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雪山、温泉……这里的美景才叫完美
08-22 10:44:27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由海西州委宣传部主办、西海都市报社承办的“相约聚宝盆·共筑小康梦——全国媒体看海西”大型采访活动于7月5日正式启动。

此次活动邀请了四十多家媒体参与。活动期间,媒体记者们将深入德令哈、大柴旦、格尔木、都兰县、乌兰县等地对海西州的生态保护、民族团结、旅游振兴、循环经济、农牧业发展等方面展开集中采访报道。

海西州总面积30.1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41.7%。

这里,既有老柴达木人奋斗创业的艰辛历程,更有无数开拓者和建设者留下的足迹和不朽精神。在海西,既可以体味到原生态的荒古苍凉之美;也可以体悟到柴达木的壮丽和奔放之美,激发无限的创作灵感。

blob.png

锦绣都兰入画来

“千年的古国吐谷浑,西域里把王朝建了;三百五十年不倒的魂,瀚海里把威风显了!”一句青海“花儿”,让全国媒体看海西采访团的成员对丝路重镇——都兰县的向往持续多天。终于站在都兰县“相约卓兰”景区草原上的那一刻,媒体团成员们卸下背包,席地而坐,徜徉在蓝天白云之间,一幅幅画卷般的美景,让大家如痴如醉。

有着“小海西”之称的都兰(蒙古语意为“温暖”),是镶嵌在柴达木盆地东南隅的一颗璀璨明珠。都兰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人杰地灵。

“都兰本身的文化底蕴已经非常丰厚了,没想到这块古老神秘的土地上,还有‘卓兰’这样美景。听说这里是热水乡生态旅游的扶贫项目,深度挖掘一下,应该能出不少好故事。”青报新媒记者钟自珍每到一处,都会拿着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海西热土上的所见所闻。被“卓兰”景区的美景深深吸引的她,想把这里介绍给更多的人。

“我们热水乡值得记者朋友们挖掘的还有好多呢,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们的宣传工作。”热水乡党委书记冯伟是个很有思想力的年轻干部,上任后他不遗余力,各处奔走,只为把家乡资源优势最大化,通过产业带动扶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看着美景,听着冯伟的介绍,媒体团成员们纷纷拿起笔和器材记录,生怕有所遗漏。

blob.png

热水乡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热水古墓群、温泉、哇沿水库、鲁丝沟岩画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境内血渭1号大墓系全国十大古墓之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热水温泉源头处有108眼活蹦乱跳的温泉群,坡下是滚滚的热水河。

而媒体团都兰首站到达的“卓兰”景区,正是投资911.8万元,热水乡积力打造企业+集体+牧户运行模式的重点扶贫项目点。连绵起伏的草原上,极具民族特色的帐篷、小木屋和锅庄舞台与美景相得益彰。日落后燃起篝火,在藏族姑娘带领下,媒体团成员围成圈,跳起热情奔放的锅庄,不少媒体人拿出手机直播盛况,收获数万网友点赞。

冯伟说,近年来,热水乡转变以往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方式,带动热水古墓、温泉、热水鲁丝沟岩画等旅游景点开发,聚力打造有标志性的生态山水交融、人与自然合谐的扶贫项目。“下一步,我们还将依托热水乡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底蕴、民族风情,发展集生活体验、融于自然、理解文化、陶冶性情、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经济,推动牧区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冯伟说,未来的热水乡旅游项目,将囊括住宿、餐饮、娱乐、演艺、手工作坊、高尔夫球、射箭体验场地、特色产品展销为一体。乡上还计划开发草地攀岩、滑雪场建设,自驾游营地,发展开发温泉、古墓探险旅游等。

blob.png

热水乡的旅游业,是都兰县发展轨迹图上一颗闪亮的星。 游走在都兰的地界上,蓝天、雪山、草地如影随形,山水、草木、风土所散发出的苍茫与内敛,令人心旷神怡。集观光、体验、休闲、探险等多元化旅游格局的都兰县已是“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但这座古老神秘的县城仍然在锐意进取,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blob.png

媒体团点赞东山根村脱贫路

“目前,村里的有机肥料公司能吸纳多少劳动力就业?”“村里还有哪些产业扶贫项目?”7月10日,全国媒体看海西媒体团成员走进海西州都兰县察汗乌苏镇东山根中村,由村集体企业产业看去,了解这个昔日贫困村的脱贫记。

东山根中村属于典型的城郊型农村,全村共有129户432人,2015年建档立卡贫困户33户118人,2016年两线合一后,村里精准识别12户20名贫困户,致贫原因主要是因病因残。为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村里结合“八个一批”和“十个行业”,精准施策,拿出了多条治贫良策。

近年来,都兰地区枸杞,藜麦等特色农业迅速发展,市场对有机食品需求日趋旺盛。村里瞅准这一市场,成立青海都兰茂丰生物有机肥料有限公司这一村集体产业,公司拥有先进的自动化生物有机菌肥料生产线,盈利资金按照比例向贫困户、普通村民分红。

据村书记董峰介绍,2015年仅茂丰公司便向村内33户贫困户户均分红2800元以上,普通村民户均受益1600元以上。 2016年,村民们看到公司发展前景较好,能带来长期福利,村民自愿与公司签订协议,将产业互助资金50万元,投入到公司里。

按照“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思路,村党委班子还积极联系当地龙头企业,采用土地流转方式,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公司耕种。其中流转黎麦种植每亩土地承租费550元,流转大棚种植每亩土地承租费750元,土地承租费较其他个人承包费,每亩高出300-600元。

同时,村里还同步拥有另一集体企业东山根砖厂、三个合作社,两个家庭农场,村民各自进行种植和养殖。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9400元,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4226.28元,通过政策帮扶、产业发展等措施带动贫困户增收效果明显,全村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在去年底成功脱贫。

“刚才了解到,仅村里的一个有机肥公司,就能吸纳20多名村民就业。产业扶贫一直是贫困村实现自身‘造血’的重要举措,一个昔日的贫困村能建起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厂房,相信村党委班子和村民自己都下了功夫,很了不起,希望他们发展的越来越好。”参观中,南国早报王冲一边听讲解,一边感触的说。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