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一本珍藏了10年的记账本 记录下3850元爱心和善意
05-04 07:03:02 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刘瑾的记账本里,记录下每笔“爱心营养费”的用处。

刘瑾(左)和刘玉梅拿着当初的合影。

现在的杨珊朝气蓬勃。

“你看,每一笔我都记着呢,这是大家的真心,不能乱花的!”昨天,重庆市人民医院的医生刘瑾,从办公室抽屉里拿出那本翻了无数次的“红梅”笔记本,这个笔记本跟了她10年,里面记录着她和北川女孩杨珊的缘分。

3850元爱心款 每一笔都有详细去处

最近几天,刘谨和同事刘玉梅,偶尔会聊起远在成都的小女孩杨珊,“十年了,真是太快了。”

每年5月,刘瑾都会从抽屉里翻出那个记账本,细细看上几眼,里面记录着她和杨珊的缘分。

记账本的第一页,是一个个刘瑾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名字后面是大小不一的数字:“罗佳 200元”、“贺瑜 200元”……刘瑾和刘玉梅的名字在这一页的最下方,一根细线横过本子,细线下写着“3850元”。

十年前,四川北川中学的杨珊,从地震废墟中被救出,送到重庆市人民医院(当时的重庆市中山医院)救治。之后,刘瑾和刘玉梅的同事、朋友陆续送来了这“3850元”钱。“一定要让孩子补营养!”当时,他们这样嘱托刘瑾。

十年了,这些钱早已经花掉了。怎么花掉的呢?翻开账本的第二页,每一笔花销历历在目:“6月13日,德克士 28.00元”“6月13日,葱 白菜 1.00元”“6月24日,猪肝 11.00元”……每一天,都有详细的记账,每一笔账,都精确到每分钱。

最后一笔账,不在笔记本上,而是在刘瑾的微信钱包里:2017年底,她通过微信给刘瑾转账500元。

至此,刘瑾心里挂了10年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当年,他们给我的嘱托,我终于完成了!”

灰暗记忆里

有一道美味的酸菜鱼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地震改变了北川中学高二学生杨珊的人生,那一年,她只有16岁。5月20日,双腿受伤严重的杨珊被送进中山医院治疗。因为感染严重,杨珊出现了“气性坏蛆”并发症,直接进入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隔离治疗。

最终,医院将照顾杨珊的任务交给了刘瑾和刘玉梅。“当时,她一天一句话也不说,脸上永远都是忧郁。”看着瘦弱、沉默的杨珊,刘瑾心疼不已。

每天一早,刘瑾和刘玉梅就会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到隔离病房和杨珊说话,女孩躺在病床上,双眼无神。“今天才热哟,阿姨衣服都打湿透了!”“我女儿昨晚上抓了只瓢虫,我全身发麻,她却说乖。”大多数时候,都是刘玉梅和刘瑾自说自话,但她们从不会缺席。

几天后,杨珊转到了普通病房,刘瑾带着小女儿去看她,也许是小姑娘拉着杨珊的手喊“姐姐”的真诚打动了杨珊,她开始和刘玉梅、刘瑾说话聊天。

“珊珊,阿姨做饭可好吃了,要不要给你露一手?”从隔离病房出来,杨珊开始接受多次截肢手术,各种药物和截肢带来的痛苦,让杨珊的食量越来越小,负责照顾她饮食的刘瑾急得不行。在刘瑾的一再追问下,杨珊终于开始提要求,“我想吃酸菜鱼。”在家时,杨珊的妈妈就经常给她做这道菜,生病以后,她再也没吃过。

酸菜鱼恰好也是刘瑾的拿手菜,她用那笔“爱心营养费”,买来各种食材,在解放碑的家中做好,用保温壶送到了杨珊面前。

“真是太好吃了,即使过去了那么多年,我都还记得那个味道。”酸菜鱼成了杨珊在医院那段时间的最深刻记忆。她在中山医院住了近三个月,酸菜鱼成了每周都会出现在饭桌上的美味,只要杨珊想吃,刘瑾一定给她做。

回去上学

每年500元,她都献了爱心

2008年8月,杨珊要转院到另一家医院安假肢,想着孩子还没逛过重庆,刘瑾和刘玉梅决定带她出去玩一圈。

推着医院借来的轮椅,刘瑾和刘玉梅带着杨珊一家去了洪崖洞、解放碑。所有留下的照片中,两人都依偎在杨珊的轮椅旁,蹲下身子,和她贴脸看着镜头微笑,镜头中的女孩剪着短发,面色白皙红润,终于有了笑容。

杨珊出院了,刘瑾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她打个电话。电话那头,杨珊告诉她,“阿姨,我今天安假肢了。”“阿姨,我可以站起来了。”“阿姨,我回学校读书了。”……每一个变化,都让刘瑾激动。

后来,杨珊考上了西南财经大学。刘瑾和刘玉梅想着孩子独自在外,那笔3850元的“爱心营养费”还有一部分没有用完,两人一合计,决定每年给杨珊打500元。

在刘瑾和刘玉梅看来,这笔钱给杨珊天经地义,但杨珊却不这么认为,“我特别不好意思,那又不是我的钱,而且我已经自己能养活自己了。但刘阿姨都是用邮政转钱,我退不回去。”

“我就想,这些钱本来就是爱心,那我就把爱心转出去,这钱也算用对了。”每年,杨珊都会特别关注网络平台上的求助信息,在认真了解后,把这500元钱捐赠出去。

明年回来

看看温暖善意的好心人

毕业后,杨珊留在了成都工作,和刘玉梅、刘瑾的交流,也大部分改在了微信上,逢年过节的问候,杨珊从未忘记。

去年底,刘瑾和刘玉梅闲聊,才想起3850块钱里还剩最后500元,刘瑾立马把钱用微信给杨珊转了过去。“阿姨,怎么这么久了还给我转钱?”杨珊再次拒绝,但刘瑾仍旧坚持,“不给你,我不安心。”刘瑾说,隔了好几年才想起来给她,是因为当初自己不会网上转账,工作忙起来年年忘,才拖了这么久。

转眼,离开重庆已经十年了,其间,杨珊只在2009年回过一次医院,那时她刚刚复健成功,“就是想让她们看看我能走路的样子,让她们放心。”

现在,杨珊有着自己满意的工作,努力地生活着,“以前觉得截肢可怕,后来发现就那样。以前觉得独自外出读书可怕,后来发现,也还好。”杨珊说。

“十年了,也该回去看看了。”杨珊想回医院看看,看看自己当年的过往,看看刘阿姨,也看看重庆这些年的变化,她还准备把自己即将中考的妹妹一块带回去。

十年前,只有4岁的妹妹跟着母亲,来到重庆照顾身患重病的姐姐,她并不懂姐姐经历的苦难,也不懂身边那些医护人员的付出,“我想让长大后的她,再回到那里,重新了解那些善意。”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石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