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清华录取通知书,第二天他就去派出所报喜!”昨天,社交媒体被一则暖闻刷屏。今年高考,重庆万州考生吴劲林取得676分的好成绩,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第二天,他便一路小跑奔向万州区公安局红光派出所报喜。
高考生与派出所之间,有何奇妙联系?三年前,派出所民警潘锡军入户走访,偶然获悉吴劲林一家生活困难。全家四口人,奶奶摆摊维生,儿媳常年有病,每月需要数百元药费。全家经济来源,仅靠儿子在重庆打零工的收入。当时读高一的吴劲林品学兼优、格外争气。见此情况,红光派出所当即决定全力资助,承担其在校所有费用。没有后顾之忧的小吴,发愤图强、勇攀高峰,他用成绩证明自己的努力和回报帮助他的人。
“心系群众办实事,扶贫帮困暖人心。”这段话被刻在锦旗上,也是吴劲林一家的心意。正如网友所言,这是双向奔赴的优秀,真正地为民服务。有人伸出援手,闪光的金子才不会被遮蔽。
有心人不难发现,今年高考结束后,“寒门出贵子”的暖闻频上热搜——衢州男孩帮父母打螺丝时,收到复旦大学录取通知书;爷爷爸爸相继过世,靠伯父抚养的陕西男孩考上清华大学;江苏农民父母供养三姐弟,两人考上清华大学……
固然,此“贵”非彼贵,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启,未来可能还有很多门槛要跨越。在一些人眼中,可能认为就算“鲤鱼越农门”,通过高考实现人生进阶,这些人仍缺乏视野和社会资源,一旦进入社会大熔炉,很难追平原生家庭和出身带来的差距。也有人说,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世厉害、又有能力的人。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享受城市的教育资源,学习时能走捷径。此类“出身论”,显然低估了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些年来,一张张优异的成绩、一份份名校录取通知书,都是驳斥该谬论最有力的证据。
“寒门”从来不是自我放弃的理由。简陋的出租屋里、留守的土房灯下,不向困苦低头的生活强者,始终在拼尽全力。当然,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也源于稀缺性。现实中,老少边穷地区学生“弃考”送外卖、进工厂现象更值得警惕。
因而,从社会层面上看,多一些无私奉献的点灯者,像红光派出所民警一样,真情帮扶点亮他人希望,才能照亮社会光明的未来。针对寒门学子,高招录取有“专项计划”。对于因病、因残造成的生活困难家庭,希望各地夯实解困脱困的政策,真正做到“心系百姓为民解忧”。全社会形成合力,为寒门学子“兜底”。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