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重庆 > 正文
重庆珍档丨渝南中学及李世璋旧居 中共中央南方局的一颗“闲子”
05-29 17:09:46 来源:重庆考古微信公众号

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不仅是中国的陪都与战时首都,也是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要政治舞台。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支持与推动下,在渝各民主党派积极投身民族抗战事业,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谱写了统一战线历史上辉煌的篇章。在中国现有的八大民主党派中,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九三学社以及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前身之一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都在重庆发祥和诞生,重庆也因此成为中国民主党派的摇篮。

图片

▲渝南中学校舍

渝南中学遗址和李世璋旧居

渝南中学遗址位于重庆市綦江区永新镇伏牛村(原为升平乡,后并入永新镇),南距重庆市主城约80公里,西北距綦江城约40公里,毗邻江津,背依尖刀山,校门前有綦江河从东向西横向流过,东面为黑石坡,西面为升平场。1995年渝南中学大部分校舍被撤除,后来在渝南中学旧址上新建了有4层教学楼的升平学校新校舍。

渝南中学旧貌难寻,但当年校长李世璋居住的房子还依然存在。沿着升平学校旁边的一条小路前行,经过一栋废弃的砖瓦厂房,爬上一段长满青苔的石梯,我们来到一个小山坡上,在这个小地名叫做上码头社拴牛岗的地方,有一座土木结构的土墙板筑夹壁房屋映入眼帘,这便是当年为李世璋和以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为主的教师修建的办公室和住所,现已定名为李世璋旧居,系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始建于1941年的房屋占地面积221.4平方米,建筑面积204.1平方米。墙壁的骨架由竹篾条编制,外面敷上黄泥和用草筋夯实,以原木为梁架,小青瓦片为屋顶。房屋共有7个房间,靠路边的房间为李世璋当时的办公室与住处。房院之间的中部开有一扇小门,若发现异常情况,屋子里的人可从小门撤离。新中国建立后,该旧居长时间由升平兽医站使用,后来因年久无人居住失修已经成危房,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屋顶漏雨,部分夯土墙体已经垮塌。当地政府与文物管理部门用木棒对房子实施了临时加固,以待抢救性修缮、保护。

图片

▲李世璋旧居远景

中共中央南方局和渝南中学

渝南中学是綦江第一所私立完全中学,在綦江教育界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它的前身是重庆市商会会长温少鹤等人的私立文成中学,后因教师政见不合,酿成严重学潮而停办。1941年春,驻綦江的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补充新兵训练处处长兼渝南警备司令部司令张轸,与时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秘书长兼政训处长、中央训练团党政办指导员、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国民党改组后的国民党员李世璋发起,利用已经解体的文成中学校舍设备,补充教师,开办了一所完全私立中学,因位于重庆以南,故名为私立渝南中学。就是这样一所看似普通的学校,却与中共中央南方局结下了不解之缘。渝南中学在抗日战争时期,既是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在重庆活动的重要根据地,也成为南方局在綦江的工作据点,隐蔽、掩护和保护了一大批中共地下党员和爱国民主人士。抗战陪都时期的1940年8月,李世璋为避免特务的监视和纠缠,摆脱“雾重庆”的政治“低气压”,离开重庆,迁居綦江乡下。1941年春,他与北伐时期的老朋友,渝南警备司令张轸(时任黄埔军校战术总教官、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十八师师长)创办私立渝南中学。由张轸出面,约集地方人士组成学校董事会,经费主要由各县士绅筹集。张轸挂名为董事长,警备司令部参谋长李贤镇、綦江县县长杨卓勋、江津县县长罗宗文(后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南川县县长宋继成为副董事长,以綦江县升平乡乡长王一农为常务董事,增聘綦江、江津、南川三县知名人士为董事(陈翰屏、吴举宜等);学校董事会聘请李世璋作校长,主持学校的实际工作;由李世璋聘请申惠文为教务长,张纲为总务长。1941年10月13日正式招生,开学上课。

图片

▲中共中央南方局重庆办事处

此时,抗战形势紧张,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蒋介石又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一方面在沦陷区勾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进行残酷扫荡,一方面又在国民党统治区捕杀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镇压民主运动。因而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地下工作,面临险恶处境。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统区和沦陷区的政治斗争环境更为复杂和困难。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巩固党组织,中共中央南方局本着“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把在重庆工作的部分党员和进步人士进行撤离,转移到偏远的农村,准备在川黔边境开辟活动区域,建立党的工作据点。南方局随后于1941年在重庆红岩村办事处本部提出了党在国统区开展工作要遵循的七大基本原则以应对日趋复杂的敌我斗争态势和政治环境:“要使党员成为隐蔽的、坚强得力的、与群众有联系的、善于影响和推动群众的干部;要在主要的群众集聚的单位建立起巩固的一个乃至数个平行的支部,在主要的工作部门或机关保证有党的组织和个人的联系;要使党的领导机关有独立领导的能力和自信;要在思想和组织上巩固党;要熟悉各主要方面的情况;要做到凡有群众的地方一定要进去工作;要善于使上层工作与下层工作、公开工作与秘密工作、党外的联系与党内的联系相结合。”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工作方针和南方局提出的基本原则要求,如何把在重庆工作的部分党员和进步人士安全撤离,转移到农村,同时在川黔边境开辟活动区域,建立党的工作据点,成为了南方局面临的一道难题。无巧不成书,事情很快迎来了转机。1923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秘密地下工作者李世璋1941年创立的渝南中学,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南方局迅速派员联系李世璋,要求李世璋吸收一批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到该校工作,以便对学生进行进步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革命文化,壮大抗日民主力量;另一方面要隐蔽一批革命战士,作为一颗围棋的“闲子”,以待时机。规定党组织只对学生进行革命教育,开展抗日救国宣传,在学生中不发展新党员,把渝南中学办成民主运动的摇篮。李世璋欣然接受了任务。

图片

▲渝南中学前美丽的綦江河

从1943年起,南方局通过黄炎培、章伯钧,陆续安排十多名共产党员和许多进步人士转移到渝南中学任教并从事地下工作。这些共产党员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南方局直接转移的王华冰(直接接受南方局妇女工作委员会主任邓颖超的领导,建国后任郑州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志先、李可风、张焕彩、王云等同志;二是南方局青年组从中央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乡村建设学院等转移来廖永祥(新华日报记者,建国后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刘世明、李中杰、魏介全、李善吾、杨俊、王正先等同志;三是广东东江游击纵队撤回到内地的曾庆明、罗伟炬、陈炳昭等同志,陈炳昭年龄较小,就直接安排到班上当学生;与此同时,先后转移到学校的进步人士还有:著名经济学家施复亮(又名施存统,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第一任青年团中央书记,民主建国会主要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建国后任劳动部副部长)、钟复光夫妇(他们的儿子就是后来的人民音乐家施光南),作家黄碧野(著名作家)夫妇,高天夫妇;以及李思浩、冯菊坡(省港大罢工领导者)、谭君牧、于仲行、黄言亮、熊世佛等一批知名人士也曾到该校任教。他们都是由重庆八路军办事处通过各种关系,介绍到渝南中学的。南方局指定王华冰为渝南中学联络人。先后转移到渝南中学的共产党员,彼此不发生横的组织关系,互不暴露自己的中共党员身份,学校没有建立党的支部,也未与綦江地下党发生关系。他们都各自与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单线联系,直接受南方局和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的指示和领导。

在渝南中学的共产党和进步人士,虽然是通过各种渠道汇集到这里来的,有的互不相识,但一经接触,即勾通了思想,彼此心声相映,大家都为共同的事业而团结协作。几年间,他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图片

▲李世璋旧居前景

1.对学生进行革命思想教育,传播革命的种子。

首先是注重时事教育。国土沦丧,民族垂危,政治腐败,民生凋弊的年月,青年学生瞻念国家前途,忖度个人出路,茫然不知所措。因此,给他们指引政治出路,是思想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在渝南中学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注重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指导他们阅读进步报刊,不时给他们讲解时事,使许多学生对共产党抗日民主主张逐渐有了认识,对根据地的发展有所了解,也略知沦陷区同胞国破家亡的苦难。他们结合自己在大后方的耳闻目睹,三方对比,自然对共产党萌生敬爱之情。时事教育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联系起来,激发起了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和革命情绪。

其次是着力于进步文学教育。青年学生普遍喜爱文学,优秀的文学作品形象教育和感染读者,对于形成青少年的高尚品格,培养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意义。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多数担任国文教师或级任导师,他们以较多的课时选讲鲁迅、郭沫若、茅盾诸名家的作品,作为语文课的补充教材,并普遍重视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如《彷徨》、《呐喊》、《棠棣之花》、《原野》、《童年》、《母亲》等名著,都为学生所喜爱。这些进步文学读物,有力地启迪了青年学生的思想,对引导他们认识社会,理解人生,寻求革命的道路,具有重要作用。

三是适当给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启蒙教育。一些年龄较大、接受知识较快的学生,学习要求较高,求知欲较强,这就需要指导他们阅读一点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理论书籍。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师冒着风险,避过重重关卡,从重庆带来不少“禁书”,如《大众哲学》、《社会发展史》、《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小册子。这些书籍成为当时珍贵的理论教材,使学生通过学习,逐步掌握辩证法,懂得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中国革命的性质和任务。还利用历史课堂,用“旧瓶装新酒”的办法,讲述旧教材,传播新观点,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教育,帮助他们懂得社会发展的规律。

四是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这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起初,尽量利用原有的组织形式,如学生自治会和班会等,举行论文竞赛、讲演比赛、节日晚会等活动,推动学生广泛阅读进步书刊,练唱抗战歌曲,排演进步戏剧,学生在活动中普遍受到了教育。有时举办文娱晚会,还吸引附近群众观看,扩大了宣传阵地。每逢节日,进步教师分头为学生讲述革命斗争史,如巴黎公社史、“五四”运动史等。学生体会到课外活动的好处,以后就自动要求组织社团活动,如以江津的学生为主组成“德模克拉西社”(英文“民主”的音译),以南川的学生为主组成“金佛社”,以綦江东溪的学生为主组成“南溪社”。至1945年上半年,学校内的社团发展如雨后春笋,达到二十多个。许多社团形式上酷似同乡会,带有封建色彩,实际上,活动内容是抗日的、民主的、反对封建法西斯统治的、传播进步文化的。这些社团多数由地下党员和进步教师担任指导。

通过上述多方面的教育,在学校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为后来在学生中发展一批党员打下了基础。许多学生陆续走上了革命道路。

图片

▲李世璋旧居侧景

2.准备上山打游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

1944年下半年,由于国民党反动派腐败无能,国民党军队在湘桂线上大溃败,11月,日军占领柳州,另一部日军攻入贵州,占领独山。蒋介石惊惶失措,企图放弃重庆,迁都西昌。在渝南中学工作的党员和进步教师,根据中共南方局的指示,以广东东江游击纵队撤回内地的成员为骨干积极筹建川黔抗日游击纵队,准备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派人到位于綦江、江津边界的中峰乡一带察看地形;派家住农村的学生回家筹集粮食等物品,以备开展游击战争的需要。并打算在蒋介石溃败迁都四川西昌之际,把国民党军队丢弃的武器弹药以及张轸送给学校自卫和军训的几十支步枪收集起来,带领师生到江津綦江边界或川黔交界的大山区,发动农民,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这对蒋介石借抗日之名,行扩大反共武装之实,搞“十万知识青年从军”来组织青年军,是有力的揭露和抵制。当时全校学生对青年军反映冷淡,五百多名学生中,只有二人参加青年军,绝大多数人都表示愿意随学校上山打游击,抗击日寇。这反映了当时在渝南中学的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师的工作成效。后因日军很快投降,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计划才未能付诸实现。

图片

▲李世璋旧居内景

3.发展进步势力,孤立顽固分子。

渝南中学共有教职员30多人,左派(含中共党员和进步教师)近半数,中派近十人,右派三、四人。为了抗日战争和革命事业的需要,在学校工作的共产党员,注意团结进步人士,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分子,孤立顽固势力。共产党的抗日民主的政治主张和革命理论,是团结的纽带。进步分子之间,经常秘密传阅中共的报刊和理论书籍,谈论时政,沟通思想。对中间分子,从政治和业务两方面寻求一致,争取合作。对右派人物,遇其顽固反动之处,就在师生中做工作,孤立他们,并进行必要的斗争。

训育主任是个右派人物,与校董会某些成员有特殊关系,因而有恃无恐,压制学生活动,查处进步书刊,并利用职权,控制学生自治会,强迫学生关门读书。而学生自治会各部门的指导教师又多数是进步分子,要多方设法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右派势力要施行法西斯奴化教育,进步势力要进行抗日民主的教育。两种政治主张、两种教育观点相对立,斗争是不可避免的。1944年冬,渝南中学进步师生在制订准备上山打游击、抗击日寇的计划过程中,以训育主任为首的几个右派人物暗唱反调,千方百计进行阻扰,压制学生的抗日救国活动。因此,进步师生对训育主任的乖戾行为群起非议,日益不满,不时公开反对,使之限于彻底孤立,无法进行工作。1944年寒假中,校长李世璋权衡轻重,决定改组训育处,解聘了这个训育主任,另外聘请了一位进步教师来主持训育处的工作。

由于校长李世璋治校严明,教师中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思想进步、教学勤奋;还因为各界捐助学校,收取学费极为低廉,每个学生,连同书杂费、伙食费在内,一个学期只需交纳百斤大米,深受群众拥护与爱戴。渝南中学吸引了大批綦江、江津和南川的青年学子就读。到1944年秋季,在校生已有高、初中10多个班,成为名噪巴渝的巍巍学府。

图片

▲张轸将军

渝南中学的一系列进步活动,不免引起綦江县国民党当局的怀疑。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结束。中共中央提出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政治主张,毛泽东率中共代表团到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但蒋介石玩弄两面派手法,假和谈,真备战,并在重庆加强特务统治。1946年上半年,綦江县反动党团密谋查抄渝南中学,拟抓捕在校的地下共产党员。有两位中共地下党从伪乡长那里得知这一情况,立即安排比较暴露的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师离开学校转移出去,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在李世璋与渝南中学这些共产党人和进步教师的影响下,后任河南省主席、第十九兵团司令、陆军中将的张轸也转向到了人民一边,于解放前夕率部2.5万人起义,为加速大陆的解放作出了贡献。解放后,张轸曾任民革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河南省副省长。校长李世璋以及那些曾在渝南中学教学和战斗过的共产党员、进步人士,大多成为新中国各级领导岗位的干部。

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李世璋因另有任务,辞去了渝南中学校长之职,由陈翰屏接任。此后,大部分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师也陆续离开了渝南中学,转到其他地区活动去了。渝南中学只留下少数共产党员坚持工作,直到綦江解放。1946年,中共綦江党组织才在学生中发展了一批新党员;这时渝南中学已迁到綦江县城对岸湾滩子。1948年迁到綦江县城北校场坟山坡(今交通路中医院住院部)。1950年,渝南中学因经费困难向綦江县人民政府申请由政府接管;渝南中学停办,结束了其光辉的历史使命。

图片

▲李世璋先生

李世璋先生生平

李世璋(1900~1983年),江西省临川县温圳杨溪村(杨溪村今属进贤县)人,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江西省副省长及民革江西省委会主任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李世璋,字明斋。幼年丧母,家境贫困,由其叔祖母抚养长大。1914年考入南昌省立第二中学。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系。1919年,参加北京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加入反帝反封建行列,参加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活动,协助鲁迅组织学习世界语活动。1922年冬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随后当选为北大团支部书记。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应《京报》创办人邵飘萍之邀,兼任该报记者,又到北京第四中学任兼职教员。

图片

▲李世璋先生

1924年从北大经济系毕业,正值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之初,便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为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而积极活动。受《京报》委派,作孙中山的随行记者;在孙中山病重期间,担任赴北京代表团新闻发言人。1925年,以《申报》、《民国日报》记者身份在上海进行革命活动;同年夏到广州,经周恩来介绍到黄埔军校任政治教官,主讲《帝国主义论》。1926年,应程潜、林伯渠之邀,出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政治部秘书、代理军政治部主任兼第十八师党代表,后参加国民革命军北伐;同年9月,第六军攻克南昌,代表军长程潜出席南昌各界中秋祝捷大会,并发表讲话,动员民众打倒北洋军阀。1927年3月,率部击溃军阀孙传芳的顽抗和帝国主义的兵舰炮击,占领南京。同年9月宁汉合流,蒋介石、汪精卫联手在第六军清党分共。蒋介石、何应钦、白崇禧之流突然对第六军发动袭击,大肆搜捕左派人士,解散第六军,并下令通缉程潜、林伯渠、李世璋等人。李世璋撤出南京,到达武汉,后与第六军十八师退回九江。李世璋与中共党组织失去联系后遂隐居上海。1928年春,被迫流亡日本。1929年初回国,先后在上海江南学院、暨南大学任教授,杭州高等警官学校、杭州特训班、南京谍报参谋训练班任政治教官。1930年参加邓演达组织的“中国国民党行动委员会”,担任中央干事兼组织部长和机关报《行动报》主编,从事反蒋爱国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积极支援蔡廷锴所率领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战,并建议蔡联共反蒋,团结抗日,发动上海学生声援“一二•九”爱国运动。

图片

▲李世璋先生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李世璋担任国民政府最高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秘书长兼政训处长,冀豫战地党政委员会秘书长。与周恩来派来的朱瑞(八路军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代表)一起发动群众,收容流亡学生组织训练,宣传抗日,并安排和保护了魏文伯、吴宪、张维等一些共产党员。1938年冬,因拒绝执行国民党《防止异党活动办法》遭到蒋介石的传讯和撤职,还传令李世璋到当时的陪都重庆接受审查,并对他进行秘密监视。

1940年,为了摆脱国民党特务的监控,李世璋趁治病之机,由重庆迁居綦江农村,1941年创办渝南中学,担任校长,历时五年,隐藏、培养并保护了一批共产党员、爱国青年和民主进步人士。

1943年,李世璋与谭平山、王昆仑、陈铭枢、郭春涛等在重庆发起组织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并当选为中央委员会常务干事会成员。抗战中期,任第二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设计委员、财政部内江区银行监督等职。1946年,随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央迁回上海,以聚兴诚银行总秘书的身份,与中共密切合作,曾与周恩来、林伯渠、华岗、吴克坚、南汉宸、张执一等会见、联系,听取中共的指示。多次与国民政府湖南省主席程潜、河南省主席张轸、陆军大学校长杨杰密商,促使他们起义和北上参加新政协,受到党和人民的赞扬。解放战争时期,主张和谈,反对内战。1948年参加新成立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9年5、6月间,积极参加上海人民政权的接管工作。不久赴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作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出席开国大典。

图片

▲李世璋纪念文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李世璋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监委秘书长,监察部副部长,国家编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行监察人,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江西省委主任委员,民革中央副主席,江西省副省长,江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在刘少奇、周恩来等的关怀下,1962年,经中央组织部批准,李世璋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6月在上海病逝。

李世璋个人作品有专文《关于北伐前后的第六军》、《北伐军攻克南昌前后记略》、《回忆北伐军三打南昌》等。著作收入《李世璋文集》。

推进渝南中学遗址和李世璋旧居

保护利用工作

陈敏尔书记在中共重庆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2018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指出:进一步挖掘重庆统一战线历史和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历史,宣传多党合作历史,传承民革前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优良传统;把民革前辈旧居有形资产保护利用好、无形资产传承发扬好,做好李世璋先生旧居修缮、保护、利用工作。

图片

▲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学史明志,鉴往知来。”渝南中学,是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见证,是反映中共南方局活动的历史见证。渝南中学遗址和李世璋旧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其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和爱国民主人士活动的历史遗存。作为反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前身之一的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历史和重庆统一战线历史的价值十分珍贵,具有不可复制的文物保护特性,可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统战文化教育基地、民革党史教育基地,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

李世璋旧居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和綦江区文物保护单位,是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在重庆活动的重要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下在綦江的秘密工作据点,在全国范围内具有独特的抗战时期多党合作历史特性,具有极高的文物、史料价值。李世璋旧居是渝南中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渝南中学校长李世璋及教师们的办公场所,是渝南中学的中枢。

图片

▲文物保护单位碑记

中共綦江县委党史研究室于2010年7月6日对“渝南中学遗址”和“李世璋旧居”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分别在《全国革命遗址普查登记表》登录了“渝南中学遗址”和“李世璋旧居”专项。

2012年以来,民革重庆市綦江区委会、綦江区文化委(后为文旅委)、綦江文物管理所、綦江博物馆等部门与单位持续关注、推进李世璋旧居保护利用工作。

2018年1月,重庆市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重庆市委会主委王新强带队,到綦江区永新镇伏牛村现场专题调研渝南中学遗址和李世璋旧居;民革市委常委、文化建设与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主任,市文物局副局长(挂职)、文博研究馆员林必忠提出了“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先争取同级财政旧居本体修缮专项经费,然后打造中共党史教育基地、中共统战文化教育基地、民革党史教育基地、民革党员教育基地”的工作思路。

2018年6月5日,民革重庆市委会、市文物局与中共綦江区委统战部在綦江召开李世璋旧居保护利用工作座谈会,会议强调:要高度重视旧居的抢险性保护工作,深入开展调研,与各有关方面密切联系,积极推动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策源地的打造工作,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条件、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2018年7月,李世璋旧居经綦江区人民政府颁布为綦江区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经中共重庆市委统战部特许,李世璋旧居被纳入重庆市统一战线历史文化挖掘“1+5+24”总体规划。

2019年2月27日,李世璋旧居经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布为第三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103处),被列为37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之一,序列号为73号。綦江区人民政府于2019年12月5日竖立碑记(文物保护单位标志)。

2019年11月6日,民革重庆市綦江区委会邀请李世璋之子李同舟先生来綦江实地调研李世璋旧居,并就文史资料收集、陈列馆整体规划等问题展开座谈。

图片

▲民革綦江区委与李同舟(后排右二)座谈

2020年8月27日,民革重庆市委会在重庆召开李世璋旧居保护工作座谈会,就李世璋旧居的保护修缮方案编制、日常安全管理、资金争取、文物本体保护和利用、深度挖掘李世璋先生生平事迹与史料收集等相关工作进行了探讨。

2021年5月11日,民革重庆市委会派员,深入李世璋旧居本体修缮工作现场踏勘,持续推进李世璋旧居保护利用工作。

2021年5月21日,中共綦江区委统战部召开李世璋旧居本体修缮工作推进会。确定李世璋旧居保护修缮工作是“学党史办实事”的重要工作,并落实一系列相关工作安排。

2021年5月,重庆市文物局拨付李世璋旧居本体修缮工作专款。至此,李世璋旧居本体修缮保护建设工程正式启动。

图片

▲踏勘本体修缮前的李世璋旧居

主要参考资料:

1.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民国人物大辞典》上。

2.吴小卫《抗战时期的李世璋》,载《江西社会科学》1995年第7期。

3.江西省政协编,《江西文史资料选辑》。

4.《临川党史人物》。

5.民革江西省委宣传处编,1993年,《李世璋纪念文集》。

6.《綦江渝南中学:南方局的秘密“通道”》,载《重庆政协报》2017年12月22日。

7.重庆市綦江升平学校编,校本教材《李世璋与渝南中学》。

8.民革重庆市委有关工作资料。

9.民革重庆市綦江区委有关工作资料。

10.重庆市文物局有关工作资料。

文稿:林必忠

原标题:中共中央南方局的一颗“闲子”——记渝南中学及其李世璋旧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

举报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获取验证码
请先完成短信验证
取消
确定