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加水汽车”惹来一地鸡毛。
5月24日,南阳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称,此事系记者报道信息不准确,目前已要求涉事集团负责人庞青年写情况说明。南阳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项目仍处于研发人员的验证阶段,并未正式生产,也未经过工信等相关部门的验收。报道用词不当,信息发布不准确导致误解。
此前一天,南阳市委机关报《南阳日报》在其头版刊发消息称,“车辆加水就能跑”。消息还称,南阳市委书记张文深实地察看项目建设并“点赞”。
刚刚过去一天,舆论的风向就变了。一件原本具有“开天辟地”意义的新发明、大新闻,居然完全归结到新闻记者的专业素养上去了,亦属奇闻。
记者有责任吗?当然有责任。在地方党报上,如此语气笃定、如此情绪激昂地断言“车辆加水就能跑”,说什么“这意味着车载水可以实时制取氢气,车辆只需加水即可行驶”,显然是不慎重、不严谨的。
很简单,常识告诉我们,水裂解后当然可以生成氢气,但这个裂解过程,却是需要消耗其他能源或依靠电解水方式才能够完成。何况,能量转换的效率也很低。套用南阳日报消息的表达方式,这意味着,“车辆加水就能跑”还需要消耗其他能源。
此外,青年汽车一再强调,其水氢燃料车的最大秘密,是一种特殊催化剂,在这种特殊催化剂的作用下,才能将水转换成氢气。这样公然渲染神秘的“特殊催化剂”,也令人疑窦丛生。这样的表述,要么走向神秘化,要么就是在试图隐瞒什么。
可见,记者即便要为水氢燃料车站台,也应该遵循基本的常识,把事情搞清楚,不要犯常识性错误。更不要不带脑子,人云亦云,信口开河。到头来,一旦事情起了变化,最先被甩出来的,肯定是记者。
然而,若完全把责任甩给记者,未免有欠公平公正。一者,报道写道:“5月22日上午,市委书记张文深到氢能源汽车项目现场办公时,为氢能源汽车项目取得的最新成果点赞。市委副书记、市长霍好胜参加现场办公。”熟悉政情的人知道,这则报道,与其说是一则科技新闻,不如说是一则领导活动的制式报道。也即,记者是在报道市委书记活动时提及的“车辆加水就能跑”,而非自行挖掘报道。
一般而言,这样的报道,要经过层层把关,各级领导审阅,这中间,体现的其实是组织的意志与诉求,记者究竟能有多少主动性、能负多大责任,并不好说。
再者,记者表述不准确,也与青年汽车方面传递的信息有关系。不管是否存在误导,是否存在企业借助领导站台而寻求发展的情形,企业应该对产品的表达负责任。
事实上,市委书记去企业调研也好、现场办公也好,事先都应该有沟通,绝对不会出现贸然前往的情形,这也表明,至少在如何向社会传递水氢燃料车的问题上,政府与企业应该是有通气的。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还将舆情责任推给记者,也是不厚道的。
此事仍在发酵,从目前看,仅仅靠南阳市工信局的回应,显然很难消弭争议。也希望更高层级的部门、领导出来走两步,而不是只把锅甩给记者。不要忘记,青年汽车的南阳项目总投资83.16亿元,其中南阳市政府平台就出资40亿元。能甩掉吗?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