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富 > 正文
专家热议智能算法:信息茧房也许是个伪命题 算法的锅还需要算法来背
01-14 17:09:12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商报

1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新京报社联合举办“智能算法的传播逻辑与价值迭代研讨会”在京召开。在万物皆媒背景下,学界业界热议“算法个性化”“信息茧房”等议题。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喻国明以近期对算法的研究成果和心得为基础发表了看法。

6a63f6246b600c33e431df31bfd65c09d8f9a11b.jpeg

▲上图为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喻国明

他表示,在理论上“算法导致“信息茧房””这一假说从未被证实,算法本身就具有反茧房的本质;实践方面算法更是已经越来越多元并不断被优化,今天人们在选择面如此之广情况下,不太可能只依赖于一个算法平台获得信息,就像今日头条,虽然它在信息流通中举重若轻,但只有少数人会将它作为自己信息的全部来源。

喻国明重点指出智能算法迭代需要遵从两个基本原则,第一,算法型信息分发的控制变量升级,以“有边界的调适”到社会适应度与合法性的获得。第二,人机互动下算法逻辑的价值迭代,从“算法没有立场”到“技术必须充满责任感和充满善意”的升级。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陈昌凤表示,智能算法对多样性的提升主要基于两种路径:一种是通过强化“个性化”来有效提升“多样性”;一种是使个性化推荐系统的使用者“意识到未知”,也就是将被过滤掉的信息提示给用户,使用户意识到还有更丰富的新闻可供选择。

关于个性化是否局限了用户的信息范围,陈昌凤解释道,算法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或工具,它具有文化意义和价值观指向,将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持续且密切的影响。

新京报社编委兼评论部主编于德清认为,近年来社会都在关注“信息茧房”现象,但需要注意的是,“信息茧房”是个人阅读信息“偏食”、“挑食”的一种反映,无论是在传统纸媒或门户网站时代,这种现象都可能存在的,并非算法崛时代才有的问题。一个好产品的本质应该是满足人好奇心与让人兴趣的多样性,而不是沉迷。

aa64034f78f0f7368b825beaaecfbe1feac41378.jpeg

▲上图为新京报社编委兼评论部主编于德清

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看来,某种意义上“信息茧房”指的更多的是信息偏食造成的视野局限,通过生产内容与传播策略调整可以突破信息茧房。在当前信息环境中,我们主要是通过社交媒体、信息网络和公共性信息平台获取信息。这三种主要路径模式因个人性格特点、路径依赖惯性和获得满足感的差异而存在信息固化的可能性。

37d3d539b6003af3e54f27a297b0cb5a1238b698.jpeg

▲上图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教授刘燕南认为,从结构方面讲,今日头条等分发平台目前还难以做到全球化市场与疆界的跨越,中观层面存在多平台竞争,微观层面的个性化推荐也不尽相同。因此,传统时代如果不存在“信息茧房”,现代社会也不存在。从个人层面来讲,个人的选择有功能、兴趣、习惯性等不同的方面,而媒介的智能化推荐也正在不断的做一些迭代行为,意味着受众使用的多样性。当然,这也就要求算法要不断的更新。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刘德寰提出算法困境的出路在于算法人性化。在整个社会变迁过程结构当中人们最稀缺的时间。因为大家没有时间搜索,所以会选择信任人给出来的信息,这样的茧房效应是人在一个巨量信息过程当中形成的生存之道,这种茧房要突破其实很容易,只要选择的生活变了,茧房马上就会消失。

刘德寰表示想要对算法进行改进,有两种方式,一个是强化信息偶遇,增大信息量;第二个方式就是NVM,将公共关注的话题、调性关注的问题与族群关心的问题分清楚,并按比例分发。

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副教授李彪认为算法带来传播学研究新的挑战。时代已经来到信息生产与分发阶段,整个社会信息生产的方式或者说最主流的就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包括内容的分发。他表示, “算法的锅还是需要算法来背”,算法要有多元化的数据或者数据多元发挥作用,它在不断的成长发展,可能是阶段性的,算法的问题还是需要算法自身来支撑。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 侯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