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以来,“女记者马金瑜”掀起了一场舆论战。
一半人撑她,撑她远嫁千里的孤勇,和最终逃离家暴的觉醒。一半人骂她,骂她枉为高级知识分子,却以爱情之名美化家暴,让更多受害者绝望。
所以,我们应当怎样看待马金瑜事件?
2月6日,前媒体人马金瑜发了一篇自述文——《另一个“拉姆”》。文中,她详细回忆了自己闪婚嫁给藏民,却长期遭受家暴、出轨的噩梦。
但是,原文导语中的一句,“为了孩子她只能选择隐忍。”
却让人觉得无比刺眼,刺心。
马金瑜曾在某著名媒体做主力记者,进青海藏区采访,结识了蜂农谢德成。47天后,他们闪婚。
从都市的钢筋水泥到大自然的雪山草原,需要勇气,也需要爱情做底气。
没有人质疑这一场远嫁不是真爱。但时日渐长,爱人原形毕露,开始化身野兽,挥起拳头,将她打到鼻青脸肿,小便失禁——甚至怀孕时期也未幸免于难。
老记者的文笔当然好极了,一个个细节,一个个画面触目惊心。
但是我们总觉得怪怪的。
“我的眼睛登时模糊了,拳头不断砸在我的头上,头发被抓着,动不了,只听孩子大哭着。”
“半夜醉酒,翻墙进来,从房顶上跳下来,把我叫醒开始找事打架,孩子醒来,他(前夫指谢德成)让孩子在旁边看着。”
——也就是说,母亲几乎每一次挨打,都有孩子全程见证。若是有幸错过,事后看见母亲的伤口和血迹,也能明白它的出处。
何其残忍!
“三个孩子的小腿,腰上,这时已经被醉酒的父亲用皮带和皮带扣抽烂了,紫色的淤青……”
——也就是说,没有什么“虎毒不食子”。父亲疯起来,连孩子也下狠手。试问,这样的成长环境,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下一代呢?
台湾某项研究显示,从小目睹母亲忍受家暴的女性,长大后成为家暴受害者的比例,是一般女性的4.3倍;曾经目睹家暴的男孩,长大后对伴侣施暴的概率,则比一般男性高出5.27倍。
在马金瑜的长文中,我们还发现一个细思极恐的问题:
“和我一起工作的藏族女工,大多是这样的,头发蓬乱着来上班,脸被扇肿了……大白天,男人冲进来,手里掂着菜刀,醉得摇摇晃晃,要把这里干活的媳妇砍死……”
“我常常是那个劝架、拉架的人……休息几天,我又像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一样,通知他们来干活,我以为,也愿意相信,不会再有下一次,可是一次比一次更厉害。”
——孩子们从小耳闻目睹父亲怎样暴打母亲,但没有人觉得不对,甚至在大环境里,邻居家的叔叔也这样暴打阿姨。孩子们会不会认为家暴是正常的,是人之常情?长大后会如法炮制,将暴力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太可怕了!
我们一次次呼吁女性,家暴不是内部矛盾而是社会犯罪。我们还需要一次次警醒母亲,孩子需要的不只是完整的家,更是完整的,健康的爱。
文_龚正星
图源网络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