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刚过,“重庆面塑”市级非遗传承人谭先华就忙碌起来,烫面、蒸面、准备自制工具等。10月10日中午,背上工具包的他,赶往重庆沙坪坝区莲光小学授课。这所小学校给了他一个崭新的职业身份:选修课教师。
另一边,与谭先华一样赶往学校授课的,还有几名重庆有名的非遗大师,包括拥有一双巧手的蜀绣大师单大琼、擅长手工剪纸的董小萍、会编300多种飞禽走兽的杨乾波等。
这天下午,孩子们与非遗文化近距离接触,感受课堂以外的生活乐趣。
不一样的选修课
10月10日下午14时,莲光小学校园安静下来,美术、田径、篮球……40余项选修课同时开课。
该校3至6年级学生有1000余名,其中超过十分之一的学生,积极报名参与特别的选修课,即非遗技艺公益课堂。
按照学生学习时长,该校综合非遗大师意见,将非遗课堂分为基础班和提升班两类。
平时安静而严谨的小学校园,在这天下午雀跃、欢腾,学生们的天性得以释放,簇拥在非遗大师身前身后。
实际上,学习非遗技艺的学生年龄不一,但在这里,大家是同一个团队。非遗大师们会引导孩子们齐心协力,去克服困难,尽可能完成每个作品。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观察到,喜欢面塑和棕编的男孩子居多,女孩子更喜欢剪纸和蜀绣。他们时而聚精会神,时而相互帮助,时而因为完成一个细节而兴奋,时而又因为一点小失误而失落。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小心翼翼保护起来,双手护着,视若珍宝。
“你看,孩子们对非遗的喜爱,全写在脸上,这种喜悦和兴奋感,是手机、电脑、游乐城给不了的。”面塑大师谭先华说,8至12岁是学习非遗最好的年龄,从小培养孩子们的手工兴趣,是对非遗最好的传承。
内敛的非遗大师上台后变了样
非遗课堂虽受学生欢迎,但每堂课时长有限,每次仅60分钟。
如何在有限时间里,高质量完成每堂课的教学任务?为此,每位非遗大师都要提前做足准备。写教案,练习普通话,制作PPT,甚至准备幽默有趣的小笑话讲给孩子们听。
“带徒弟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但带小朋友更要讲方法,更考验非遗传承人的耐心。”重庆有名的棕编非遗大师杨乾波擅长利用棕叶、棕丝编织飞禽走兽。这天下午,他特意带来燕子编织方法,以提高孩子们兴趣。
“棕编起源可追溯到四千多年前,也曾作为国礼被人们传唱。孩子们,通过你们的巧手,可让细长的叶片开始全新的生命之旅,让它们变身为鲜活灵动的精灵。”杨乾波一边教孩子们利用柔软的棕叶往复穿插,一边鼓励孩子们动手、动脑。
擅长手工剪纸的董小萍给孩子们带来了剪“囍”字课程。她轻轻将剪好的“囍”对折起来,“2”和“5”两个常见数字跃然眼前,孩子们恍然大悟。剪成形还不行,还需要利用工具进行细枝末节修整。
平时内敛的非遗大师,通常坐在手工作坊静静沉淀。而在讲台上,他们找到了另一个自己,显得更童真,更温暖,更令孩子们亲近。
家长带孩子来拜师
在面塑大师谭先华的课堂上,4年级6班的印博翰、5年级3班的蒋博岸、6年级4班的周俊毅学得最认真,他们喜欢动手、胆大心细,在老师和家长引导下,成为了谭先华的小徒弟。
“孩子们,上世纪90年代,每逢大年初一,我都会按例去磁器口摆面人摊。一来是游客多,二来是春节氛围好。那些年,春节期间出售的面人稍贵一点。每个最贵2元,一整天卖下来,至少能挣个80元左右。别小看这数字,整个春节做下来,在当年是很可观的。”谭先华告诉孩子们,要是捏得好,游客还会多打赏几毛钱。那些年,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哪吒、米老鼠造型的面人,最受人们喜爱。
为什么把这些过往讲给孩子们听?谭先华有他的理由,因为伴随时代变迁,面塑文化变得小众起来,许多孩子并没有体会过其中乐趣。
“以前,为了养家糊口,面塑的手艺会有意藏起来,避讳让人学。但现在,作为市级非遗传承人,我有责任把这项文化技艺演示给大众,让更多人了解它,甚至制作它。”谭先华说,只要孩子们喜欢,他就不留余力地教。
“孩子们,你们应该为重庆面人骄傲。它去过德国、哈萨克斯坦、英国、西班牙、土耳其等国,重庆面人很牛!”令谭先华感动的是,该校一位执着的家长,曾带着孩子多次上门拜师,而另一位家长找到他,提出孩子小学毕业后,可否举行一个拜师仪式。
谭先华认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有很多人说,传统民间手艺终究会面临失传,但他不这么认为。他说,从孩子们的喜爱程度来看,这些手艺是有需要、有必要传承的,只是要在传统基础上与时俱进。
校方声音>>
非遗进课堂 让冰冷的教材“活”了起来
实际上,2017年起,沙坪坝区莲光小学就开设了非遗选修课,每周四下午,是孩子们享受非遗课堂的专属时间。
在校长陈娟看来,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是小学教育的核心。该校紧邻沙坪坝磁器口古镇,这里驻扎着大量民间巧匠,许多非遗项目在此生根发芽,这为孩子们学习非遗文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面塑对色彩搭配有要求、蜀绣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棕编需要学好线条处理,每一堂课对学生都有不同的提升,我们希望孩子们在快乐中,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让非遗‘遍地开花’。”该校教导处主任吴雪晖说。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琅 陈竹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