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耙耳朵”守护大足石刻40多年,劝说老婆加入后还拿出“上司”做派
    03-21 14:00:00 来源:第1眼-重庆广电

    00:0000:00 Play Full screen 重播 刷新试试

    第1眼-重庆广电消息,大足石刻是中国南方石窟艺术的集大成者。从古至今,人防,是确保大足石刻安全的主要手段,即使是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也要专人看守。上世纪80年代,大足就在当地开始招募义务文保员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

    今年82岁的王新蜀,精神矍铄,是最早加入义务文保队伍的一员。每两天时间,他必须徒步到尖山子石刻,查看文物情况。

    大足石刻现有义务文保员69人,平均年龄68岁。在农村,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后继乏人。人们管有钱人家的孩子叫富二代,而现年46岁的罗开宏则是名副其实的“守二代”。他的父亲罗君时,守护了佛祖岩整整30年,去年中旬,患癌离世,给罗开宏留下的“守”字,却非易事。

    义务文保员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匮乏,像罗开宏这样40多岁的义务文保员算是罕见了。虽说罗开宏愿意继承父亲遗志,但作为一家之主,他得挣钱养家而守佛祖岩补贴的钱,还不够孩子一个月的生活费。罗开宏的老婆黄萍,确实有过一段时间的抱怨。

    虽然不赚钱,这些文保员仍然无怨无悔地坚守,但守护石刻,实在是件枯燥的事情。有的文保员一年中除了能见到有时去做调查研究的文保专家,就是每天用手机和监控室的工作人员报个平安,余下的时间都在独处,孤独是每一个文保员都要面对的。

    周耀德的家在斗碗寨近旁,周边少有住户。作为片区组长,除了每月定期巡查其他4个文物点会有短暂的一天外出。他一直都守着斗碗寨。妻子的离开,甚至连一个和他说话的人都没有了。守护石刻虽然枯燥、孤独,但久而久之便成了习惯,成了一种责任。让他们世世代代想要将这份守护传承下去。

    雕凿于宋代的普圣庙摩崖造像,地处中敖镇东南部金盆村。今年71岁的龙运高,从26岁就开始担任这里的文保员。2019年,普圣庙摩崖造像成为市级文保单位,龙运高发动妻子也加入了文保员队伍。龙运高怕老婆,是十里八乡出名的“耙耳朵”。但与妻子成为同事后,守了40多年石刻的他,在这件事上甚至拿出了上司的做派,明确地规定两人作息,这对欢喜冤家,甚至相互监督起了工作质量。

    他们两人靠着做扇子、当裁缝、买药材为副业,供养老人、抚养3个孩子。养家糊口的副业换过无数次,但守护石刻这件事他俩从来没有间断、怠慢过。

    老一辈的文保员们,大都希望自己的儿孙辈继承守护石刻的事业,但这毕竟事是个理想。为此大足将逐步提高义务文保员收入,精减队伍。用科技弥补人力不足,实现全天候立体防护。让义务文保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张开一 特约记者  陈柯男

    原标题:故事人生 | 我在乡村守国宝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