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河南郑州市遭遇罕见特大暴雨,洪水侵入地铁线路地下隧道造成12人死亡、5人受伤。
7月21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印发紧急通知部署做好城市轨道交通防汛工作,要求运营单位要充分汲取近期发生的雨水倒灌事件教训,进一步调整完善应急预案,对超设计暴雨强度等非常规情况下采取停运列车,疏散乘客,关闭车站等应急措施。
如今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地下铁路工程如何防御洪水成为了舆论关注焦点,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shangyounews)记者查询相关学术文献发现,学者普遍认为,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维护与高速发展的城市现代化不配套,地铁车站设计建设不够完善,轨道交通行业防汛工作的意识不高以及地铁防汛预案不完善等,都是造成地铁被淹的原因。
多位学者建议,开展地下空间防汛等级、标准的设计,进一步加强洪水进入地下空间后的扩散机理研究,为地下空间的防洪设计和洪水淹没后的人员逃生救援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7月20日,河南郑州遭遇罕见特大暴雨,地铁线路大量积水。图片来源/网络
地面出入口是地铁防洪关键
地铁因为站外暴雨积水而导致被淹并非第一次发生。
2001年8月,15个小时内,上海市区平均雨量在150—200㎜之间。徐汇、卢湾等中心区的雨量更是超过了220mm,达到特大暴雨的程度。雨量大而集中,导致上海地铁二号线静安寺站发生泥浆倒灌现象,地铁运行严重受阻。
2005年9月12日凌晨,台风“卡努”对上海的影响进入高潮,风雨最强的时间段整整持续了6个小时,地铁二号线中山公园站等部分车站进水。
2012年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地铁5条运营线路的12个站口因漏雨或进水等临时关闭,机场线东直门至T3航站楼段停运等,严重影响了广大市民的生活和日常出行。
随着地铁线网不断发展,公众对于地铁的依赖程度与日俱增,尤其是在下雨天等恶劣天气时,因路面交通不畅,私家车、公共汽车等均受到影响,地铁的安全准点运行变得至关重要,以地下运营为主的城市轨道交通在极端天气下如何防范洪水也逐渐进入了学者的研究视野。
天津市地下铁道运营有限公司聂景东在其论文《浅谈地铁车站防汛应急措施》中分析认为,造成地铁系统面临洪水风险的原因主要包括: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维护与高速发展的城市现代化不配套,城市排水管网不能够满足暴雨或持续降雨天气的排水需求。同时,部分地铁车站设计、建设不够完善,在国内缺乏对轨道交通行业防汛工作要求的标准和规范,防汛工作的意识不高,防汛准备不够充分。部分地铁运营方还存在地铁防汛预案不完善的问题,应急处置现场组织不到位,不能及时控制险情的进一步恶化。
修建于地下的地铁车站,其出入口、风井都是容易造成地铁工程进水的部位。学者分析认为,地铁出入口是防汛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仅要防止无顶棚或顶棚漏水的出入口,还要防止站外积水较多没过出入口台阶后倒灌进入车站的情况。在暴雨及持续降雨时,由于市政排水能力的不足,导致站外积水,又因为出入口高度有限,水位持续上涨后容易出现雨水倒灌。
地铁车站向外通风的站外风井也是容易造成站外雨水倒灌的部位。地铁站外风井是连接地下车站和风亭的通风道,用于车站通风。风井一般设置在车站出入口附近,部分风井设置在结建建筑内。设置在站外的风井一般设置了一定高度,但在地势低洼处,因积水过多,存在雨水通过风井倒灌进入车站的可能性。
预警是防范地下洪水的重要措施
多位学者的分析认为,防止洪水进入地铁造成人员损害、财产损失,应该同时采取工程措施和包括预警在内的非工程措施,将悲剧发生可能降到最低。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郑健吾在其《地铁工程的防洪对策与措施研究》一文中提出,穿越洪水高风险地区的地铁隧道中,应该在高风险区域两端设置防淹门。防淹门在发生事故时能快速关闭,使倒灌的江水被堵截在高风险隧道区间内,控制两端车站和全线免遭江(潮)水淹及。
在非工程措施方面,郑健吾还提出,地铁运营方应该加强预测预报,应当根据天气预报及时做好地铁出入口的临时防水淹措施;加强对非常灾害的预测预报,及时做好关闭防淹门的各项措施,包括暂时中断地铁运营、疏散地铁乘客及有关人员,以应付突发事故的发生。
上游新闻记者注意到,来自于地铁运营一线的聂景东提出,当个别车站或区段出现雨水倒灌进入车站时,地铁行车组织应当及时调整配合,可适时在受影响区段或车站进行跳停、扣车、交路跑车等,“如雨水进入轨道行车区域影响行车,可根据积水高度进行区间限速或暂停通过,组织进行抢险等”。
同济大学娄厦、刘曙光等人2010年6月发表的《上海地下交通设施防洪调查》的文章称,我国地下空间的开发起步较晚,对于洪水进入地下空间后的扩散机理研究不够深入,防洪措施与人员紧急疏散措施的实施尚有欠缺,“一旦地下空间遭遇洪水侵袭,其破坏程度不可计量”。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防洪的重视,建立预警系统,完善疏散措施,“一旦地面发生可能造成地下空间危险的强降雨,人们可以按照最有效的逃生线路离开”。
此外,学者认为目前颁布的防洪标准中,交通设施部分未将地下空间的内容列入。大部分地下空间在设计过程中采用的是地表防洪规范,而地表空间与地下空间结构等方面的差异性,使地表防洪规范不一定适用于地下空间,建议结合当地的水位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完善现有的防洪标准。
同济大学的学者呼吁,学界应该积极开展地下空间的洪水淹没研究,通过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研究洪水进入地下空间后的扩散机理,模拟其动态行为,为地下空间的防洪设计和洪水淹没后的人员逃生救援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上游新闻记者 胡磊 实习生 冷宇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