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刘清成 70岁,生长在长江木洞段边上,是生态环境变化的亲历者。
每天早上六点半准时出门,或爬上山顶公园呼吸新鲜空气,或到江边步道散步休闲,70岁老人刘清成的一天就这样开启。
生长在巴南木洞,从小到大见证了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再持续向好的过程,也见证了镇上的人纷纷外出。
而如今,他看到许多外面的人来到木洞,有的来赏花旅游,有的在这里安家。
环境污染困扰着居民生产生活
1949年初,刘清成在巴南木洞段的长江边出生了,出生刚三天,他就跟着父亲上了货船。“我们家三代人都生活在这,我的父亲是一名货船驾驶员,每天驾驶货船将杂货、生猪等货物从木洞运到朝天门去。”
在刘清成的记忆中,少年大多数时间都在船上度过的。长江水不仅仅给了他们生计,也孕育了他们的生活。“我们小时候就经常到去江边挑水,吃水灌菜全靠它。”刘清成说,有时候还能看到水里的鱼。
这样的生活,直到木洞造纸厂的设立。“一开始,我们还对造纸厂感到新奇,但慢慢发现纸厂有黄色的水流出来,河里的鱼也没有了,才开始怀疑水质被污染了。”刘清成回忆。
镇里的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越来越多的垃圾在河边堆积,生活污水流进长江,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也直排长江。
但水污染只是环境变坏的一个征兆。上世纪80年代初,刘清成已经是巴南水运公司轮机部的一名轮机员了,随着重庆焊管厂在木洞设立,木洞场镇的空气也开始恶化。
“那时烧焊必须靠烧煤,风一吹整个场镇都是一股煤烟味。”刘清成说,重庆焊管厂建在木洞八洞桥,紧挨长江,很长一段时间里木洞镇都被煤烟笼罩着。
散步休闲成了居民的生活习惯
事实上,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从巴南区生态环境局获悉,在1994年撤县设区时,巴南还没有一座集中式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基本上是全部直排,生活垃圾基本上是简易堆放。
同时,为了缓解主城环境压力,工业污染开始向农村转移,污染物直接向农村倾倒和排放,这些污染物和畜禽养殖、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相互叠加,造成农村环境不断恶化。
2001年开始,巴南区全面加快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通过建环保设施,加大污染治理等措施,木洞镇的生态环境逐渐发生新变化。
“我记得2000年前后,因为环境污染等问题,造纸厂、焊管厂基本上都处于停产的状态了,政府也开始对河边的垃圾进行清理。”刘清成说,特别是最近两年,木洞镇还成立了志愿者、清漂队等等,居民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生活环境越来越好。
今年初,随着木洞河街复建迎客,数十万人来到这里观赏格桑花旅游。而对于刘清成来说,能重新看到长江水质变好,空气变清新,这令他幸福满满。“我女儿叫我去城里生活,我都不愿意咯。”刘清成说,每天和镇上的老人一起,或爬健身步道去山顶俯瞰木洞全景,或走到河边步道休闲,跟老人们聊聊家长里短,“现在这个环境真是越来越好了。”刘清成说,这也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倩 摄影 李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