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跟随刘备的时间相对较晚,也没有跟刘备拜把子,但他在蜀汉建立的过程中,绝对居功至伟,这一点毫无争议。
刘备曾说过,他得到诸葛亮了,就像快渴死的鱼儿得到水一样,假如没有诸葛亮竭尽全力辅佐,别说刘备能与曹操、孙权相抗衡,估计连立足之地都未必能够占有,搞不好至死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
世上几乎没有完美之人,诸葛亮也不例外。由于蜀汉实力本身就比较弱,而诸葛亮后来又急于想兑现对先帝(刘备)作出的“光复汉室”的承诺,所以他多次北伐,但基本上都是失败。
但仅凭此一点,就全面抹杀诸葛亮对蜀汉的功绩,显然也不客观,因为对于诸葛亮的功绩,蜀汉昭烈帝刘备心里跟明镜似的。当初刘备征伐东吴失败后,在奉节白帝城闭眼之前,曾让儿子刘禅谨记,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听相父诸葛亮的话,要把他当父亲一样看待,并且刘备还告诉诸葛亮,如果觉得刘禅不靠谱,你可以直接让他下台,这不属于谋反。
刘关张三兄弟去世以后,以诸葛亮的资历、权力、地位和谋略,要废掉刘禅易如反掌,但忠心无二的他,没有干这样的事,依然还是像对待刘备那样对待刘禅。
诸葛亮虽然北伐失利,但治理国家还是有一套,在他的治理下,蜀汉国力比建立之初还是强了一些,但就在这关键时刻,蜀汉却出现了一个问题,人才断档。有人说这问题是诸葛亮造成的,或许有一定原因,但并不尽然,以当时蜀汉的情况来看,诸葛亮完全放手不管,通通让手下人去管,肯定是不行的,但管得太多似乎也不对,这个问题只能任由后人评说了。但无论如何评说,人才匮乏在当时的蜀汉是不争的事实,再加上前面提到的有些急于求成,所以,诸葛亮总是事必躬亲。
事必躬亲有利有弊,好处是尽量维持好的发展势头,不容易出乱子,一切都在诸葛亮的掌控之中;弊端也很明显,这不但拖垮了诸葛亮的身体,而且手下的一些大臣也满腹怨言。
公元234年,劳累过度的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的五丈原驾鹤西游,纵然心中还有未完成的梦想,但上天已不再给他机会。
身居成都的刘禅,听说相父病逝的噩耗,差点哭晕过去。通过史籍的记载可以看出,这并不是演戏,而是发自肺腑的难受,因为位高权重的诸葛亮一过世,刘禅其实已经没有必要再去演戏了,他立马变成蜀汉真正的老大。
哭过之后,刘禅召集群臣开会,商讨相父的身后事,墓地如何修建,应该追加何种谥号,陪葬品该挑选等等……就在此时,一个叫李邈的大臣,脸上毫无伤心的表情,居然向刘禅上书,说丞相(诸葛亮)的坏话。
李邈把诸葛亮比作西汉的权臣霍光、吕后的侄子吕禄,还同时批判他连续六次北伐,几乎把蜀汉“掏空”,当然,这些话只不过是节奏性表达,更重要的是,他想说服刘禅简单地为诸葛亮置办一下丧事就行了,不必隆重。其实,在当时的朝廷中,与李邈观点近似的大臣不只一两个,只是他们在等皇帝表态,而沉不住气的李邈直接来了一个上书。
好了,这下李邈捅大篓子了。看完李邈的上书,刘禅气得直打哆嗦,这绝不是演戏,因为李邈很快被关进大牢,然后就是一命呜呼。
简单分析可得知,刘禅心中或许对相父也有一些不满,但他并不是是非不分的昏君,也没有忘记老爸刘备生前的叮嘱,更不敢轻易抹杀诸葛亮构建蜀汉的功劳。如果他真的听了李邈的话,估计董允、费祎、姜维等人不会答应,如此一来,蜀汉在诸葛亮去世之后就会立马陷入政治危机之中。可见,刘禅绝非“扶不起的阿斗”,还是有一定政治智慧和明白道理的。
(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频道在选发时有修改)。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号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