉及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里,最不能缺少的就是缺陷检测。然而传统检测方法往往依靠人眼,面对巨大的工业生产量,出现疏漏在所难免。

如何才能让检测更高效和精准呢?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持续研发,重庆远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填补了重庆地区该领域的市场空白,目前已申请72项专利,为困扰众多企业的难题给出了“答案”。近日,记者来到高新区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园,对这家企业进行了探访。

机器代替人眼 “零缺陷”成为可能

2004年,李志远进入马来西亚普渡大学学习,此后开启了他在视觉检测领域长达11年的海外学习和工作历程。

随着人工智能行业在全球兴起,他看到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潜力,毅然选择了回国。“重庆是西南工业重镇,但在机器视觉系统却相对空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他告诉记者,正是基于对国内发展前景的判断,2015年他回国来到重庆,在高新区创办了重庆远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自动化视觉检测系统的研发。

正如人类的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以获取外界信息并作出判断一样,机器视觉也是机器的“眼睛”。作为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机器视觉系统综合了光学、机械、电子、计算机软硬件、自动化控制等技术,能够代替人眼做出各种测量和判断,并且大大提高准确率与效率。例如在传统的生产线中,5个工人一小时仅能完成300多个电机换向器的检测,而一台检测仪器一个小时就能完成720个电机换向器检测。

“以往依靠人眼检测,不仅检测效率较低,同时存在出现疏漏的风险,因此要做到出厂产品‘零缺陷’几乎不可能。但是运用机器视觉系统之后,不仅在检测数量上可以从抽检跨越到全检,更能降低人工检测带来的质量风险,实现产品出厂‘零缺陷’。”他透露,正是由于该项技术在检测准确度、效率、成本等方面具有优势,公司不仅获得了格力、美的、长安工业、平伟实业、长征重工等知名企业的青睐,更是先后获得重庆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专项行动优胜项目、2016年人社部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优秀奖、2017年中国侨联新侨创新创业活动优秀项目、重庆市2017年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特等奖等奖项,以及风投总额达500万的投资。

专注技术研发 3年申请72项专利

据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布局最多的国家,数量略微领先美国和日本,三国占全球总体专利公开数量的 74%。

全球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语音识别、 图像识别、机器人、以及机器学习等细分方向。其中,2017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237亿元,同比增长67%,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达到1011家,仅次于美国的2028家。

在李志远看来,人工智能行业竞争已经愈发激烈,要想脱颖而出,技术是关键所在。自2015年回国后,他便迅速着手组建技术团队,团队逐渐发展到十几人,其中技术人员占比80%以上。截至目前,他带领团队持续研发,已获得了多项技术成果,申请了72项专利,33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外观设计专利授权,2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件高新技术产品。

不过,在公司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因批次不同出现检测存在少量疏漏的情况,为了实现“零缺陷”的目标,团队不惜花2到3个月时间进入第二轮研发,在原有机器视觉系统的基础上,加入了抛光系统,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正是凭借这种执着,我们才一直走在重庆机器视觉领域前列。”李志远总结道。

解决人才缺口 建立高校+企业培养机制

回国创业后,李志远发现,要想寻找合适的人才可谓困难重重,这是许多初创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很多技术出身的创业者一样,尽管在行业有丰富的经验,但创业不仅是自身的技术储备,还需要平衡市场、人才、资金、政策、资源等各个环节,而且缺一不可。就目前来看,制约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还是人才。”

他表示,在机器视觉研发等涉及高精密机械的行业,人才是企业前进的动力,但常常会出现企业招不到人,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情况。而人才难寻,很多企业选择从头培养,但效率较低,而高校则需要与市场接轨,培养更能有竞争力的人才,这就为两者合作找到了共通点。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他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与高校携手,建立高校+企业的培养机制。

目前,重庆远创光电公司与重庆科技学院、重庆大学等高校达成了合作,根据公司需要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在公司实习期间完成,如培养期间达到了公司要求,学生毕业后就可以获得留任机会。同时,公司也通过线上平台和园区共同寻找人才,实现多管齐下。

经验分享

问:高新技术企业如何使产品更有竞争力?

答:首先抓住行业痛点,然后分析市场需求,寻找突破口设计产品。就机器视觉行业而言,重庆地区的高精密设计处于起步阶段,即机械不够“精致”,但国际上领先的产品无论是微观设计还是工艺都能够做得精细,这也为企业提供了发展的方向。此外,企业需要重视技术研发,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更具市场竞争力。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唐小堞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