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丨大学校园里这群建筑,见证了80年前那段抗战风云
07-28 10:29:07 来源:第1眼

第1眼消息,在重庆一所大学里,有这样一群建筑,它们与故宫博物院宝蕴楼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等建筑,一同被录入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它就是重庆第一学府,创办于1929年的重庆大学。


上世纪30年代,重庆大学从创办之初的菜园坝,搬迁至现在的沙坪坝校址。写着“重庆大学”四个字的立柱,便从此伫立在这里。四个大字,由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手书,并刊刻于石柱。石质的立柱,配上林森润厚中圆、笔锋遒劲的书法,既质朴又庄重,两侧石壁上,凿刻的校训与校名相互辉映。从立柱间缓缓走入校园,那一幢幢有故事的建筑便一一呈现于眼前。

理学院是重庆大学第一座教学楼,建于1933年,它是集建筑文化和历史文化于一身的中式建筑的代表。建筑呈工字形平面,中轴对称,歇山式屋顶,双层带阁楼。浓郁的中式建筑风格,大气庄重,青瓦灰砖,配上朱红色的大门,古朴又不失华丽。

建筑外立面遵循中国古典样式,翘角飞檐,内部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坚实稳重,是民国时期中国建筑师探索中式建筑风格的典型例证。

理学院大楼不仅为研究民国时期建筑风格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它同时也是这所历史名校,乃至整个重庆近代历史的见证者。抗战时期,理学院大楼曾亲历诸多重大事件:

1938年2月6日,理学院二楼教员休息室,沙磁文化区被宣告成立。

1944年6月21日,美国副总统华莱士在大楼门前发表演说。

邓颖超、郭沫若、黄炎培、邹韬奋、马寅初、于右任、王芸生等著名人士都曾在这里发表演讲。

在离理学院不远的地方,曾经还有两座结构相似的中式建筑并行而立,分别是“文字斋”和“行字斋”,同样于1933年建成,从前是青年教师宿舍。两座楼里,每晚一直亮到深夜的灯火,曾是嘉陵江边上的一道风景。但现在,行字斋已不见踪影,独留文字斋站在原地。

1939年到1940年,重大校园遭受了多次日机轰炸,行字斋终不能幸免,在炮火中化为灰烬。不过,眼前这座工学院大楼却是幸运的,它三次受伤,三次修复,今天依旧巍然伫立在校园里。

建成于1935年的工学院是重庆大学现存的唯一一座欧式风格的老建筑。它由当时的留法学者设计,在重庆同时期建筑中较为少见,为后人研究西方建筑风格对本地建筑的影响,提供了重要资料。大楼外墙用不规则的条石砌成,主楼高三层,三面拱券,塔楼正中的竖匾上写着“工学院”三个大字。

从楼前经过,通往大门的石梯显得凸凹不平;在楼侧凝望,底楼窗户栅栏已有了岁月的痕迹,但“重庆大学”和法文“建立于1935”的字样仍旧清晰可见;来到它的身后驻足,一座“大轰炸纪念碑”诉说着工学院大楼与师生们共同经历的沧桑与传奇。

大轰炸期间,伤痕累累却屹立不倒的工学院大楼,仿佛正是象征着战争中人们不屈的意志。烽火硝烟中,重大师生自己动手挖防空洞,修建“地下实验室”,轰炸来的时候,就转移到防空洞中学习,轰炸一过,立刻复课,即便在黑暗中,在断壁上,也未曾间断学习与研究。

2004年,重庆大学75周年校庆的时候,重大校友在工学院大楼的后身捐建了大轰炸纪念碑,用红色大字记录下了那段血迹斑斑的顽强历史。

原标题:重大:有这样一群建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