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巍火了。
火在他流浪了26年之后。
坐在臭气熏天的垃圾堆旁,他衣衫褴褛,却镇定自若。他手握刚刚拾来的“废物”,信口奉上几句《中庸》、《左传》或《论语》,在簇拥的人群间,口若悬河针砭时弊、剖析政局,偶有几句心灵鸡汤,沁人心脾。
他说,自己和父亲都是大学生,曾做过公务员,拾垃圾是为了践行垃圾分类。他读书多、脾气好、有礼貌,但痛斥那些借他炒作的网红。
他说,他不想红,只想静。话语间,他淡薄,又充满理想与激情。
▲3月21日,上海,沈巍说大部分收入都用在买书上,他希望有个大房间存书。摄影/上游新闻记者 时婷婷
恍惚间,公众似乎在沈巍身上看到了什么。是“君子献策不献身”的春秋之风,还是“身无半铢唯清高”的君子之气、亦或者“君子不言利”的儒士之魄。
人们追忆曾经的历史,读书人上达诸子百家、中能立谈成卿相、下可侍君做门客。
然而,当下沈巍的处境值得同情。
即使,有传言,沈巍有病,但他依旧被冠以了“流浪大师”的称号,并感慨“小丑在殿堂,大师在流浪”、“是沈巍病了,还是谁病了”。
但沈巍不认同。他说,他没有伤害别人,只想做自己。
可是公众鲜有人理会沈巍的观点,不容他分辨,沈巍成了“瞎子摸象”里的千人千面,他已不再是自己,而更像一枚社会符号。
网红眼中,沈巍能带来关注、粉丝和流量,流量可以置换广告,广告就是钱。
有主持人说,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没有贡献,沈巍就是loser。
环保者认为,沈巍是先驱,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在倡导垃圾分类。
国学者认为,沈巍的落魄折射出国学的处境,是时候让国学腾飞了。
教育者眼中,沈巍是教育的失败者,只重视分数,忽略人本身的培养。
改革者认为,沈巍反映了体制内人员流动的效能低下,不能因才施用。
艺术家眼中,公众是傻子,看不懂沈巍,只因“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
▲网红流浪汉沈巍。视频截屏
其实,仔细思考会发现一个问题:我们是在围观沈巍的流浪形象,还是在围观他的才学?其实,更多的是在围观中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
沈巍这面镜子所照出的镜像不是沈巍,而是每个人。青年人的迷茫、中年人的焦虑、未来的忧虑……
如果这些迷茫,仅仅是单一个体的现象,那还好。但如果人数众多,从群体到区域,这便不得不需要重视起来。
当围观者散去,沈巍浑身上下已无秘密可言,剩下的只有蓬头垢面的形象和随手从古文中捻来的句子。或许彼时,路人看之曰:这就是那个落魄的沈巍,还在捡垃圾。随即匆匆而去。
再读一百多年前勒庞写的《乌合之众》,那些乘火车、搭飞机前去看望沈巍的人们,是否让沈巍害怕,是否让公众后怕。
一个流浪汉沈巍的网红现象,在趋之若鹜的簇拥下搅动着整个互联网。我们应该审视的是,在多元的社会中,哪一种价值取向更符合社会的需求,这才是真正该思考的问题。
与其问道于丐,不如多读些书来的更实在。
上游新闻见习记者 贾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