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0日,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圆满落下帷幕,中国队以9金4银2铜的成绩收官,锁定金牌榜第三名,金牌数和奖牌数均创历史新高。
冬奥赛场千里之外的东北边陲小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也因冬奥成为关注焦点。七台河市曾先后培养输送了10位世界冠军,中国在历届冬奥会获得的22枚金牌中,7枚金牌和七台河有关。
2月21日,上游新闻(报料邮箱:cnshangyou@163.com)记者走进七台河市了解到,近半个月来,游客纷纷组团走进这座“冬奥冠军之乡”,探寻其冠军文化。
▲2月16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七台河短道速滑冠军馆记录着该市的荣耀。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河面上全是滑冰的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队以9金4银2铜的成绩收官,历届冬奥会总金牌数达到22枚。这22枚金牌中,冰上项目共16枚,雪上项目共6枚。其中,短道速滑是中国夺金大项,共夺12金,位于东北的七台河“承包”了7枚……中国短道速滑项目,无论是训练技术积累还是体育精神传承,七台河都是绕不开的存在。
2月5日晚,七台河籍运动员范可新和队友获得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混合团体接力冠军,为中国代表团摘取首金。
“短道速滑是一种传承,我们都是七台河人,我希望以后有更多七台河的孩子,能接上我的这一棒。”在夺得首金的赛后媒体见面会上,范可新这样说。
七台河市,位于中国东北边陲,完达山山脉西端,倭肯河和挠力河蜿蜒而过。七台河具有寒暑明显、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2.4至3.9℃。每年有4个月气温在零下20度,气候和地理条件非常适合开展各种冰上运动。
“冬天到倭肯河看看,就知道为啥七台河出冠军了,河面上全是滑冰的。”一位网友这样说。
七台河还有另一个别称——煤城,是一座新兴的以煤炭和木材加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这里的煤炭资源得天独厚,煤田延伸上百公里,含煤总面积为7200平方公里,含煤地层总厚度2500—3700米。煤炭保有储量17亿吨,远景储量37亿吨。以煤种全、储量大、煤质优,被列为全国三个保护性开采煤田之一。矿区总面积6221平方公里。煤矿的大量开采,也使这座小城焕发生机,矿区公路四通八达,发煤货场,铁路专用线横贯东西走向,通讯网络自成体系,交通、通讯十分便利。
当地政府部门一名工作人员告诉上游新闻记者,七台河近乎一半人口为煤矿职工及家属,一半为地方人员。再往前追溯,很多人都是外来人口。1958年,国家开始对七台河煤田(原称勃利煤田)大规模开采,一时间,省内各地矿务局矿工纷纷来此支援开发建设。矿工们劳作中发扬的“跪着采煤,站着做人”的精神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也激励着这里的人们不断拼搏进取。
▲七台河体育中心展示的功勋教练孟庆余。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功勋教练原来是采煤矿工
2月16日,上游新闻记者来到七台河市,走出七台河西站便能看到一幅原中国女子短道速滑队主力队员王濛的照片,画面中写道“‘濛’时代 续写传奇”。
走在街道上,立春过后的小城仍被冰雪覆盖。在零下20多度的气候下,市区的一座冰场上仍有市民在冰面上驰骋,享受着冰雪的乐趣。记者随机采访几位市民,几乎每个人对于王濛、范可欣的事迹都耳熟能详。市民们告诉记者,想要了解更多的故事,可以去短道速滑冠军馆。
短道速滑冠军馆,原名七台河观光塔,该建筑于2011年建成,耸立在桃山公园和仙洞山公园之间,毗邻桃山湖、桃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和湖滨广场,起初作为城市观光塔建设。2019年,当地将观光塔整体打造成了短道速滑冠军馆,并对外开放。
整座塔高83米,塔基12平米,共设有8层展厅。走进七台河短道速滑冠军馆,首先映入眼帘的“金牌榜”,记录了七台河培养的运动员取得的成绩。随着范可欣收入本届冬奥会首金,“金牌榜”冬奥冠军的数字已经从6变成7。
馆内主要展示内容为孟庆余和历代教练影像,以及关于杨扬、王濛、张杰等运动员的展馆。展馆通过实物、雕塑、图片、资料、音像等,深入挖掘了七台河48年滑冰事业的历史,系统总结了七台河的冠军精神。
曾经的煤炭之城,是如何与短道速滑扯上关系的?不得不提的,就是功勋教练——孟庆余,他也被称为七台河市短道速滑事业的奠基人。
孟庆余,1951年出生于哈尔滨市,18岁时被分配到七台河在新建煤矿当采煤工人。从学生时代就热爱滑冰的孟庆余,1972年代表七台河参加冰上运动会,一举夺得1500米、3000米和5000米比赛三项冠军。
1974年,孟庆余调入市体委工作。也是这一年,孟庆余在七台河自发组建滑冰队并当起教练。他自制训练器材、创制训练方法,因为没有合适的冰场,孟庆余就自己设计“浇冰车”,把一只大铁桶放在爬犁上当作水箱,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像老黄牛一样拉着一吨多重的爬犁,一圈圈密密实实地浇。一场冰浇下来,皮手套透湿,手冻得又红又肿。
小队员从最初在冰上站不稳,到可以如箭一般冲出起跑线,再到可以在冰面上滑出完美弧线,孟庆余忘我地付出着。
1987年,孟庆余提出一个大胆想法,将七台河重点项目从速度滑冰转为短道速滑,并且主攻女子项目。此后事实证明,这成为七台河打开世界大门的一把金钥匙。1991年,师从孟庆余、入选国家队的张杰和队友,在世界大冬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比赛中夺冠,成为七台河走出的首批世界冠军。
此后,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等4位冬奥冠军,无一不是孟庆余的弟子。2002年2月16日,七台河运动员杨扬在美国盐湖城冬奥会上,以44秒187的成绩获得短道速滑女子500米决赛冠军,实现了中国运动员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2006年8月2日,孟庆余驾车从七台河赶往哈尔滨的路上,不幸遭遇车祸去世,终年56岁。他留下的二八自行车、秒表等遗物,在“短道速滑冠军馆”展出,激励着更多七台河运动员。
▲短道速滑冠军馆内,中国冰上传奇王濛(左一)与孟庆余教练合影。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一代又一代的冰上传承
尽管孟庆余离开了,但是他的精神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七台河教练员和运动员。记者走访发现,七台河在短道速滑项目取得的成绩,与教练员和运动员不断弘扬冠军精神密不可分。
孟庆余的学生,张杰、董延海夫妇从国外回到七台河,接过秒表继续执教。张杰一边担任七台河特奥短道速滑队公益教练员,一边在七台河职业学院张杰冰上运动学院担任主教练。在张杰、董延海夫妇的共同努力下,七台河市获得了7枚特奥金牌。
七台河市少儿短道速滑业余体校副校长、高级教练员赵小兵先后培养出孙琳琳、王伟、李红爽等冬奥会冠军和世界冠军。“感谢孟教练的知遇之恩,是他引领我继续为短道速滑事业发光发热。”赵小兵说,“因为伤病让我曾经的冠军梦破灭了,我要拼尽全力让我的小队员替我实现短道速滑冠军梦。”
在一代又一代优秀教练员的拼搏下,七台河先后培养和输送了杨扬、王濛、范可新等10位世界冠军,累计向省和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326人次,获冬奥金牌7枚、世界金牌176枚、国家级金牌535枚,打破世界纪录16次。
▲2月16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七台河体育中心室内冰场内,小队员正在训练。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冬奥冠军之乡”火出圈
近半月来,“冬奥冠军之乡”七台河火到出圈。七台河也借机推出探秘冬奥冠军城旅游特惠周,游客纷纷组团前来,探寻冬奥冠军之乡的冠军文化。
在七台河,另一个必去之地是七台河体育中心。如果说短道速滑冠军馆代表着七台河短道速滑项目发展历史,那么这里就代表着未来,代表着希望。
上游新闻记者来到七台河体育中心的室内冰场内看到,冰场中间写着巨大的文字“中国七台河 冬奥冠军之乡”,七台河职业学院短道速滑训练中心的孩子们在进行训练。
“训练的孩子都是专业队员,雷打不动的每一天都要来这里训练。”场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训练条件要好很多,这座大型室内冰场修建于2014年,在此之前不论专业、业余,都要到室外冰场训练。”
在七台河学习短道速滑的小队员们,不仅仅有本地人,外地的小队员们也纷纷慕名而来。在训练间隙,一名来自勃利县的小队员告诉记者,“小时候就喜欢滑冰,如果未来能把滑冰当成职业就更好了,希望能站在领奖台上。”
和王濛、范可欣一样,拿奥运冠军,是许多七台河运动员从小就种下的梦想。滑冰,俨然已成为七台河地方文化的基因。
▲2月5日,七台河籍运动员范可新(下)在比赛中冲线。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考体育80分滑冰占40分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高水平运动员的不断出现,除优秀教练员的培养,还离不开当地政策的大力支持。
2017年2月,七台河被升格为“国家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8月,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短道速滑体育训练基地”。
七台河市体育局工作人员介绍,七台河全市中小学体育教学把冰雪项目列为必修课程。从2014年开始,七台河市将滑冰纳入中考,体育学科80分总分中,滑冰占40分。这也使滑冰得到教师、学生及家长的更多重视,越来越多学生穿上冰刀,走上冰场。
当地还建立了11所短道速滑特色学校,在小学建立了初级班,为基础班输送队员。此后再在基础班中进行选拔,进入重点班,通过层层选拔,为省队或国家队输送竞技人才。
2021年,七台河在训的短道速滑运动员超400人,是全国短道速滑项目后备人才储备最充裕的城市。
今年1月12日,七台河市政府在工作报告上提出,短道速滑新获世界级金牌13枚,注册运动员占全国1/3,高居全国城市榜首。2022年,将推动短道速滑“省队市办”再上新台阶,打造全国短道速滑项目集训、转训基地,积极向省及国家推送优秀运动员、教练员,承接国家、省级赛事,进一步擦亮“冬奥冠军之乡”金字招牌。
上游新闻记者 张莹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