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舆论场 > 正文
今日评论速览 | “教材插图太丑”上热搜?以开放机制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2022-05-27 10:47:39 来源:上游新闻

5月27日国内主流媒体观点聚合:

“教材插图太丑”上热搜?以开放机制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近日,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引发争议。部分网友表示插画人物眼神奇怪、人物形象歪嘴、斜视、毫无美感,对比其他版本的教材插图存在明显审美差距。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称,已着手重新绘制有关册次数学教材封面和部分插图,改进画法画风,提高艺术水平,充分发挥教材封面和插图的育人作用。

部分网友对教材的插图提出质疑,这是正常的意见表达,也是提高教材编写质量的重要方面。我国要提高教材编写质量,更好地发挥教材的育人作用,应该建立开放的编写机制,将公众意见与专业意见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有利于教材编写的创新。

光明网评论认为,我国一直在提倡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以及教师教育教学自主权,只有赋予学校自主权,才能避免“千生一面”,更好地推进个性化教育。教材编写属于教育事务,要在强调并尊重专业性的基础上,建立开放机制,听取各方意见,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发送“原图”暴露隐私,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要跟上

这两天,网上出现了“微信发送原图泄露隐私”的传言。微信官方随后公开说明,此现象并非微信独有,用各种工具发送原图均会发生这一情况。在如今这个信息如此庞大和灵通的社会,我们的照片、行动轨迹,甚至偶尔说出的话,都能变成一条条数据,进而汇聚成所谓的“大数据”。我们应当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使自己在安全的环境下享受“大数据”所带来的各项红利。

首先,我们应建立陌生群聊里的隐私防范意识,尽量不发实拍照片,一定要发送时,也不要选择发送原图。其次,除了微信原图外,朋友圈和微博也是导致隐私泄露的原因之一。当我们在发送朋友圈和微博时,要注意关闭定位信息,并对照片或截图中的隐私信息进行打码处理。总之,个人信息保护意识要加强,无论是在互联网上还是现实社会中,都应该做好防范,以此来保障自己的隐私安全。红网评论认为,信息保护并非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事,不仅个体需要做好防范,社会中的其他群体也需要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创造一个更加明朗的信息社会。

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值得期待

近日减征乘用车购置税成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起因是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为努力推动经济回归正常轨道,将实施6方面33项措施。在有关促消费方面,将阶段性减征部分乘用车购置税600亿元。

减征购置税是国家财政层面的政策工具,并不占用经销企业与主机厂资金。从消费者角度来说,购置税基于车辆成交价格按税率减免,往往也能带来直接的获得感。简单推算一下,600亿元购置税或将惠及多达以千万计的车辆。如果按照均价15万元的主流消费车型计算,10%购置税率即每辆车缴纳1.5万元;若购置税减半按照5%税率征收,即每辆车减免购置税7500元,可惠及约800万辆车;若按7.5%税率,则每辆车减免3750元,可惠及约1600万辆车。考虑到政策的边际效应,全新政策仍有望拉动100万辆至200万辆乘用车新增需求。

经济日报评论认为,需要指出的是,补贴只是辅助手段,是短期有效的促进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并不意味着每家企业都能必然受益、平均受益。对于车企而言,只有结合市场变化,实现产品力、技术力、服务力的全面提升,才能更好地拉动需求和供给,真正赢得消费者,让宏观政策发挥出最好的疗效。

阳台种菜成新宠,也是劳动教育契机

在理性选择深入人心的当下,阳台种菜的火爆并非经济因素驱动,而是由于它满足了人们特定的精神诉求与情感需要。一些人热衷阳台种菜,并不是为了追求蔬菜产量多少,而是为了享受播种、培育、开花、结果的过程。阳台种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区别于家庭和工作场所的“第三空间”,让人们在“慢生活”中放松身心,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不论是对孩子们来说,还是对年轻的父母而言,“阳台种菜”都是一个不错的劳动教育契机。阳台种菜虽然施展的空间有限,与在乡村广阔田地中挥汗如雨劳作有根本区别,但终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身体力行的劳动,有助于实践出真知。以阳台种菜为媒介,人们收获了大自然的馈赠,享受着劳作的回报与激励,得到了文化层面的洗礼和精神层面的滋养。

北京青年报评论认为,阳台种菜是一个在“劳力”基础上“润心”的过程,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给参与其中的人们进行了“营养输送”。让阳台种菜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有助于丰盈人们的精神家园和情感厚度。

出了专业领域,专家也应慎言

“建议专家不要建议”的呼声背后,是对专家专业性的质疑,更是对专家“好好说话”的期待。有道是,“隔行如隔山”,专家不是“万金油”,自此领域跨界到彼领域,见识未必比普通人更高几分,所谈所论也容易从“专”到“砖”。另一方面,网络传播更青睐“语不惊人死不休”。其实严谨客观、理性发声的专家并不少,但舆论场中最夺人眼球、最能出圈的,却往往是那些“离谱声音”。这自然就拉低了社会对专家建议的整体观感,连带着专业精神也遭到质疑。

有学者曾提出过一个有意思的观察视角:工程师的建筑倒塌了,医生的手术出事故了,可能都要付出相应代价;而知识分子说出供人参考的公共意见,即便出错了也不会被追责。既然头顶“专家”光环,就要好好说话,说专业的、有见地的、能够对大家有帮助的话,这是对专家身份的应有敬畏,也是提升公共讨论质量的应然选择。

于“听众”而言,自然不能偏听偏信,但也不能真的闭目塞听。北京日报评论认为,今天的中国,有太多公共议题需要专业声音来厘清。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共建共享良好的公共表达环境,每个人都能受益。

上游新闻评论部综合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精选
  • 重庆
  • 调查
  • 财富
  • 评论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