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消息,据中国政府网5月25日消息,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指出,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就业、工业生产、用电货运等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
会上还提到,当前正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必须抢抓时间窗口,努力推动经济重回正常轨道。要着力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保护经济韧性,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
面对日益加大的经济下行趋势,就业率如何才能回升?提振消费的信心从哪里得到保证?中小微企业纾困还需要哪些努力?带着种种问题,红星新闻记者对话了多名经济学家,在复盘一季度和4月经济数据的基础上,对未来我国经济形势进行了详细解答和预估。
焦点一:就业持续承压,二季度失业率如何降低?
提升经济增速,重点解决青年失业率过高现象
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会议指出,要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8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26%;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5%,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但4月份,就业确实面临更多困难和挑战。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环比增长0.3%,创2020年3月以来新高。
“近期经济增速有所下滑,是导致失业率上升的最根本原因。”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指出,要回升就业率,最根本的依旧是保持良好的经济增长,让更多企业有盈利,才能减少裁员现象的发生。
对于四月经济下滑的原因,苏剑表示:“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受到了疫情多点散发带来的影响,所以随着疫情的好转,经济必然会有所恢复。”在苏剑看来,当下经济形势的苦难,具有阶段性和短期性,而我国经济总体形势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
此外,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从年龄分布上来看,16~24岁青年人的失业率大幅上升至18.2%,创有数据以来新高;25~59岁人口的失业率为5.3%,环比增长0.1%,创2020年6月以来新高。
▲招聘现场
对于16~24岁青年失业率大幅提升的现象,苏剑告诉记者,任何国家青年失业率会高于平均值,这是一个正常现象。但同时他也指出,按照青年失业率的世界平均值来看,正常范围应该在8%~10%之间,而4月我国青年失业率的占比相对过高。
稳住青年群体就业的局势下,稳住大学生就业同样是重中之重。据教育部数据,202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较往年的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而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联合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人数同比下降8%,求职申请人数却同比上升75%。
苏剑认为,当下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年人面临就业难,一部分原因在于受到疫情影响,但同时导致青年人就业率和失业率高的社会普遍现象,另一大原因在于青年人的跳槽率较高。“年轻人不断试错,不断换和挑选工作,也会降低就业率。”
因此,苏剑表示,在回升就业率的问题上,根本着手点依旧是提升总体经济水平,让企业恢复活力从而吸纳更多就业;而这其中,降低青壮年失业率则是重中之重。
焦点二:消费力如何可恢复如初?
疫情得到逐步控制后,消费能力能回到正常水平
为切实促进消费,眼下已有多地密集出台刺激措施。其中,直接发放消费券、增加消费补贴是最为常见的办法。
5月26日,深圳发布的《深圳市关于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若干措施》登上热搜,其中关于“消费者购买符合条件的各类电子电器产品,按售价15%给予补贴”的措施引来不少网友围观。此外,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包括重庆、福建、四川等多个地区在内,也在近期出台各类刺激消费政策,以期回升市场购买力。
与此同时,网络上依旧有声音提出“即便疫情全面过去了,消费力或许也回不到过去的水平了。”对此说法,苏剑表示:“这样的说法或许太过悲观,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苏剑认为,每个人是否愿意消费的社会心理是不同的,疫情过后有人认为需要更节俭,以备不时之需,也有人会希望大力消费,弥补疫情期间高生活品质的缺失。
“但需要注意的是,消费上不去,经济增速一定会下降。”苏剑强调,一来消费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增长水平,没有消费就没有企业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就会失去动力;二来关系到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苏剑表示,眼下促进消费力回升,提振市场消费信心已到关键时期。
那么,消费水平的下降,除疫情因素外,是否还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有关?苏剑给予了否定的回答。
根据国家统计局此前数据,受国内疫情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我国4月份CPI环比上涨0.4%,同比上涨2.1%;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稳中有降,同比上涨0.9%,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银保监会表示,从全球来看,我国通胀水平仍较低。
苏剑认为,总体上看我国通胀水平和物价水平仍保持在合理区间,消费力暂无明显提升,与通胀压力和物价波动之间并无太大关系。
“我个人认为,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老百姓生活回到原来的轨道,消费能力就能回到正常水平。”
焦点三:复杂形势下,我国外贸如何破局?
联通外贸运输,同时形成国际分工新优势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5月27日消息,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582.3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9219.5亿元,同比增长13.9%;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961.5亿元,增长10.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030.6亿元,下降16.2%;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651.4亿元,下降0.6%。
▲图据国家统计局
内有疫情压力,外有俄乌局势冲突,保障外贸增长亦同样面临较大压力。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下行压力之下,其中疫情对外贸行业的影响确实很显著。”他分析了外贸行业压力陡增的另外几方面原因。
白明分析指出,在国际分工中,我国的比较优势目前不明显,特别是随着劳动力成本逐渐提升,我国劳动力优势逐渐被弱化。另一方面,我国高科技领域发展受阻,因此在国际贸易中,我国传统优势逐渐丧失,但新优势却又尚未完全形成。
白明表示,目前一些东南亚国家后发优势明显,这也对我国外贸行业提出了挑战,促使国外订单转移至别国。此外,欧美经济遇到新挑战,由于其推出的超级宽松货币政策不可持续,进而采用夹击的办法抑制通胀,而随之对我国产生的副作用不可小视。而国际航运市场跌宕起伏,也同样对我国外贸业形成冲击。
面对复杂形势,在2020年4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被首次提出。眼下,这样的“双循环”还能否持续?
“这样的担心并没有必要,因为双循环模式正是考虑了世界各种不确定性的增加,才被提出。”白明指出,国际国内双循环模式,不仅让我们增加了抵御外来风险的保障,同时还增加了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自信。在白明看来,因为我国构建起了以内循环为主的体系,所以当遇到眼下的挑战时,我国才能更有底气去应付多变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疫情冲突。
记者注意到,国务院办公厅5月26日发布了《关于推动外贸保稳提质的意见》(简称《意见》)。该文件特别提出,要促进企业用好线上渠道扩大贸易成交。其中指出:各地方、重点行业协会优化创新线上办展模式,聚焦重点国别、优势产业、特色区域打造国别展、专业展、特色展,帮助企业用好线上渠道获取更多订单。
那么,线上渠道扩大贸易,是否会成为疫情常态化背景下,未来外贸交易的一大新形态?对此,白明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上述模式实际采取的是线上成交,线下交互的结合。早在没有疫情时,线上业务已快速增长,只不过随着疫情到来,这一模式就变得更加迫切了。
在白明看来,国务院在上述《意见》中提出的13条具体政策,包括信用保险,开通电商,各种纾困手段等,已然形成了帮扶外贸企业的优惠组合拳。“如果这些措施落实到位,会对我国外贸有很大支持。尤其是直接解决航运、外贸运输的问题,更会加快我国外贸业的恢复。”
焦点四:减税降费之后,企业怎样持续纾困?
要尽可能推进复工复产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1~4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6582.3亿元,同比增长3.5%。从行业总体情况来看,1~4月,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9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个行业下降,1个行业由亏转盈,1个行业持平。
为行业纾困,为中小企业发展铺路已然成为恢复经济活力的重中之重。5月17日,国家发改委就曾公开表示,要加快落实退税减税降费、缓缴社保费等助企纾困政策,更大力度推进降成本工作,加强对制造业、接触型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精准支持,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帮助他们挺过难关、守住岗位。
那么,眼下哪些行业的纾困压力最大?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告诉红星新闻,第一是生活性服务业,如餐饮业;第二是旅游业,由于疫情管控,外出游玩的人次减少,也同样导致酒店、交通运输、航空公司等受到重创;第三就是一些中小微企业,特别是部分小型加工厂,缺少订单,缺少经济来源。
▲徐洪才供图
在徐洪才看来,眼下出台了各类力度较大的减税降费等为企业纾困的政策,足以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但最重要的还是解除人员限制,尽可能推进复工复产。”徐洪才表示,各地需在防控的基础上,同时重视经济发展,尽可能推动企业回到正常经营状态。同时尽可能恢复运输,让原材料、零部件等能买到,能送达。
同时,徐洪才也指出,眼下外贸企业的转移,国内行业发展的传统优势消失,也成为不少企业发展陷入难题的原因之一,因此,对于这部分外贸企业而言,锻造出新品牌、新技术才是真正能纾困自身的关键。
事实上,面对当下中小企业的发展难题,今年各大部委、各个地区已连续出台多项减税降费、缓缴公积金等财政政策,以纾困各个领域的中小微企业发展。如财政部、民航局在5月26日联合发文,要求阶段性实施国内客运航班运行财政补贴。其中关于享受补贴的条件上规定,原则上当每周内日均国内客运航班量低于或等于4500班(保持安全运行最低飞行航班数)时,启动财政补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杨光普5月26日发表在经济日报上的文章中分析认为,从增长动力和增长后劲等多方面因素,加之过去两年的经验看,一旦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经济增速就有望快速回到潜在增长水平。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稳投资政策持续发力,重大工程项目集中落地开工,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前4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6.8%,制造业投资和社会领域投资均保持较快增长。
从增长后劲看,杨光普认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引领作用明显。前4个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增速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2.0%,增速比全部投资高15.2个百分点。
焦点五:二季度经济主要指标,能稳在合理区间么?
有信心相信经济数据会恢复
面对持续下行的经济压力,一揽子稳增长的政策已逐步发出。前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部署了七大扶持政策,加之此前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的33项措施,涉及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稳产业链供应链、促消费和有效投资、保能源安全、保障基本民生等6大方面。
“按照总理的要求,要确保二季度经济实现合理增长,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苏剑解释称,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成果来之不易,如果不能在关键时刻回升企业活力,导致经济过快下滑,后期想要再补救难度只会更大。
而随着目前各类救市政策的陆续出台,苏剑认为,二季度稳定经济态势有一定的政策支持,加之疫情的逐步好转。“我们应该有信心相信二季度的数据会恢复。”
此外,记者注意到,本次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强调,要在防控好疫情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那么,这背后又释放了怎样的政策信号?
5月26日召开的交通运输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坚决杜绝擅自关闭关停交通基础设施、擅自设置防疫检查站点,严防通行管控层层加码、“一刀切”问题回潮。
苏剑对此指出,在动态清零的防控基础上,我们同样需要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满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所需。但事实上,一些地区却在防疫工作上“过犹不及”,但对经济发展却不够重视。此次会议所提出的防止“单打一”要求,就是明确提出了任何地方不可随意采取封路、断物流、任意封锁等一刀切政策,还需要在防控基础上,稳固经济发展,平衡好百姓生活。
原标题:经济合理增长、稳就业、促消费……稳住经济大盘会议背后,这五大经济问题何解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