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可缓解车行压力又方便游客步行到景点游览的洪崖洞步道,把上半城的解放碑与嘉陵江岸联结起来。特约摄影 钟志兵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自然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同时,他还嘱托重庆,要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创造高品质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殷殷嘱托,重庆人民牢记在心。
拥有上千年历史的山城步道,是重庆城市慢行系统中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我市正在谋划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打造10余条300多公里长的高品质步道,叫响“山城步道”品牌,助推城市品质提升。
山城步道究竟有何特色?现状如何?在建设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近日,重庆日报记者兵分多路,耗时近一个月时间,对此进行了深度调查。敬请关注本报从今日起推出的系列报道。
重庆日报消息,如果说山水是重庆的颜值,人文就是重庆的气质。
在这座具有独特气质的城市里,有一种特殊的交通、文化符号——步道。
2018年11月,《重庆市城市提升行动计划》提出,打造山城步道特色品牌;2019年1月,2019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一批山城步道。
目前,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已编制完成《重庆市主城区山城步道专项规划》。
重庆为何要建山城步道?步道中藏着什么城市发展“密码”?重庆日报记者进行了探寻。
南山黄葛古道把上新街和黄桷垭连接起来。(特约摄影 钟志兵)
重庆,是一座“爬坡上坎”的城市。
爬坡上坎,既是对山城地形的精准形容,也是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
来自市交通规划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8年,重庆人的出行结构中,步行及非机动车占比43.6%,为占比最高的出行方式。
据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统计,目前,重庆主城区有60条山城步道,总长度约1207公里。
山城步道,不仅仅是重庆建城以来市民生活、出行、游憩的重要通道,更是传承历史人文、记录城市演变的重要空间载体,与城市品质提升紧密相关。
历史数千年
步道记录重庆变迁
关于山城步道的起源,已无从考证,有人居住就有步道。如果从巴国建都江州算起,也有2000多年历史了。有观点认为,成渝之间的古驿道,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山城步道鼻祖。
“可以肯定的是,山城步道,是和重庆城一起成长、发展起来的。”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梅告诉记者。
据《重庆主城空间历史拓展演进研究》一书介绍,南宋嘉熙年间,重庆知府彭大雅为防御外敌,大规模修筑重庆城。渝中半岛唯一出城陆路就是通远门-佛图关-大坪一线,沿这条路,经青木关、白市驿,可行至成都。
彭大雅筑城,使重庆的城市规模向西扩展到大梁子、较场口一带,向北扩展到临江门、通远门一带。重庆的城市范围从三国至隋唐时期的临江地带,扩大到了渝中半岛的山脊一线,成为日后重庆上下半城的雏形。
“史料上虽对当时的山城步道状况没有明确记载,但城内百姓势必在上下半城之间不断来往,由此可以推测,当时一定有若干道路,供百姓通行。”王梅认为,这样的通行道路,就是山城步道的雏形之一。
据清乾隆《巴县志》记载,当时重庆主城已经有街巷240余条,城内“酒楼茶舍与市闼铺房鳞次绣错,攘攘者肩摩踵接”。当时的重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路,将“鳞次绣错”的各种房屋串联起来的,正是一条条山城步道。
近代的重庆,城市建设拓展到两江四岸范围,江北、南岸逐渐形成街市,山城步道“跨”过嘉陵江和长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蓬勃生长。
到了抗战时期,重庆城市建设再上一个台阶。在传统的步道基础上,开辟作为消防通道的“火巷”,使街巷步道更加复杂多样。
徐悲鸿抗战时期在重庆创作的著名油画《巴人汲水图》,就形象地描绘了古代山城步道的模样。在吴冠中的彩墨画《老重庆》里,山城房屋层层叠叠,一条步道出现在画面中间,从江边一直延伸到房屋背后。
小说家张恨水在散文《重庆的房子》中写道:“城郭街道房屋,都随了地势高低上下建筑。街道在山上一层层地向上横列地堆叠着……”形象地描绘了重庆的步道走势。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重庆城区不断扩大,步道的范围也继续拓展。伴随着“多中心、组团式”发展,主城各区分别建成了各有特色的步道。
如今,重庆各个区县都根据自身特色,打造了兼具观光、健身等功能的步道。如果说现代化的公路是城市的动脉,那山城步道就是城市的毛细血管,让这个城市充满活力与生机,形成了延续至今的承载城市记忆年轮的通道。
形态多样
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重庆特有的“城在山中、大山大水”格局,培育了山城步道的多种形态,主要可分为街巷、滨水、山林三大类型,形态之丰富在国际上独树一帜。
为何山城步道形态如此丰富?王梅介绍,山城步道的一大特点是随形就势,即步道修建基本依照地形走势,富有层次。
在一个城市中心,遍布高差巨大的步道网络,是重庆独特的资源。
例如,广受游客青睐的渝中区第三步道,串联了厚庐、抗建堂、菩提金刚塔、第一水厂塔、仁爱堂、石库门、山城巷等人文历史景点,长度只有3.9公里,最高点与最低点差距近80米,相当于20多层楼房的高度。
“多条大大小小的步道连接起了重庆的上下半城。”王梅介绍,上半城大致为两路口、观音岩、七星岗、新华路一带,居于渝中半岛的山脊;下半城大致为朝天门、东水门、望龙门至储奇门一线,上下半城之间是由多条步道串联的。
这种高差巨大的步道,在主城以外的区县同样存在。
长寿的“三倒拐”建于1799年,依山势而建,连接河街,全长2.5公里,垂直高差达165米。这条街因其高峻,被当地人称作“天街”。如今,该处道路尚存,古榕苍翠,在上还可俯瞰江景。
曾入选“巴渝十二景”的忠县西沱镇,也有这样的“天街”。
除了山道,重庆滨江步道也是独具特色。
根据市规划自然资源局、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最新推出的《重庆滨江路地图》不完全统计,重庆已有34个区县正式开通的滨江路57条。
渝中区有嘉滨路和长滨路。其中,嘉滨路是重庆建成最早的滨江路,全长约5公里,沿途有洪崖洞等景点。长滨路1996年建成,与嘉滨路交汇于朝天门,有湖广会馆、珊瑚公园和滨江公园等景点。
重庆特有的山水格局,造就了山城步道“长街纵巷”的特点。依山而建,纵向的步道随之诞生,如山城巷;沿江发展,又使得横向的街道细长绵延,如鹅岭正街、南滨路等。
环抱城区的群山,又衍生出众多的山林步道,南山、缙云山、歌乐山、铁山坪……在重庆,只要有山的地方基本都有山林步道。
如南山黄葛古道是古代通往川黔的主干道,据考证,该路始于唐宋,自此人群熙攘,热闹非凡,历代名人常经此地,曾留下丰富的题刻和诗词。抗战期间,入缅作战的部分军队也经此古道而过,足见其当年重要的交通作用。在黄龙公路通车之前,这里也是重庆市区与黄桷垭的重要通道。
在一个特大城市里,具备街巷、滨水、山林三大类型步道,而各类型中步道形态又变化多样,并随山水之势,纵横交织独立成网状,从全世界来看,重庆也是独树一帜的。
山城步道
内涵丰富 意义重大
“山城步道最早是交通要道,现在串联着人文景点、历史遗迹,像南岸区的黄葛古道、北碚区的张飞古道,本身就成了景点的一部分,功能非常丰富。”
市民周丽对家乡山城步道很自豪,多年来,她和朋友利用周末游览了众多步道,拍照发朋友圈,她的不少外地朋友都很羡慕重庆如此丰富的步道,都希望有空来亲身体验一把。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进一步完善城市慢行系统,提升城市品质,目前,已编制完成《重庆市主城区山城步道专项规划》。该《规划》提出:依托重庆特有的自然山水人文资源和地形地貌条件,将山城步道打造成为绿色出行便民道、山水游憩休闲道、乡愁记忆人文道、城市体验风景道,让步道演绎城市年轮,传承城市人文,方便市民出行,丰富市民生活,彰显山水特色。并规划了以渝中区人文中心为核心,“两江四岸”、中梁山、铜锣山为主要轴线,延伸至城市腹地的山城步道系统。
“建设山城步道,绝非‘为建而建’,而是为满足市民切实的需求。”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晓阳介绍,这是城市完善绿色慢行系统的需要,能更好地满足市民出行需求,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随着近年来城市公路越修越多,高架桥不断涌现,各种高楼拔地而起,阻断了许多城市步道,使之成为断头路,人们步行很不方便;重庆山城的特点使得很多地方在地图上看隔得并不远,走路不过几分钟,但坐车往往要十几分钟,遇上堵车可能要半小时。
张晓阳说,平原城市步道大多数与公路并行,重庆独特的地形使山城步道并不依附于公路,而是随山水之势,纵横交织成网状,并连通盘山车行道,形成立体的步行交通系统。纵观世界城市发展规律,一座城市的道路、汽车保有量达到一定水平后,不可能继续依靠修路解决交通问题。这时候需要做的,就是完善步行系统,让步行分担交通压力。尤其是在重庆这样的山地城市,高差大,公路弯道多。按照车行道路的最小半径计算,建100米长的道路最多解决11米高差,而建100米步行道,就能解决数十米高差,两者占用的土地面积,完全是天壤之别。
如渝中区红球坝山城步道延伸道,连接了红球坝山城步道与张家花园山城步道。市民通过延伸道,可以从人民大礼堂步行到人和街,再继续上行至枇杷山公园,或下行至嘉滨路。
“除交通外,山城步道还承载着市民休闲、健身、人文等多方面需求,是重要的城市生活空间。”张晓阳认为, “作为城市整体更新的有机组成部分,打造好后将成为重庆一张独特的城市名片,提高城市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使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山城步道是重庆宝贵的城市财富,山城步道不仅是山城不可或缺的交通之路,市民青睐的观光健身之路,也是有着深厚巴渝文化积淀的人文之路、历史之路,更是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幸福之路。
如今,虎头岩步道已成为附近居民出行最喜欢的选择。记者 罗斌 摄
链接>>
山城步道的三种类型
山城步道分为街巷、滨水、山林三种类型。其中,街巷步道多分布在老城区中,多梯坎、坡道,常以街巷形式出现,附近多有历史街区、传统风貌区等历史人文资源。滨江步道分布在滨水区域,是市民亲水、观景的去处。山林步道分布在“四山”及城中山体中,兼具休闲、健身、游憩功能。
记者从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了解到,今后,山城步道将打造为一个品牌,各区县的步道建设也将按相关标准逐步纳入山城步道品牌体系中。
1 街巷步道
调查显示,主城区现有街巷步道20多公里。已建成的包括:嘉陵江大桥南桥头至菜园坝步道、渝中区水厂-石板坡古城墙遗址步道、洪崖洞-解放碑-十八梯绿色通廊步道、洪崖洞-东水门绿色通廊步道、洪崖洞至白象街步道、南滨路-上新街(长江索道)-龙门浩-南山沿线步道、南滨路-四公里-南山(涂山寺片区)步道、沙滨路-磁器口-歌乐山沿线步道、巴滨路-鱼洞老街-云篆山沿线步道等。
重庆的街巷步道多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它们串起城市公共空间、历史文化节点、主要公共服务设施、重要居住片区、重要交通接驳点等,是兼具交通、文化、旅游等综合功能的步行空间。
据悉,在已建成的街巷步道基础上,我市还将建设数百公里街巷步道,这些步道以日常出行、便民交往等功能为主,主要布局在人口密度大、建设强度高、地形高差大、路网密度不足、公交接驳不便的旧城地段。
2 滨江步道
主城区现有滨水步道90多公里,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一级支流中溉澜溪、九曲河、盘溪河等局部成体系的人行步道,约7公里多;一种是“两江四岸”北滨路、嘉滨路、长滨路、南滨路等结合人行步道设置的滨水步道,有80多公里。
据悉,在已建成滨江步道的基础上,重庆计划打造400多公里的滨江步道,以亲水观景、健身休憩功能为主,主要布局在“两江四岸”滨江区域以及城市内部次级河流沿线。
3 山林步道
主城的山林步道以休闲健身、生态游憩功能为主,共9条,约245公里,主要布局在中梁山、铜锣山、缙云山等区域。
此外,主城的歌乐山步道、尖刀山步道、铁山坪健身步道等,都是重庆市民喜爱的登山步道。
重庆日报记者 曾立 廖雪梅 申晓佳
原标题:建设山城步道 打造美丽之地幸福路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