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消息,刚刚过去的2021年,中国航天全年发射次数突破50次,再创新高,位居世界第一。创纪录的成绩背后是无数劳动者的日夜付出。
在湖北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里,国内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已经投产。一颗卫星是如何完成制造和测试的?跟随记者的镜头,一起去探访记录一颗小卫星的诞生。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的卫星产业园2021年5月份正式投入使用,这里拥有我国第一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全年量产可以达到240颗。这是什么概念呢?每一天半就有一颗小卫星下线。这既可以上天,又可以遨游太空,还可以给我们发送信息的小卫星,它到底为什么会生产得这么快?
进入了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内部,一些机械臂正在完成卫星组建的工作。一颗卫星的诞生,要从一颗小小的零件开始,在卫星零部件库,货架看上去有五层楼的高度,摆放了几万个卫星制造所使用的零件。在这么多零部件里如何快速精准,并且正确地找到所需要的零件呢?
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公司某型号副总技术负责人 刘峰:我们利用仓库管理系统实现,实现对整个仓库的智能化的管控,比如说物料的编码,还有它的名称以及它存在哪一个库位里面,比如说这个就是我们正在生产的一颗通信卫星,它现在需要配送一个单机设备,然后堆垛机将料箱送到出库口,操作人员将单机设备放送到齐套托盘上面,整个仓库一共有1800多个库位,能够存60颗卫星所需要的上万个零件。
自动导引小车把所需要的零件配送到智能生产线上,在这个操作台上是一个面板,它就是我们卫星的舱板,也就是我们卫星的一面,通过机器人会把那些零部件,比如说天线、通信系统装到这个面板上,这个场景跟我们生活当中抓娃娃机有点像,但它比抓娃娃机的精准度可要高多了。在这个过程当中,上面的灯一直在闪烁,它在拍照完成定位,在舱板上一共有六个螺丝孔,在校对过程当中非常完美地落到了准确的位置。据了解,如果通过工人去完成这样一个舱板的装配,大概需要四天的时间,但是有了机器人的帮助只需要一天半。
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公司某型号副总技术负责人 刘峰:我们是创新地把这个智能制造技术和卫星的生产,做了一个紧密耦合,提升整个生产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水平,进而能够降低操作人员的工作量。
在成为一颗完美的小卫星之前,需要经过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真空热试验系统。有一个“小黑屋”可以模拟特别极端的环境,比如说高真空,比如说在面对太阳的一面时温度可以高达100摄氏度,在背对太阳那一面可能是零下100摄氏度,在这种变化莫测的极端环境下,看小卫星是否可以稳定地运行。在完成至少9天的测试之后,才能被称作一颗完美的小卫星。接下来,它将迎来新的使命,被发射到太空里尽情遨游,为我们老百姓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原标题:小卫星是怎样诞生的?记者探访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