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农业面源污染咋治?璧山建起5800亩湿地
11-30 07:11:54 来源:重庆日报

璧山区大兴镇丹凤污水处理厂外的生态湿地绿意盎然。特约摄影 谢捷\视觉重庆

重庆日报消息,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具有过滤水流中杂质、净化水体的作用。重庆日报记者11月28日从璧山区生态河长办了解到,该区通过建生态湿地修复水环境,对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河库水质提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目前,璧山区已在15个镇街建设生态湿地5878亩。

“以前河里的水又脏又臭,村民建房子都不愿靠近河边。今年,河边的农房成了‘抢手货’,大家争着开农家乐!”璧山区七塘镇将军村三组村民江朝德说。

记者看到,江朝德家门口的璧北河杨家桥段,河道两侧种满了鸢尾、水生美人蕉、睡莲、菖蒲等水生植物,风景如画;河道两旁的步行道上,有不少游客正漫步观赏风景。

七塘镇党委书记、镇级河长范祥波介绍,璧北河杨家桥段位于七塘镇场镇下游,过去是场镇污水和周边工厂污水汇集之处,河水一度臭不可闻,村民建房都远离河边。

自我市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七塘镇通过河内清淤、河外截污的治理模式,让璧北河水质持续好转。但新问题随之而来:七塘镇是璧山区农业大镇,境内蔬菜、果树基地众多,如何削减农业面源污染,实现璧北河一河清水向东流?

自2019年起,七塘镇在居民集中居住地,规模种植基地和水田、关停养鱼池附近种植水生植物形成生态湿地,借助湿地的吸附、分解、消纳功能,来构建生态保护缓冲区,达到消减面源污染和改善水质的目的。

截至目前,七塘镇已对3条河道和33块水田、关停养鱼池进行了生态湿地修复,共栽种鸢尾、水生美人蕉、睡莲、菖蒲、旱伞草等水草450余亩。

如今,璧北河七塘段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河里的鱼虾明显变多了,一度“绝迹”的野鸭等水生动物也重新回到璧北河。

河流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带来的是游客纷至沓来。今年3月,村民杨年华返乡创业,他租下河边一所闲置农房,改造成农家乐。开业不到8个月,农家乐已迎来近万名游客,营业收入50余万元。

据了解,自2019年以来,璧山区在来凤街道、七塘镇、河边镇等6个镇街开展了农村生态湿地建设试点,治理类型分为河道治理型、沟渠治理型和田块治理型。

农村种植大户是该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源头,鉴于其地块相对集中,璧山区采取了在种植基地下游地区修建生态湿地的办法,来消纳和减少氨氮总磷的排放量,选址主要集中在面积10亩以上花卉苗木种植基地、5亩及以上蔬菜种植基地和30亩及以上果园的邻近区域,以及污水处理厂周边。

今年,该区在15个镇街全面推行生态湿地建设,截至目前已建设农村生态湿地面积4913亩、河道湿地365亩,水库周边生态湿地600余亩。

记者 龙丹梅

原标题:农业面源污染咋治?璧山建湿地5800亩 有效消纳氨氮总磷排放量,璧北河等河库水质改善明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