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双版纳一路北上到昆明的15头野象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热点。
6月3日,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从云南省林草局获悉,6月2日21时55分,象群继续向北迁移,沿玉溪市红塔区春和街道老光箐村北侧前进,进入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昆明当地已经对象群活动区域进行了封闭管控,防止发生人员伤害。
当日,现场执勤民警对记者表示,针对北上的亚洲象象群,宝夕公路已经全线封闭,具体恢复时间不确定。
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梳理发现,此次西双版纳野象群北上在去年3月就已初见端倪。多名专家学者曾认为野象群出走的原因之一是西双版纳森林覆盖率增加造成天然林内食物减少,野象觅食压力变大。
▲6月3日上午,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村民目击象群出现在老江河村螺蛳塘箐附近。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迁徙苗头后的500公里之路
在我国亚洲象主要分布云南西双版纳、普洱、临沧3个州市,数量约300头,西双版纳270余头野象,勐养子保护区范围及周边有90余头野,占了整个西双版纳的三分之一。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2020年3月,16头野象从西双版纳勐养子保护区出走。同年7月,普洱市首次监测到16头野象,野象在思茅区南屏镇大开河村造成1人死亡。同年12月,北上的野象群到达普洱市墨江县,并生下一头“象宝宝”,野象群数量增加到17头。
4月16日,17头野象再次北上进入玉溪市元江县觅食;4月24日晚,其中2头象返回普洱市墨江县境内找到其它象群。
5月16日凌晨,15头野象进入红河州石屏县宝秀镇。该象群由成年雌象6头、雄象3头、亚成体象3头、幼象3头组成。
▲5月28日在云南省玉溪市峨山县境内拍摄的象群(无人机照片)。图片来源/新华社
5月24日20时,15头野象迁徙到玉溪市峨山县大维堵村一带。其中,1头年幼的小象因当天觅食了约200斤酒糟,醉倒在大维堵小寨组,睡过头后脱离了象群,独自在四处游玩后于5月25日傍晚回归象群。
在峨山县逗留6天的象群于5月29日19时前后在六龙公路附近被发现;5月31日17时30分,15头野象向北至玉溪市红塔区洛河乡与大营街街道交界处;6月2日21时55分,象群继续向北迁移,沿玉溪市红塔区春和街道老光箐村北侧前进,进入昆明市晋宁区双河乡,目前位于双河乡火草坝附近。
截至目前,15头野象群已经出走49天,迁徙约500公里,为何至今还在“暴走”?云南多位亚洲象研究学者在接受上游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北上象群曾有机会被“劝返”,但最佳时机已经被被错过。2020年该野象群从勐养子保护区出发时就有了迁徙的苗头,当野象群在景谷和宁洱之间南北徘徊时,应该是“劝返”的最佳时机。
▲6月1日,玉溪村民在村子里捡拾的大象粪便。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主要食物减少导致野象群出走
此次野象群北迁事件中,野象群为何会离开保护区、持续向北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多名专家学者均认为,野象群出走的原因和西双版纳森林覆盖率增加、天然林内食物减少导致野象觅食压力变大有密切关系。
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教授、云南省亚洲象专家委员会成员陈明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种群数量增长、觅食压力变大,栖息地承载力下降都有可能是大象出走的原因,“森林保护好了,对于大型食草动物来讲,林下可采食的植物反而少了。”
陈明勇称,在保护区周边或者森林边缘,很多农户种植了大量的亚洲象可采食的玉米、水稻等食物,亚洲象在找不到食物的情况下,就会不断被吸引从保护区走出来。
2013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腊管理所宗建坤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所郭贤明、王兰新等人通过研究2004年到2012年勐腊子保护区内31个受到亚洲象不同程度危害的村寨发现,稻谷、玉米、甘蔗和香蕉等作物是亚洲象喜食的食物,成为了亚洲象的主要危害对象。
2012年,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所郭贤明等人在《西双版纳亚洲象肇事原因分析及缓解对策探讨》中分析,多年来保护区管理部门加强了森林管理,但是却忽略了为保护亚洲象在内的食草动物提供最主要食物来源的次生演替植被的作用。“草地面积的减少,直接导致了食草动物食物量的减少。尤其是亚洲象,在植被保护较好的保护区核心区内已很少见到其活动痕迹,90%以上的亚洲象活动集中在村缘或村寨附近。”
今年5月31日,北师大课题组调研结果显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郁闭度从1983年的88.90%增至到2016年的97.02%,导致野芭蕉、粽叶芦等亚洲象的主要食物逐步减少,“这些保护良好的天然森林却成为亚洲象的劣等栖息地”。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除了森林覆盖率增加造成天然林内食物减少的原因外,郭贤明等专家学者还认为,人口增加导致亚洲象生存环境破碎化严重、环境容量不足、亚洲象取食习性改变、亚洲象的报复行为、公路阻隔的影响等均有可能造成亚洲象出走肇事。
▲6月1日,北上大象群在玉溪市境内破坏的农作物田地。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专家建议低强度用火改善环境
6月3日上午,云南省林草局通报称,林草局已协调无人机监测团队、应急处置团队、亚洲象专家全部转场,提前研判和通报迁移线路,指导昆明全面开展布防工作,要求高度警醒、高度戒备、全力防控,切实保障人象安全。
针对采取怎样的措施预防野象群的出走的问题,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尚勇管护所研究人员廖邦萍提出,可以结合低强度用火来实现森林改造,助力森林植被的良性更迭,拓展亚洲象的生存空间、改善食物来源、提升食物多样性。廖邦萍举例提出,可以结合低强度用火来实现森林改造,通过针对某区域计划性烧除,实现森林植被的良性更迭,扩展亚洲象的生存空间、改善食物来源、提升食物多样性。
西双版纳近年来种植的橡胶树也被建议更换种植。在当地从事了多年管护的廖邦萍提出,由于亚洲象自身具备一定规律的生活状态,因此大象生活区域可以调整产业结构,主张利用第三产业实现经济带动发展,例如落实观象活动等,以旅游经济作为提升地方经济的主要发展策略,同时也调整经济作物的类型,例如用山茶花、铁刀木等作物实现代替橡胶树,大力发展亚洲象危害较小的家禽养殖业,避免亚洲象对当地居民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
西双版纳保护区科研所郭贤明也提出,西双版纳当地居民长期以来有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和放火烧牧场的习俗,低强度用火可以改善森林环境,有利于维持和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可增加森林内的生物多样性,一定程度上可增加动物的食物量。西双版纳保护区管理部门在勧养子保护区的莲花塘、关坪及尚勇子保护区的冷山河等区域尝试开展时发现,计划烧除一个月左右,烧除区域的各种草本植物就开始萌发,由于烧除过程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的肥力,植物的生长情况较未烧除区域更好。在对冷山河区域的调査中发现,烧除45天之后,林下草本植物高度即可达到30厘米,同时在烧除区域发现了亚洲象、水鹿、赤虎等食草动物新鲜的取食痕迹,效果比较明显。郭贤明因此提出可有计划地选择过去亚洲象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进一步实施计划烧除,以逐渐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质量,增加野生动物食物来源,减少包括大象在内的森林内动物走出森林到村寨周围进行取食的次数。
郭贤明还提出,可以在勐养、勐仑、尚勇、勐腊各子保护区建立生物走廊带,以有效地减小栖息地片段化和人为活动对亚洲象产生的威胁,促进种群间的交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保护区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的作用。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西双版纳亚洲象栖息地目前开展了野生动物肇事补偿工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群众的损失,但长远来看,对亚洲象等野生动物的保护及减少当地群众的损失仍然有很大的难度。
长期在西双版纳保护区内工作的宗建坤撰文指出,在进行野生动物肇事补偿的同时,应建立完善的亚洲象监测体系,加大对亚洲象的监测,随时掌握亚洲象的活动情况,并建立专门的亚洲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各种数据的分析,结合亚洲象的活动,对各个时期可能出现的亚洲象为害程度作出预警,以便对重点为害区域提前做好防范准备工作,尽可能减少亚洲象的为害。
上游新闻记者 胡磊 实习生 冷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