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在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工业经济效益数据中,和以前不同,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成了“营业收入”。这个小细节你发现了吗?别看只是两字之差,其实涉及到很专业的统计和会计知识,上游新闻带你一一了解。
调整发布了哪些指标?
为全面反映工业企业经营规模和经营状况,从今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将调整发布“营业收入”等指标。
多年以来,工业统计一直沿用“主营业务收入” 反映企业经营规模及经营状况。随着企业经营活动日益多元化和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适时调整反映企业经营规模的总量指标已势在必行。
国家统计局决定,从2019年起,将发布的“主营业务收入”调整为“营业收入”,以全面反映工业企业经营规模和经营状况。
与此对应,将“主营业务成本”调整为“营业成本”;以“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派生的一系列指标,如“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等指标也相应进行调整。
为何调整发布指标?
第一个原因是“营业收入”比“主营业务收入”更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规模。按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营业收入”反映企业全部经营业务实现的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则是其中项。“主营业务”是指企业营业执照规定的业务范围。随着企业经营活动日趋多元化,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也不再局限于工业性活动,“主营业务收入”已经不能准确反映工业性经营活动的规模。
另外一个原因是使用“营业收入”指标符合会计制度改革方向。在财政部《关于修订印发一般企业财务报表格式的通知》(财会〔2017〕30号)中,企业财务报表已无“主营业务收入”项目。用“营业收入”替代“主营业务收入”,更加便于企业理解和填报,减轻基层负担。目前,财政部、国资委等部门企业财务统计和发布已经使用“营业收入”指标反映经营规模。
调整发布指标有啥影响?
调整发布这些指标,会不会影响大家使用数据呢?
从近年数据情况看,“营业收入”与“主营业务收入”两者绝对值差异基本稳定。此外,两者增速基本一致。2013-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与营业收入增速差异基本在0.1个百分点左右。
2018年以来,在工业经济效益月度报告中已同步发布了“营业收入”指标,2018年两者总量差距为2.6%,增速差距为0.1个百分点。因此,指标改变对数据使用影响很小。
(根据国家统计局解读梳理)
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