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秀晏背桑叶。
9月25日一大早,重庆市巫溪县花台乡八龙村一组,一栋砖石结构小楼前,一个女人骑着助力车送两个孩子去上学,两个孩子拿着书包,一前一后搂着女子。
“穿暖和点哟!书本和文具拿齐了没有,别上课的时候才发现没带……”女子跟孩子一一确认后,发动车辆准备出发。
“等等,等等,手套……”小楼内冲出一名男子,脸上有个凹痕,走路一瘸一拐的,但步子迈得很快,脸上带着笑容。男子将手套递到女子手中,满意地笑了。
“跟爸爸说再见。”女子眼眶有些湿润。这里海拔八百多米,连日来降雨降温,天气挺冷的,手套是“必需品”。她只顾想着让孩子穿暖和,却没顾得上自己。
坚守
80后媳妇凭一己之力撑起一个家
姚秀晏送女儿上学。
上面这一幕发生在巫溪大山里,女子叫姚秀晏,1981年生人。男子叫谭周国,1977年生人,是姚秀晏的丈夫。在这栋小楼前,两人接送子女、出门回家的情形每天要上演。
这样的情景,对每个家庭来说,也许很普通。但对姚秀晏和谭周国来说,能够撑到今天,并且继续撑下去,很不容易。
几年前,因为一场意外,谭周国丢了大半条命,现在他除了自己吃饭和洗澡,其余的事情都不能做。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全凭“80后”的姚秀晏一人支撑。
一家人,包括夫妻俩、一儿一女和66岁老父亲一天的伙食,都要靠姚秀晏来操持,再加上圈里几头猪、各类家禽……“光管这么些嘴,就够她像陀螺一样转个不停。”邻居说。
简单算笔账,家人的吃喝拉撒睡、生活费、学费、医药费,靠的都是姚秀晏一人。谭周国已经没有劳动能力,66岁的老父亲也仅能帮衬,打主力的还得是姚秀晏。
在这个特殊的家庭里,姚秀晏就是顶梁柱,“她凭借一己之力撑起一个家,家里家外,既要上得厅堂,也要下得厨房,还得撑住顶梁。”
“既然‘娶’了他,无论贫穷富贵、生老病死,就要负责到底,这是最起码的。”说这话的是姚秀晏,按照当地的习俗,谭周国是“上门女婿”,是姚家的人。
谭周国家住邻村,父母健在,兄弟姊妹也有不少,但自始至终,姚秀晏从未提过要将他送回谭家。尽管从普通人的角度来思考,在各方面条件不允许时,这样做也可以理解。但姚秀晏遵守了自己的“诺言”,她表示,未来也会对丈夫负责到底,照顾他一辈子。
打工
进过砖厂的男人和进过砖厂的女人
姚秀晏在喂蚕宝宝。
“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文人曾这样描述美好的爱情。但姚秀晏和谭周国不是文人,他们都只有小学学历。那时候,两人的家境都不好,学习成绩也一般,小学毕业后,都没有继续读初中。此后,谭周国直接进了一家砖厂打工。
姚秀晏的经历曲折一点,离开学校后,为补贴家用,她帮人带过孩子,也帮人煮过饭。年龄稍长,她也到一家砖厂,像男人一样靠劳动力挣钱。
从砖厂打工开始,两人的人生轨迹开始重合:一开始是在工地干活,风尘仆仆地生产石砖;后来,两人一起进了工厂,主要是生产鞋子;再后来,两人又一起进建筑工地打工。
劳动造就了他们坚定、踏实的性格,无论在哪里,无论干什么,他们很少说自己辛苦,也从不轻言放弃。工作期间,谭周国表现不错,还升为了管理人员,是姚秀晏的“领导”。
爱情
6年长跑,在一起就是平常心
夫妻二人。
在姚秀晏和谭周国的结婚证上,两人散发着青春气息,都是“颜值担当”。照片中,姚秀晏一头长发,谭周国透着小鲜肉的时尚。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两人竟然是通过“相亲”认识的。从相识到结婚领证,他们用了整整6年时间,堪称爱情“长跑”。
“我们的家隔得近,虽然相互不认识,但对彼此的底细还是知道的,对方家里什么情况,甚至发生过什么有趣的事,都知道一点。”姚秀晏说,也是基于彼此了解、信任,他们才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见过彼此家长、周知四邻后,两人约好到外地打工。先是在河南工作了一年,再后来,到了工资更高的广东。
在外打工的6年,也是爱情长跑的6年。打工、挣钱,一起拼搏、一起回家,照理说,这样发展下去,两人的感情到位,结婚、生子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没想到,半路却杀出两只“拦路虎”:姚秀晏家只有两姐妹,按照父母意愿和习俗,谭周国得当上门女婿;另一只“拦路虎”是,姚秀晏要把房子建起来,她明说,建房得谭周国出钱。
这些要求,当时却没有得到谭周国父母的认可。毕竟,在当时,上门女婿并不光彩,而且“日子不好过”。
面对这两只“拦路虎”,二十多岁的小谭面临着“人生抉择”。
那一年,小谭和小姚都没有外出,一起留在了花台乡八龙村,买材料、请工人,忙前忙后,搞定了建房的事。
“如果他转身离开,我觉得可以理解,毕竟我条件也不好,他还当了管理人员,比普通打工者收入高。”姚秀晏说。
“当时没有想那么多,这么多年的感情,不能说放弃就放弃。一个女孩子也不容易,我知道她要的不是房子,而是一份安全感。”谭周国说。
想起当年的事,两人都很坦然,说这是一份“平常心”。
意外
他重伤住院,她挺着大肚子照顾
姚秀晏(右三)在摘蚕茧。
2004年冬天,两人在老家办了喜酒。姚秀晏用摩托接来了新郎,2005年领取了结婚证。随后,两人一起外出打工,并生下了大儿子。
2010年,姚秀晏怀上二娃,寻思着挣更多的奶粉钱,谭周国到一处工地干活,工资比以前更高。眼瞅着更大的喜事和更好的生活就在眼前,意外却发生了。
工作期间,工地发生了事故,谭周国的脸被飞石击中,工友从粉尘中救出他送往医院,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抢救,他才逃出鬼门关。等他醒来的时候,姚秀晏已在病房里打了一个多星期的地铺。此时,姚秀晏已怀孕五六个月。
丈夫不能走,两个娃嗷嗷待哺,两边的老人需要照顾……远在他乡,丈夫在病床上和死神抗争,只有她一人料理索赔、治疗事宜……
姚秀晏在医院附近找了锅灶,每日为谭周国熬制鲫鱼汤、鸡汤。为了省钱,她自己舍不得吃,把好的都留给了在病榻上的谭周国。
坚持
种桑养蚕,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姚秀晏在查看蚕宝宝。
经过一年左右的治疗,谭周国能下床了。遗憾的是,他的脸上留下了一道凹痕,丧失了劳动能力,此外,他还因此留下了癫痫的毛病。
伤愈后的最初几年,他甚至无法自己吃喝拉撒。靠着家人的帮助和超人的毅力,通过多次训练,他才可以自理吃喝拉撒,可以自己洗澡。
一家三代五口人,仅姚秀晏有劳动能力,家里自然是苦哈哈的。她通过种桑养蚕撑起了这个家。“养蚕算得上是我最轻松的活路了。”姚秀晏说,这个不需要太多的体力,而且方便接送孩子、给家人做饭。
蚕桑养殖很辛苦。她需要到地里采摘桑叶,运回家给蚕宝宝们进食。桑叶就像一座小山,堆压在这个瘦小的女人肩上,一步、两步……滴落的汗珠洒在滚烫的公路上,滋滋作响。
姚秀晏算了一笔账,一年养三季蚕,价格好,蚕子不出意外,能卖1.8万元。但也有运气差的时候,收入最惨的一季蚕只卖了100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一家人的生活,勉强能维持走了。
有人劝她出门打工赚钱,经过仔细盘算,姚秀晏还是放弃了。“我若出门了,这个家就散了。”姚秀晏说,她要考虑的不仅是家庭的经济来源,还有生活。
通讯员 李美华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张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